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妹(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在繪畫史上,徐渭一直被認為是以草書筆法入畫的代表性畫家。早在徐渭之前,就有許多名家已提出了“書畫相通”的相關理論。如唐張彥遠于《歷代名畫記》中談到書畫同筆同法的運筆:“昔張芝學崔媛、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聯,隔行不斷。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后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陸探微精利潤媚,新奇妙絕,名高宋代,時無等倫。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又如元代趙孟頫也提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同來”。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使得繪畫成為其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時人對于徐渭藝術成就方面的評論,多集中于其書法之精妙,如明代陶望齡所云:“渭于行草書尤精奇偉杰,嘗自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識者許之。” 雖然后世評其繪畫為第一,但從中可見徐渭對自己草書的推賞之情,正是由于他深厚嫻熟的草書功底,使他能在一種自覺到非自覺狀態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解釋的話,徐渭的藝術風格是一種無意識的表現,他將草書的線條筆墨化入畫中,出神入化,變化多端,畫面的律動變化以用筆為主,狂放自由而極具抒情性的草體與徐渭不羈的性情相合,這也是為什么徐渭的創作高峰期是在中老年之際。是他的人生經歷毫無保留的融入其繪畫當中,而這恰恰與徐渭所擅長的草書筆法相一致。徐渭在《書八淵明卷后》中提到“迨草書盛行,乃始有寫意畫” ,認為是等到草書的盛行,才開始有寫意畫。徐渭清楚地認識到了書法與繪畫的關系。陶望齡在《徐文長傳》有云:“其論書主于運筆,大概昉諸米氏云法多所探繹其要領。主運筆,率歸米芾之說;工行草,真有快馬斫陣之勢” 。徐渭的在其寫意花鳥繪畫中,融入書法之中的筆法,是具備主觀意識的。其代表作品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雜花卷》,其用筆體現草書的筆法特征。卷尾款識:“天池山人徐渭戲抹”,字與水仙,竹子融為一體,用筆自由,書法所產生的筆式變化與繪畫內容融為一體,統一于草書用筆特點之中。此特征在徐渭其他作品中依然可見,如《梅花芭蕉圖軸》、《墨葡萄》等。
對物象的描繪,徐渭主張“不求形似求生韻”,重在表現物象生動的神韻的同時傳達主觀感情。他在《書謝叟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提出:“吳中畫多惜墨,謝老用墨頗奢,其鄉訝之,觀物而矮者相附和,十幾八九,不知畫病不病,不在墨重與輕,在生動不動耳?!?徐渭反對當時吳派溫潤雅淡的畫風主導畫壇,認為筆墨應該是為生韻服務的。徐渭的作品無不是用筆簡練,高度概括,減少用筆,只求表達內心情趣。他在《雨中蘭》圖上自題曰:“此則不知為風為雨,粗莽求筆,或者庶幾?!?足見其繪畫時的用筆粗獷,刪繁就簡。此外,徐渭的繪畫乍看之下給人一種,沒有法度之感,然而細看之下則會發現,盡管每一筆的頓筆、行筆、收筆確實毫無章法可言,但整幅作品卻呈現出形散神聚的效果。
徐渭的行筆奔放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和力量感。李德仁在其著作《徐渭》中形容徐渭的行筆“往往如脫韁野馬,如排空海浪,如崩山走石……即使畫一些細小的線條,也是風馳電掣,向古人形容草書,如驚蛇入草、渴驥奔泉一般?!?如《雜花圖卷》和《榴實圖》中的行筆,筆意十分連貫,一氣呵成,看似毫無章法,實則精神一起貫穿始終。在枝、葉、果實的繪制過程中,多為側鋒用筆,擁有十分有節奏的動感,也借此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與徐渭同為大寫意花鳥畫派的開山人物陳淳重意韻,徐渭評其為“花卉豪一世” ,其對徐渭藝術風格的構建產生一定的影響。陳淳的成熟期花鳥風格筆法簡約率略,當然相對于沈周整飭委婉的風格,其風格是顯得放縱的。與徐渭相比,其寫實還是依然處于寫意之上。
徐渭的作品《牡丹礁石圖》,繪畫風格是在宋元兩代寫意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沈周質樸渾厚的筆調、陳淳豪爽疏秀的風致而形成墨跡淋漓、筆致恣肆的藝術形式,在一片渾融的墨色中,呈現出疏密、濃淡、輕重、干濕的變化,從中透露強烈豪放的情感。徐渭的筆墨恣肆,節奏強烈,放逸不羈,與其桀驁不馴的性格融匯貫通,已達到石濤所說的“無法而法”的境地。其可以稱其為藝術典型的畫作《墨葡萄圖》,其筆墨的縱逸狂放已超出法度之外。大寫意到徐渭這里已經是真正的確立了。如果要更好了解徐渭的藝術風格構建,不僅要將其之前沈周、陳淳與其比較,之后的八大山人更是在大寫意花鳥派內部,不得不提到的人物,這樣徐渭之前、之后的比較更能清晰的把握所要研究的徐渭的風格特征。八大是繼“青藤白陽”后大寫意花鳥畫派的又一位大師。早年融合沈周與徐渭,自我風格形成于晚年。內心深處的難言之痛,借筆墨曲折反映。又喜用夸張象征手法賦予花鳥人格化特征,奇簡冷逸的風格抒發遺民之情。作品《荷鴨圖》,高度符號化的水鴨,空靈虛靜的空間,淡泊之感油然而生。這與徐渭以狂草般的筆法縱情揮灑,潑墨淋漓的花鳥形象,其生韻的體現是迥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