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莉莉(欽州市博物館,廣西 欽州 535000)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installation”解釋為“裝置”。根據賀萬里在《中國當代裝置藝術史》的定義:裝置藝術是指通過錯置、懸空、分割、集合、疊加等手法對現成物品予以重新建構,置放于新的展示場所,并賦予其新的意義指向的一種藝術創造和展示方式。也可以通俗易懂的解釋為它是一門集合“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而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博物館陳列被定義為以文物、標本和輔助陳列品的科學組合,展示社會、自然歷史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和規律或某一學科的知識,供群眾觀鑒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裝置藝術伴隨著當代藝術的迅猛發展,成為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應用的裝置藝術以博物館展品為物質基礎,以博物館學理論為指導,以造型藝術的法則原理為組織手段,通過對陳列環境的空間處理,展品組合的藝術構思,對工藝施工的技術,創造出展示的空間藝術。
根據博物館展覽的主題,選擇合適的展品直接作為創作要素,不改變其原有元素,將展品(復制品)在展示空間內采用錯置、懸空、分割、集合、疊加等方法進行組合,結合展品本身的獨具歷史、藝術、科學和工藝價值的特性,以實現在展示空間內的大體量,活潑多樣的裝置手法,揭示展品內在活動使其表面化,創造出震撼和發人深省的藝術場景。如上海自然博物館“繽紛生命”展區“千姿百態”主題區的蝶翅畫《繁花似錦》,設計靈感來源于教堂玻璃彩色花窗,運用裝置藝術的手法將來自世界各地的蝴蝶依據平面構成中的輻射對稱規律,蝴蝶翅膀的排列呈圓形向外輻射,產生秩序美感;在色彩上大膽使用冷暖對比,有機結合暖色調的橙色和冷色調的藍色,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呈現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裝置藝術對于展品組合、場景安排不是簡單的分類排列,而是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進行有機的組合。這樣,展品不再是局限于展柜里的獨立的單個的器物,而是對于闡述主題思想有強烈內在說服力的陳列形象。有趣的組合會使缺乏生命活力的文物、標本透出富有深刻含義的信息,產生新的意味。
博物館展品經過歷史文化的積淀,它所蘊涵的信息往往是特定區域、特定時期的文化代表。了解文物藏品的自然物質信息、功能信息、與其他事物聯系中的關聯信息、記錄信息的研究,通過解析展品內的信息,尋找出那些在客觀上能夠吸引觀眾興奮點的東西。將展品情感性、審美性、象征性、符號性等文化特征的表達提煉,再應用裝置藝術對于現代手法和傳統符號之間契合點的捕捉,以觀眾所能理解的“隱喻”的建構方式把陳列內容表述出來,其新形象給觀眾帶來了情感、記憶、個人處境的聯想。如徐冰對文字觀念的顛覆(《天書》);王南溟對字載體的改造(《字球系列》),其水墨字球系列將書法創作中揉成的廢紙團,以堆放、懸掛、粘于架上等方式展示;徐冰創作的《鳥飛了》,則把中國篆書、楷書、隸書等書寫變成了一種形象化的立體的飛翔符號,讓傳統由厚重變得輕靈。
在博物館陳列展覽當中,將人類發展變遷及大自然的歷史改變展現在公眾面前是展覽的重要任務。應用裝置藝術對陳列的展品內容歷史文化背景做形象的揭示和烘托,使展覽中的元素相互作用聯想,形成整體,將孤立的展品還原到當時歷史的文化體系之中,拉近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充分理解其獨特的價值,啟迪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修養、不同職業的人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靈感,在一定范圍內產生預期的效果。如中國革命博物館抗日戰爭陳列中有小米袋加步槍的實物組合,高置在裝飾的展墻上。通過小米袋加步槍這兩樣現成品創造性的展示,概括地表現了解放區軍民的抗日情況。又如兩漢歷史陳列中運用了大面積龍飛鳳舞朱墨土紅幾色相間的漆飾紋圖案造型的裝置藝術造型來烘托環境,人們自然有一種對漢代雄渾博大的體會。裝置藝術具有其開放性,它可以自由地綜合使用現成物品如繪畫、雕塑、建筑、多媒體、聲音、表演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使實物展品所要展現的背景事件更具直觀性、全面性地展示給觀眾。倫敦V&A博物館的“Decode-Digital Design Sensation”展就是以互動裝置藝術為主題的展覽,它強調人的參與和互動,如觀眾可以對著屏幕做出手勢,色彩便會跟隨著動作的軌跡顯示在屏幕上。這種虛擬技術與人的肢體動作相結合的裝置,充分給參與展覽的觀眾營造出獨立獨特且生動的環境和氛圍。
在博物館中,裝置藝術可以成為展覽的主體本身,也可以是展覽對象表達的一種形式,也可以是營造成一種觀眾能夠參與到的展覽形式。
裝置藝術具有明顯的吸引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從視覺空間給人秩序的產生,理想化的聯想、節奏與韻律的感受。是展品通過藝術的裝飾布置體現,或是各種排列手法付諸形象的匠心創造。它們在陳列空間中的位置,運用好光、色、形、材、尺度、線條、比例、體量等形式因素,造就陳列展覽空間的體量感、虛實空間感、明暗光影感、空間造型靜態感、時間形態流動感、景觀形態錯覺感等等。它既有利于內容反映的輕重的比重與強化程度,同時又產生出形式美的節奏與韻律,這大有益于調節觀眾審美心理情感的起伏、以及保持視覺興奮的散點注視連續移動。
觀眾介入與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它帶給人們新的視覺環境和心理體驗,很容易激發公眾主體參與意識,喚起共鳴。通過對主題的深入了解,尋找能激發諸如觀眾感情因素的點,應用裝置藝術的手段,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覺、乃至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打破慣性思維、喚起記憶片段、創造想象空間、引發深度思索。使博物館陳列展覽突破了傳統的視覺形式美感和功能實用性的范疇,注入了更多的文化精神、審美情趣,增加人與人之間、人與展品之間、藝術與生活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思考體驗。
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的探索中,還應當有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廣泛地吸收其它藝術形式來完善。裝置藝術的應用可以增強博物館陳列的形式感,用為陳列內容的補充豐富陳列展覽,拓展知識信息的輸出量。使傳統的靜止的文物、標本組合陳列不能演示的內容得到了形象的表現,使那些面對不同層次觀眾的陳列展覽能實現寓教于樂、寓教于美,融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與娛樂性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