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2014年4月,中央撥付專項資金,鼓勵地方各級財政在中央補助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保護。
所以說,國家對中國鄉村,對傳統村落還是有很高的關注的。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對列入傳統村落名單的地方都有專項基金撥放和保護,而且現在也開始放開政策,鼓勵各級財政加大補助,引導社會資金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去保護開發。
1、保護費用很少。整體保護經費還是很少,雖然已經有國家專項資金了,也要求省里配套了,但實際上保護分費用很少,只能修復一些重點文保建筑,其他的建筑或傳統民居只能任其自生自滅了。
2、保護方式單一、只有形缺乏神。我們的修復僅僅是保護建筑的外形,對“神”的保護欠缺,非物質文化遺產消亡的很快,村里人一搬出去,老人一去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就沒有了,另外對環境保護也是個問題,大量新老建筑的混居,周邊村莊環境被破壞。
3、保護與生活難以兼顧。現在出現一個現象,就是保護的好,就意味著村莊貧困落后,這個現象在南方江浙地區會好一些,但是在江西、湖南、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等廣大西南地區這個問題非常突出。
1、旅游資源豐富
正陽關鎮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省級保護文物1 處,縣級保護文物12 處。有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玄帝廟,有明正德7年鑄造玄天大帝等諸神銅像,有建于清同治年間的三座古城門和許多古街古巷、古民居等。
2、文化古跡眾多
該鎮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明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有載于史書的正陽八景,有建于唐貞觀年間的玄帝廟,有鑄于明正德7年的玄天大帝等5 尊銅像,有依托玄帝廟而建的面積達5 萬多平方米的玄帝廟公園,有建于清同治6年的三座古城門,有群眾喜聞樂見的抬閣、肘閣、穿心閣等優秀民間藝術。
1、核心保護區——肘閣抬閣
1.1、壽縣正陽關肘閣、抬閣的歷史淵源。
“肘閣”、“抬閣”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據史料記載,六安市壽縣正陽關肘閣、抬閣是明清時期從中原地區的山西、河南經皖北地區的阜陽、沿潁河流域,傳入壽縣正陽關,并在皖西地區已流傳數百年。2008年,壽縣的肘閣、抬閣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古城壽縣的正陽關鎮是淮河、潁河與淠河三河的匯聚點,正是由于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今天的肘閣、抬閣在正陽關的興起。
1.2、肘閣、抬閣的產生及表演方式。
抬閣的最初興起,是由于古代人民為消除水患的一種迷信行為,到了清朝中期,抬閣在正陽關的的發展達到鼎盛,當時每逢集會或是廟會,必定會有規模不等的抬閣表演。流傳至今,已經演變成了具有傳統風格的娛樂活動。由兒童扮演古代人物造型,站在軋制的架子上、閣樓上、涼亭上或花轎內,做出一定的動作,在嗩吶竹絲的伴奏下,由若干壯漢抬著進行表演。隨著歷史的演變,民間藝人受抬閣啟發創造了比抬閣更為便捷的舞蹈表演形式——肘閣。肘閣表演一般由一些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和5-7 歲的兒童組成,把一鐵質框架捆綁在成年人腰背上,通過一根鐵桿把小演員頂托在上面表演,地面上人按照一定的舞步,邊走邊扭,上面小孩根據不同的故事角色,配合和諧默契,具有“空中舞蹈”、“無言的戲劇”的美稱。
2、創新保護手段——結合現代媒體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主要掌握在傳承人手中,其表現形式多樣,受眾群體差異較大。因此,在對壽縣肘閣、抬閣民俗活動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時,需要解決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對民俗活動進行數字資料收集。例如,視頻資料搜集,如何遵循統一的標準規范;進行數字化呈現時,如何系統全面地展現民俗活動之間錯綜復雜的知識關系,并且保證其原生態性;進行數字化傳播時,如何保證信息傳播的有效性。為此,研究了以下的解決方式:
2.1、綜合民俗文化關聯性拍攝記錄視頻。
視頻資料拍攝要抓住壽縣肘閣抬閣的藝術特性與壽縣民俗文化相結合,必須要保持特有人文環境的原生態,而不是只記錄幾個表演節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所以進行數字化記錄要深入當地,分時節、分時段進行長期的記錄工作。例如,通過不同節日常會表演不同的節目,有的風俗還會表演特有的節目。造成這些區別的深入原因,可以通過對傳承人或者相關人員的調研采訪進行記錄,結合民俗民風及肘閣、抬閣在壽縣的發展脈絡進行視頻資料采集。
2.2、對傳承人及發展現狀的數據庫建立。
目前由于壽縣的抬閣、肘閣已經收錄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此項民俗活動的保護工作也在進行中,各級財政專項列支每年會對“非遺”傳承人進行補助。但是,由于傳承“后繼缺人”的狀況十分突出,所以建立傳承人的數據庫,把這些傳承人的表演、想法、與此有關的生活狀態,進行數字化記錄是十分必要,也是迫在眉睫的。
2.3、運用新媒體技術與“云技術”。
以大數據為背景的“云技術”是目前較為流行的數據共享技術,它借助互聯網媒體及數據庫,可以查詢和共享所需求的信息。可以建立壽縣肘閣、抬閣數據庫的基礎上,結合壽縣地區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壽縣鑼鼓、壽縣豆腐制作技藝等建立綜合地域型數據庫,借助互聯網媒體及云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因為非物質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實現數據共享對研究壽縣地區、皖西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原因、發展流變及其與民俗、民風的互相關聯,都有重要的幫助。在利用新媒體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歐美等 發達國家均取得了卓有成就的成績。例如,法國在1986年就將3.5 萬張藝術品進行數字化保存和數據庫建立,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應。意大利學者通過開發一個三維虛擬交互品臺,將美術手工藝品和雕刻等傳統工藝進行數字化展示和示范教學,取得了較好的使用效果。用有效的保護機制和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和產生環境進行整合性的保護,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有效途徑。
藝術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民族藝術與民族精神有著天然的聯系,而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也總是充滿民族性,蘊涵著深厚而濃郁的民族氣息。通過對傳統村落和古建筑的創新設計,讓我們明白文化就是社會,不僅要創新,更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