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簡(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7)
“新媒體”之所以為新,是新在在“內容為王”的時代,一切原子形態的文化幾乎都可以數字化,可以由“原子”轉換成“比特”,但是這種轉換不僅僅是載體和存在方式的轉換,它必然帶來思維、結構、方法、傳播方式等一系列變化.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善于全面、整體、辯證的思維方式。強調綜合、歸納、感性直覺和頓悟,強調事物的有機辯證統一和普遍聯系,提倡矛盾與和諧。不把事物、自然和人一分為二。試著找到一種復雜的物質,它包含了所有的有機聯系。它是在先秦道家、儒學和氣學自然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經指出:”當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哲學””東方哲人雖不擅長提出抽象概念和創立法則定律,但卻善于講故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淺顯的文學方式表達出來,中國古代哲學都寓于名人的教誨和故事般的寓言中.比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鄭人買履>”
我國三個歷史階段: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主導設計樣式分別是工業美術、藝術設計和數字創意設計.設計思想分別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思想、西方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和東、西方設計思想的整合.設計手段從機械儀器到計算機軟硬件.
時代在變化,動畫的色彩表現也應與潮流相符合,進行更新.
第一,在色彩理論上,我國仍在100年前以顏料色彩為代表的減色理論,基本理論也存在一些錯誤,應使用計算機色彩的加色系統理論.
第二,在色彩媒介上,仍停留在一個多世紀前的”畫筆+顏料”的手工繪制階段,應普及計算機色彩工具,以數字化呈現為主要載體.手繪色彩只是用于少數特殊場合.
第三,在色彩設計方法上,仍停留在大概的(粗糙的)憑感覺的主觀設色階段,忽略了99%的復色,應使用精確的理性為主的色彩設計.
第一,色彩場景的運用.動畫最重要的背景環境就是對場景的構建,作為情節發展的載體,色彩在動畫場景設計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與以往不同的是場景色彩不再只是對現實對象的描摹,而是加入了個人的意識傾向,具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和整體氛圍.
第二,表現角色造型結構.在制作過程中,為了使人物看起來更加逼真豐滿,動畫通常在角色的身體結構上下功夫,在繪制人物骨骼與肌肉的過程中,利用光線的明暗對比,使得人物的肌肉、面部表情、動作更加立體豐滿。這種色彩與傳統色彩不同,主要以黑色、白色、灰色來體現,為了使每一種物體更加真實立體,其表面都會出現明暗變化的過程,人物角色也不例外。比如為了顯示人物的肌肉飽滿真實,體現出人物肌肉的“凹凸感”,最基本的就是利用色彩明暗設計,展現角色人物身體結構變化。對于凸起的肌肉部分顏色可以淺一些,而對于凹陷的部分顏色要深一些,這樣角色的身體結構就比較立體地展現出來了。
每一部成功的動畫,都離不開對色彩的實際運用,動畫設計者需要從動畫主題出發,詳細研究每一個動畫人物造型設計,進一步利用自己的色彩知識,將色彩的作用詳細運用到每一個鏡頭當中去,從動畫的整體節奏入手,使得動畫創作在色彩的裝飾下,通過對色彩的提煉與升華,增強了動畫的表現力度,使動畫作品更加完美。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時代,當代國產動畫需要提升審美價值,依托數字信息技術,注重中國動畫的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色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元素.推動動漫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斷拓展動漫產業的發展空間,特別要滿足人們多元的審美需求,在全球化競爭中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引領中國動畫以更高的藝術水準走向世界藝術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