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彥云(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59)
山東菏澤地區的民間傳統舞蹈文化隨著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和群眾基礎,與我國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長期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結構和發展模式。山東菏澤地區的商羊舞作為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是漢族地區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文化,也是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表達方式。不論存在城市還是農村具有非常深厚得文化內涵。商羊舞作為山東菏澤民間舞蹈的典范,不僅僅彰顯了山東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而且展示了山東人民的性格文化,凸顯了齊魯人民獨特的精神面貌。作為一種民間舞蹈,不盡體現了極高的民俗意義,而且體現出極高的觀賞價值,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根據商羊舞傳承藝人介紹說,“商羊”其實是一種鳥,一旦出現刮風下雨的天氣,就會有成群結隊的鳥兒從樹林中出來玩耍,久而久之,人們只要看到商羊鳥就知道要下雨。于是老百姓就會開渠灌溉。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商羊鳥逐漸消失,當地的人們也不再的能看到這種鳥出現。但是如果遇到非常干旱的天氣,人們會自發地扮作商羊鳥,模仿商羊鳥的動作表演等等,久而久之這種動作就成為一種兒童之間玩耍的游戲,這個游戲形式是兩個兒童的膝蓋相互碰撞,將兩腿抱在一起,一直到今天,在山東菏澤地區都有“商羊腿”的叫法。在我國最早的關于商羊舞的記載是《孔子家語·辯證》:“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公朝,下止于殿前。”有人問孔子,這是一種什么鳥,孔子說這就是商羊鳥。商羊舞是一種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得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在山東菏澤地區是當地老百姓渴求風調雨順,期望豐收舞蹈活動。商羊舞的用具簡單古樸,使用的打擊的樂器和吹彈樂器比較單一。但是是山東菏澤人民最喜歡的舞蹈形式,已經成為菏澤地區文化的代表,是山東菏澤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著名商羊舞表演家陳傳珍等相關工作人員就會商羊舞進行了重新編排,后來這些表演藝術家開始進行音樂舞蹈匯演,并得到相關專家的重視,后來經過不斷豐富與完善,商羊舞的表演逐漸正規化。今天,山東菏澤商羊舞的表演人員在表演的時候敲鑼打鼓、穿戴紅紅綠綠,著裝服飾顏色也非常鮮艷,表演時候笑聲笑語響聲一片。山東菏澤人民通過這種方式盡情的跳舞唱歌來內心的情感,表現自己的幸福生活。現階段,商羊舞在節假日的時候表達節日快樂,也是當地老百姓在農閑時候的娛樂活動。當地的老百姓的遇到干旱天氣的時候,各個鄉鎮的老百姓會聚集在一個叫杏花崗三官廟的前面,從廟里把關二爺給的抬出來,鄉親們隨著關二爺一起到黃河邊上秋雨。在一起去黃河的路上,商羊舞表演藝術家們就一邊行走一邊跳舞,一般商羊舞樂隊有12人或者是的18人組成,其中弦樂2人,鑼鼓4人,商羊舞表演者的手持的樂器是一長一短相互連接在一起的響板,商羊舞表演者手持響板搖搖晃晃,他們的腳上通常都佩戴鈴鐺,身穿羽毛,模仿商羊舞鳥的動作,一邊舞蹈一邊唱歌。表演者一般由男舞者和的女舞者共同組成,男舞者的左手手持響板的長板,女舞者手持長板的短板,他們腳下行走的路線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有其獨特的名稱,比如陰陽八卦圖、二龍吐須、大圓場等等,這些動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道家學說的陰陽五行,陰中含陽,陽中有陰的轉化理念。其實任何一種藝術都來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與勞動,不盡的反應了人類的生產與勞動,而且又能夠豐富的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我國山東菏澤的商羊舞就具備這樣得功能價值,隨著社會文化結構得不斷優化,舞蹈這種藝術形式也必將越發燦爛。
商羊舞從我國古代用于祭祀祈求雨水到現代的娛樂活動,是我國傳統民間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的社會文化的發展,祭祀舞蹈已經不再具備原先的價值,自然其藝術性質會越來越突出。在古代,人們跳商羊舞是為了祈求雨水,而現在人們跳商羊舞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將這種民間舞蹈文化藝術化且民間化。除卻時間的區別之外,古代人民跳商羊舞是在田間地頭,而現代社會人們在寬敞的廣場中間,總的來說,山東菏澤地區的商羊舞已經失去古代宗教色彩,其現代價值越來越明顯,因此,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商羊舞具有較高的傳承價值和發展意義。
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其發展的歷史傳統和意義,每一種文化又都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聯,當下隨著我國民俗習慣和審美意識的變化,我國民族舞蹈文化也產生了新的文化屬性。當前,山東菏澤地區的商羊舞已經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列之中,在山東菏澤地區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商羊舞研究機構和藝術團體。未來,我們有理由的相信商羊舞的發展將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