林碩韜(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1.空間區位
閩臺兩岸頗具“地緣”。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不僅聯接兩岸三地,更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經濟的關鍵通道,擁有非常充足的國內客源市場。而臺灣,北部毗鄰日韓等傳統旅游區,南毗鄰香港和澳門,新馬泰旅游熱點,閩臺旅游區不僅是我國8大旅游區之一,更是亞洲熱點旅游發展地區的中間地帶。
2.交通區位
閩臺兩岸僅隔臺灣海峽便咫尺相望,平均相距寬度不到 200 千米,狹處只有 130 千米。海上最近距離僅僅68海里,簡短的距離為閩臺雙方間進行旅游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海上通道。而兩岸開通直航以來,主要有海上客運和空中直航兩種交通方式。閩臺間便捷的交通,不僅有利于閩臺間客源的互流,更為閩臺文化旅游大市場的形成奠定基礎。
1.族群文化
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及客家文化是閩臺族群的三大文化。閩南地帶的文化作為一種族群文化,閩南文化擁有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唐宋南音,宋元傀儡戲等。客家是閩臺間又一大族群,福建有500多萬的客家人,主要分布于永定、上杭一帶。臺灣有約460萬人,分布于桃園縣、新竹縣等地區。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閩臺文化間的交流。
2.民間信仰文化與民俗習慣
閩臺間“俗緣同,神緣合。明末清初時,閩南部分移民到臺灣,同時將福建各地的民間神明信仰傳播到臺灣,從而形成了臺灣同胞的民間信仰。從此以后,閩臺兩地民間信敬仰和膜拜著共同的神靈,如海上保護女神“媽祖”、“造福蒼生”的清水祖師、“忠勇仁義”關帝等各式神靈。
3.宗教文化
臺灣人普遍供奉神靈的祖廟主要在福建城隍廟。如福建南安的廣澤尊王祖廟、福州上下杭地區的陳文龍祖廟等。不僅如此,閩臺間宗教同源同根,佛教和道教是臺灣的兩大宗教,都是經福建傳至臺灣。此外,閩臺間宗教具有多元性、兼容性的特點,在宗教文化上,不僅有中華傳統的佛、道等宗教文化,還兼容諸多海外宗教文化,如基督教、伊斯蘭教。
4.建筑文化
閩臺建筑在風格上也大同小異,一般在結構上,采取“框架棧”木式構架。在圍護結構上,形成白石紅磚文化風格。在屋頂造型上,采取巴黎飛檐的結構。此外,福建傳統建筑以傳統建筑木架為主體,后傳入臺灣發展。如臺灣宜蘭地區福和建漳洲派系類似、桃園縣以客家混搭漳州派系等交錯相容的多元化建筑風格。
閩臺對文化旅游產業資源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對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只停留在單一、傳統的旅游產品的開發程度,多元的文化資源優勢未徹底轉化為產業優勢。閩臺間幾大文化資源的價值未完全開發。以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舉例,我省涉臺文化遺產豐富,可惜由于產業保護意識不夠等因素,導致文物歷史風貌還原程度不高,文物的價值大大降低。許多文物遭到不定程度的損壞,甚至面臨著文物消失的危險。
閩臺旅游存在活動形式單一,難以適應現代旅游者的體驗旅游需求等問題。以福建的客家土樓文化為例,客家人呈現給游客的多為土樓建筑造型奇特,游客很難親身參與廟會、祭祖等民俗表演活動,游客無法切身感受濃郁地道客家文化。
俗話說的好,“酒香也怕巷子深”,同理,即使有再好的文化旅游資源,缺乏良好的宣傳也是枉然。閩臺的文化旅游資源就存在此問題,閩臺文化旅游宣傳不足,使得旅游者基本只知曉閩臺常見的幾大文化旅游資源,對如朱子文化等冷門文化旅游資源知曉甚少。這直接導致閩臺文化旅游產業的市場規模較小,市場化程度遠低于區域同類文化旅游市場。
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緩和,2001年1月,廈門——金門、福州——馬祖這兩條線路開始嘗試海上客運試點的直航,閩臺雙向旅游展現初步端倪。2009年,兩岸大三通“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的“正式實施,為閩臺旅游再添助力。一系列的政策發布,奠定了閩臺文化旅游產業合作政策工作基礎。
近年來,隨著政府間的不斷努力和兩岸人民交流的增多,閩臺間文化旅游合作迎來良好的機遇,從2009閩臺文化年“大三通”閩臺雙向旅游的實現,到2011年大陸居民個人單獨赴臺的正式啟動,福建的廈門成為大陸的首批三大試點城市之一。這一切不僅意味著福建日益成為臺灣游客進出大陸的重要基點,更意味著閩臺文化旅游合作良好發展機遇。
近年來,隨著閩臺實現大三通越來越成熟,閩臺的直航港口等遍布全國各大主要城市,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帶增加了幾處與臺灣的直航的各沿江的港口城市,以往,臺客只能通過“小三通”路線赴大陸旅游,而如今,臺灣游客可直接直航飛往大陸各地,并且福州、廈門等地要通過香港中轉后才飛往臺灣,這與長江三角、珠三角直航飛往臺灣相比,飛行時間多了一倍以上,這都使得閩臺地緣優勢大大削弱。
隨著各具規模的文化旅游區相繼出現。使得閩臺文化旅游區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的文化旅游區,具有起步早的優勢,無論是文化宣傳、文化體驗都十分成熟。而新興的旅游區,如西部文化旅游區,憑借著中央政府西部大開發的支持,加上本身具有獨特的西部風情文化,使得西部文化旅游區迅速發展,這對閩臺文化旅游區如何吸引客源是一大挑戰。
要加強閩臺旅游資源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結合,閩臺間在文化旅游資源方面具有相似性,可通過產品開發、營銷推廣等措施來鍛造閩臺間綜合性旅游資源,把多元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合作優勢。同時,閩臺間政府可專門設立文物保護專項基金會,專門致用于對閩臺間物質文化遺產、重點文物的修復工作。
俗話說,百花齊放春滿園,對閩臺文化旅游來說,應運用多元化的各種營銷手段,如傳媒營銷、節慶營銷等,構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形象推廣管道,聯手開展閩臺兩岸的旅游線路宣傳和市場推廣活動。不僅如此,閩臺文化旅游合作應運用多樣的傳媒手段,把文化旅游產業和電臺、報刊、網路有機結合,將文化旅游和媒體宣傳有機結合,打造閩臺文化旅游產業合作的優質宣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