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琦(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上海 200240)
20世紀80年代,美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Tsung-Dao Lee)發起中國-美國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hina-United State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簡稱CUSPEA),在中國大學及研究院開展選拔優秀學生赴美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的項目。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首次大規模向國外派遣研究生,是我國未舉辦TOEFL 和GRE 之前少數幾個赴美留學途徑之一。CUSPEA 項目自1979年試運行至1989年結束,十年間共有95 所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97 所(美國76 所;加拿大21 所)北美大學參與,先后輸送915 名學生從事60 多項與物理學相關的專業研究,由于他們的優異表現,中國留學生逐漸贏得國外學校的認可和贊許。
CUSPEA 項目的成功舉辦使其他學科的美籍華人學者萌生了創辦一個類似項目的計劃,他們的反應正和李政道的想法契合。李政道曾于1980年1月10日給方毅副總理的信中表示:如果CUSPEA成功,數學、化學亦可相繼成行。[1]之后,他還致信田長霖等科學家,商討把CUSPEA 推廣到其他學科的可行性。[2]他的建議得到中外多位科學家的響應:美籍華裔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家、在康奈爾大學任教授職務的吳瑞于1981年發起的中美聯合招考生物化學學研究生項目(CUSBEA);美國有機化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威廉·多林于1981年發起的中美聯合招考化學研究生項目(CGP);美籍華裔數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陳省身于1982年發起中美聯合招考數學研究生項目(CUSMEA);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于1982年發起的中美聯合招考實驗物理研究生項目。[3]
1982年以后這些項目均被列入中國研究生招生計劃,出國預備研究生只有通過了中國研究生招生考試,才有資格參加上述考試的筆試及面試。[4]出國預備研究生與國內研究生的考試試題和科目相同,要求出國預備研究生的外語成績比國內研究生高。出國預備研究生如果預期未能出國,可與代招高校或研究所進行協商,決定是否轉為當年國內研究生。[5]
吳瑞是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系主任,1980年回國之際他幫助過親戚申請赴美留學,當時他就想怎么樣才能為更多的人營造出國深造的機會。當他得知CUSPEA 成功舉辦的消息后,便馬上與李政道取得聯系商討把這一留學計劃推廣到生物領域的可行性。1981年3月24日,蔣南翔和嚴濟慈收到其與助理教授戴碧瑾發出的聯名信,信中提出從中國選拔留學生赴美深造生物化學的想法,最終得到李政道及相關負責人的支持。1981年四五月間,吳瑞和戴碧瑾積極聯系美國院校,50 多所院校中的46 所表示愿意參與該項目。1981年4月14日,嚴濟慈同李政道取得電話聯系,在了解到吳瑞在美國所做的努力后,嚴濟慈表示希望邀請吳瑞赴北京面談。
5月15日,吳瑞與嚴濟慈于北京正式商談考試事宜。決定由教育部承辦,具體事務由北京大學校長張龍翔教授負責。一開始吳瑞計劃復制CUSPEA 的方式舉辦CUSBEA,但是國內方面建議把該項目列入國家公派,由國內組織考試,之后由吳瑞從這些候選人當中選擇少量幾個繼續赴美學習。最終由于吳瑞等人的努力堅持,教育部同意結合CUSPEA 的方法,創辦CUSBEA 項目,并適當擴大招生人數。1981年10月4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招考赴美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通知》,決定從即將畢業的本科生或者已經畢業且35 周歲以下的研究人員中選派60-70 人赴美國46 所高校攻讀化學博士學位。[6]
報考者需通過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并將研究生統一考試成績單、如果是研究生需附上碩士畢業證書、成績單、碩士論文題目及審定評語等影印件寄送至CUSBEA 招考委員會,委員會審核通過后通知報考者所屬單位,單位給報考者本人寄去《給考生的一封信》及CUSBEA 考試申請表,報考者完成申請表后附上兩張一寸免冠照,回寄給招考委員會。待審核通過,招考委員會將寄送報考者CUSBEA 筆試準考證。[7]
CUSBEA 筆試同樣有專業筆試和英語筆試兩部分。專業考試由美方參與高校中的兩所輪流出題,全部英語作答,1981年首次筆試于當年11月進行,以后均于每年8月中旬進行;英語考試在1984年以前主要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為依據,1984年以后報考CUSBEA的學生參加由CUSPEA 舉辦的英語考試。筆試通過后的同學,經CUSBEA 招考委員會推薦可參加后續面試。學生赴美之前也需參加在中山大學舉辦的外語培訓班,進行將近一年的英語強化訓練。[8]
該項目從1981年到1989年8年期間,共選派400 余名學生赴美深造,這個計劃之后中國學習生物學的人數不斷增多,而且國外也了解了我國生物學領域的教學和學生水平,為后續公派和自費留學奠定了基礎。[9]
就任于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多林在1980年2月來華講學期間深感中國的化學學科研究水平亟待提高,于是萌生了幫助中國化學學生赴美深造的想法。在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及曾經留美的復旦大學副教授徐積功的協助下,多林向中國教育部寫信表達了希望舉辦CGP 的意愿。與CUSPEA 和CUSBEA 中由美方出題選拔中國學生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多林表示CGP 的學生選拔工作可以由中方負責開展。
教育部原定按照“定校定額”的方針招收CPG 學生,各校按分配名額推薦學生,無需考試。但是復旦大學表示依照這種招生方法,各校教學水平不一、選擇標準各有不同,CPG 學生的整體質量堪憂。外事局王福生局長在聽取了復旦大學副教務長強連慶以及化學系副系主任范康年的匯報后認為他們的報告非常有參考性,經研究后,外事局采納了復旦大學提出的建議。1981年8月7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成立中美化學研究生培養規劃中方工作小組的通知》,該工作小組由教育部直屬的11 所[10]重點高校各選派一人組成,任命復旦大學副校長謝希德擔任組長,強連慶為秘書長,小組每年在復旦大學召開兩次會議以商討筆試、錄取等相關事宜。通知決定首次從這11 所高校選派40 人左右赴美繼續攻讀化學博士學位。
共有來自全國11 所高校的66 人參加了1981年11月初的第一次CGP 筆試。筆試科目總共三門:無機化學考試、有機化學考試以及物理化學考試(包括理論化學),為期三天。參與項目高校各派一名化學教授組成命題委員會,根據筆試科目相應設立三個命題小組,最后由一名知名化學教授負責定題。試卷題目先由中文書寫,待定題教授定好題目再把中文翻譯成英文試卷。[11]命題委員會成員以及最后的定題教授由 CGP 工作小組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同時堅持考試公平公正原則,每年都會更換命題小組的成員。
全國設立兩個考區,北考區設立在北京大學,南考區設立在復旦大學。北方高校如蘭州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在北京大學考試,南方高校如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在復旦大學考試。最后閱卷工作在復旦大學完成,閱卷教師來自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三所高校。閱卷工作完成以后由CGP 工作小組將成績折算并進行排名,最終確定入圍人選,錄取通知書由復旦大學制作兩份分別寄送給多林教授本人和錄取學生所屬高校。
第一次CGP 從全國9 所高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選拔了40 人,他們在中山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英語強化訓練后前往美國18 所大學繼續攻讀化學博士學位,后期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以及亞伯達大學也加入該項目。
鑒于20世紀80年代末,學生個人已能直接申請北美研究所、赴美留學通道基本打開等情形,CGP 中方工作組決定于1986年終止該項目。5年間,該項目共選派242 人赴北美攻讀化學博士學位。
1982年由美籍華裔數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陳省身倡立,中國教育部與美國數學學會簽訂相關協議,成立中美聯合數學研究生招考項目。根據協議,自1983年起,美國數學學會中國招生委員會每年從中國選拔10 名優秀學生赴美攻讀數學博士學位,直至1987年結束(后經雙方商定延長兩年)。[12]
受國家教育委員會委托,中美教授組成CUMBEA 考試委員會,中美雙方每年派出兩名教授參與學生選拔工作。該項目主要由北京大學承辦,國內12 所高校參與選拔工作。
選拔采取口試方式進行,由美方教授主持,最后由美方教授決定學生錄取與否。
該項目自1983年至1986年每年選拔15 人,規定只有國內參與高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及已經考取研究生者有資格參加選拔;1987年至1988年選拔7 至8 人,并改在高校青年教師以及確定留校任教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中選拔。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派遣留學生渠道閉塞不通,CUSPEA項目在特殊歷史時期應運而生,它成功帶動生物學、化學、數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留學項目的實施,各項目間的規模和形式雖不盡相同,但都對中國高端科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人才政策的創新和推進、科技知識的引進與吸收產生了巨大的、可持續的影響。這些學科留學項目打開了新時期中國學生赴國外深造的大門,成功完成了它們在特定時期肩負的歷史使命,在我國當代留學史勢必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注釋:
[1]吳塘,柳懷祖.CUSPEA 十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第6 頁.
[2]馬曉嵐.李政道與CUSPEA[J].科學中國人,2002,(第8 期).第15 頁.
[3]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史[M].科學出版社,2009.第75 頁.
[4]章開沅,余子俠主編.中國人留學史下[M].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01.第684 頁.
[5]中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第43 頁.
[6]李喜所主編.中國留學通史 新中國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09.第357 頁.
[7]楊發金主編.出國知識概覽[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0.09.第84 頁.
[8]李喜所主編.中國留學通史 新中國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09.第357 頁.
[9]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政研司編.北美華僑華人新視角 華僑華人研究上海論壇文集[J].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11.第142頁.
[10]11 所大學包括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和山東大學。1982年起增加四川大學。
[11]楊發金主編.出國知識概覽[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0.09.第83 頁.
[12]《北京研究生教育》編審委員會編寫組編.北京研究生教育 1949-1989[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9.12.第9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