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苗(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當今社會,媒體文化推動者經濟的發展,消費社會一度盛行。隨著媒體霸主的不斷兼并和擴展加速了文化市場的競爭。為了爭奪市場,越來越多的“奇觀”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在這樣的情形下,真人秀以“秀出真實”為賣點,滿足了人們窺探心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眼球。尤其是當紅明星參加的娛樂真人秀節目更是炙手可熱。人們關注著真人秀,甚至一度對迷戀的偶像產生“凝視”,倒后來卻被真人秀的套路所欺騙,明星的形象不過是隨時可能崩塌的人設。本文從“奇觀”和“凝視”兩個角度著手,指出當下真人秀的不真實性。也借此文章為后續研究真人秀的其他特性提供指引。
我們生活在由電子媒體制造的奇觀社會之中。在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個人的身份逐漸由消費者的身份所取代。在奇觀社會里,每個人既是觀賞者也是奇觀本身。大量視覺元素沖擊著我們的眼球:體育競技,雜耍,戲劇,電視節目,微博,電子游戲等等。
真人秀也是電子媒體制造的奇觀之一,我們被動地接受真人秀幕后的策劃和熒幕的展示。真人秀隨著媒體科技的發展,展現的內容越來越真實,參加真人秀的選手們的許多生活中的細節也被展示成噱頭,而觀眾們由于能獲得許多細節愉悅而不斷關注。真人秀的選手進而成為觀眾們凝視的對象。成為凝視的他者,不斷失去自己的主動性。在電視熒幕之外,憑借更多的媒體例如網絡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交軟件,越是有影響力的明星其參加真人秀所吸引的關注會越多,甚至成為現象級節目,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不斷的談資。
對于真人秀的研究目前有許多,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屬于案例研究,關注于某一個真人秀節目,例如《非誠勿擾》,《爸爸回來了》,《花兒與少年》,《最強大腦》,研究大多缺乏理論視角,僅停留在現象分析。
本文中作者姜通過“奇觀”,“凝視”兩個視角,來分析真人秀中人為虛構的“假”,繼而反思當下消費主義盛行,視覺元素過載的真人秀節目,呼吁更多貼近生活本真的節目。
真人秀節目是當下主要的電視娛樂節目自已,有多種呈現方式,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帶排演的即時錄像。所有的內容都是自發的而且真實發生的?!罢鎸崱笔钦嫒诵愕暮诵脑~。
真人秀的發展經歷了些許發展,并且形成了現在的基本形式。
當下基本模式的特點是容易被復制,明星和普通大眾能一起參加。例如名噪一時的音樂選秀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就是來自《荷蘭好聲音》的模版。同樣,當下正火的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來自于韓國《running man》的模版。
無論是哪一種真人秀節目,它們都是精心設計來娛樂大眾的。這樣的具有娛樂游戲性質不分國家,民族,社會階級和教育水平不斷地復制生長著。
面對真人秀,觀眾是被動接受真人秀背后的剪輯和攝像頭的拍攝。面對真人秀的設計,觀眾是被動的,漸漸會失去主觀判斷。而沉迷于喧囂的圖像之中。
此類真人秀受到歡迎,收視率節節攀升的原因可能藏在道格拉斯·凱爾納的理論“媒體奇觀”中,而凱爾納的理論是從國際情境主義先驅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上發展出來的。作為媒體奇觀,真人秀成為了人們競相展現“奇觀”的平臺,人們借助真人秀把自己想展示的元素展示給其他人。
道格拉斯·凱爾納曾經指出當人們踏入下一個千禧之年時,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奇觀會更加深刻地嵌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在他所定義的“媒體奇觀”中,生活被傳媒文化所統治,傳媒不僅展示著當下的社會價值觀,也領引著個人去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在媒體社會,媒體甚至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經濟政治事件。
依此看來,真人秀不過是由大眾媒體,高超的媒體技術和視覺消費搭建起來的符號世界,媒體奇觀是真人秀節目重要的視覺表達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真人秀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
大眾媒體如今已經走進了全新的數字時代,各式各樣的表現方式例如電影,新聞,廣告和電腦網絡等等。這些媒體和人的關系在以前是主仆關系,而今情形已經大不相同。當人們使用媒體的目的是去創造而不是去傳播,媒體奇觀就會產生。簡單小眾的媒體例如新聞播報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對于媒體的需要。媒體奇觀需要更有力的“媒體機器”。在道格拉斯的書中,他以美國“超級碗”比賽的直播為例,解釋了如何讓一個橄欖球決賽淪為全民的狂歡。直播的橄欖球賽實際上并沒有被直接播報出來,為期四小時的比賽,滿屏幕的明星表演,抓人眼球的贊助廣告,實際的賽事直播只有短短的七分鐘。因此,媒體奇觀的產生主動權并不在觀眾手上,而是在媒體。強大的媒體機器借助傳媒模式,電視,抑或網絡等,將“奇觀”施于觀眾。而觀眾在過載的圖像音頻等元素下逐漸遺忘觀看的初衷,而淪為景觀的被動觀看者。
視覺是人類重要的感官之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視覺元素呈爆炸式在我們眼前呈現。人們的視覺欲望被大力地喚醒。大眾媒體因此生產出各種產品來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這些媒體產皮變得非常惹眼。對于真人秀來講,凝視和被凝視是媒體獲得電視收視率的法寶。
觀眾收看真人秀實際上滿足的是觀眾的窺視癖,美國學者Clay Calver 曾經在他的書Voyeur Nation: Media.Privacy,and Peering in Culture(《偷窺狂的國家:媒體,隱私,喝現代文化的窺視》)指出,隨著媒體技術的高度發展,電視節目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人們以窺探他人的隱私為樂,熒幕上全是吸引大眾的窺探噱頭。雖然窺視癖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有著長遠的歷史,但在當下,隨著社會、政治、法律等多種因素,隱私變得很脆弱。在當下的媒體世界,窺探價值觀得到吹捧和滋生。
正如著名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描述的一樣。楚門的生活就是一部被導演策劃好的戲劇。楚門遇見的每一個人,甚至是他的父親和妻子都是由“楚門秀”這個電視節目的創造團隊來挑選的。楚門的生活看起來一帆風順,備受矚目,但當楚門發現真相的時候,他才發想他的人生已經被人操控,自己已經完全喪失了自我。楚門的人生是虛假的,而真人秀的作秀確實真實的?!冻T的世界》以犀利的視角戳穿了真人秀的虛偽和做作。
由于這樣的價值觀,正常的倫理道德日益被人遺忘,真人秀窺探他人隱私為樂的行為逐漸變得司空見慣。無論是舞臺上作秀的明星,被大眾所凝視著,大眾本身也被為真人秀背后導演們和剪輯師所影響著。明星在被凝視的過程中成為客體,逐漸被貼上標簽,而明星們也孜孜不倦地精心呵護著自己的人設,來吸引更多的關注。無論是觀眾還是明星,在真人秀的背后只會越來越虛假作秀。真人秀逐漸成為表演。
居伊·德波將“奇觀社會”中大眾是被動接受景觀的。德波認為,當現實世界被轉化為視覺圖像,世界圖像會代替現實,被多媒體統治的世界是失控的世界。正如凱爾納所提出的“奇觀媒體”的概念。社會奇觀是現代社會解決紛爭的戲劇化的方式。簡單來講,真人秀產生出來的媒體奇觀會讓人們從社會真實發生的事情中轉移注意力,而去關注那些虛假的真人秀中。觀眾的“凝視”是真人秀獲得收視率的方式,只有吸引住觀眾的眼球,真人秀才有資源得以繼續進行。然而在觀眾真正凝視的實際上是明星所展現出來的典型特征,明星成為凝視的他者,逐漸被各種標簽所束縛,明星展現出來的并非是自發的本真,而是符合觀眾期許的表演與作秀。對于真人秀的關注轉移了大眾對真正現實社會問題的注意力,從這點來講,真人秀是反現實的。同樣,真人秀的每一個流程,參與者都是預定的,這些人為因素也使得真人秀這樣的電視節目變得虛假。
[1]王婷.大眾娛樂時代的電視真人秀:《饑餓游戲》及其當代隱喻[J].文化縱橫,2015(03):116-122.
[2]盛芳.幫教真人秀—和諧社會中的媒體文化奇觀?[J].電影介,2007(19):80-81.
[3]袁瑾.新媒體時代的偷窺,暴力與謊言—論《黑鏡》中的數字化生存危機[J].文化研究,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