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姜歡(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0)
縱觀我們當前的小學音樂課教學,主要課型由歌唱教學和欣賞教學兩大類型構成。絕大部分音樂教師按照教材的編排按照一課一歌或一課一聽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歌唱教學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表現能力、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作為主要目標;欣賞教學的主要目標多為分析作品曲式,揭示作品中各音樂表現要素的特點及作用。這兩種課程形式重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和文化,培養學生特定的音樂知識與技能。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于人本主義的思想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從“工具性目標”轉變為“人本性目標”,使人的情感、智力、身體、心理諸方面的潛能和素質都能通過學習得以發展。隨著“核心素養觀”的提出,我們反思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必須要從藝術教育規律出發,打破模式禁錮,豐富和完善課程結構和內容,明確方向,掌握正確的形式方法,使用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內容,有的放矢才可以完成新時期音樂學科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及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音樂素養”為中心的新的音樂課程目標理念。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提升、探究符合國情的音樂教育之路,在我國目前音樂教育教學的基礎上,重新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模式,是要打破目前多數音樂教學仍然是學生正襟危坐聽音樂、看教師表演、看屏幕畫面、看教科書的“聽課式”的形式為主的音樂綜合體驗肢體情感活動式的教學;即必須以真正的學生參與、體驗式的課堂形式,使學生身體、心靈在音樂所有相關要素的作用下,感受、表現、表達出來,使音樂課教學成為綜合藝術的音樂教學體驗實踐活動。
《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要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學科綜合,包括音樂課程不同教學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詩歌、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教學中,學科綜合應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在綜合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表現形式進行比較,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利用課程標準指導和幫助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質量標準形成相應的核心素養。
多數老師會采取歌唱課中都有融于舞蹈的教學,設計在課前律動或者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地隨音樂動起來。舞蹈教學只停留在淺層次的律動、歌表演等整齊劃一的動作上,不能系統整合與情感表達、體驗、創作、實踐、語言結合的互動方式。
在課例《桔梗謠》中,這是一首曲調優美、帶有舞蹈性節奏的朝鮮族民歌,我由欣賞朝鮮族的舞蹈導入課題,用舞蹈律動來體驗音樂三拍子的韻律感。我播放課前錄制的朝鮮族舞蹈微課視頻,視頻中由班級舞蹈隊的同學穿上朝鮮族的特色民族服飾跟著我的講解做示范動作,“氣息的運用是朝鮮族舞蹈的一大特點,屈膝時吐氣,伸直時吸氣,吐,吸。”“請同學們注意手的動作,女生手型食指伸直,大拇指與無名指自然彎曲,男生則用自然手位”等。讓同學們跟著微課視頻的示范學習分解動作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音樂的熟悉感,體驗了音樂三拍子的韻律感,為后面的歌唱教學做鋪墊。學生學會演唱歌曲后,再進入到舞蹈練習的環節,由易到難復習之前學過的分解動作再整合成完整的舞蹈。還可引導學生自行編創舞蹈動作,自信大方地展示出來,最后全班呈現一曲載歌載舞的桔梗謠。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朝鮮族舞蹈的特點以及基本動作的要領,在演唱的過程中更能把握歌曲音樂頗具起伏感的內在韻律感。將舞蹈的韻律融入歌曲的演唱,歌聲的演唱帶動肢體的表達,相輔相成,融會貫通。從歌舞中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感受能力與表現能力,體味《桔梗謠》的輕快明朗以及朝鮮族人民的勤勞樂觀。
器樂教學往往是老師們最不愿意觸碰的課型,沒有實實在在的面向所有學生,動手參與合奏等綜合藝術實踐的教學,哪怕是簡單的樂器的參與。
我校開展了葫蘆絲進課堂的課程,對象面向全校全體學生。在《金孔雀輕輕跳》課例中,歌曲《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具有傣族民歌風格特點的歌曲。歌曲的曲調優美、明快,節奏活潑、跳動。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啟發學生用優美的情緒、明亮的聲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風土人情,并感受傣族音樂的特點。葫蘆絲作為傣族的特色樂器,在本課融入葫蘆絲演奏教學,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我在歌唱教學前進行《金孔雀輕輕跳》葫蘆絲教學,鍛煉學生的識譜、視唱能力,通過多次聆聽、練習演奏,加深學生對歌曲旋律的熟悉,歌唱教學就容易開展了。學生學會演唱歌曲后,再拿起葫蘆絲,班級可進行分組,一部分演唱,一部分演奏。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歌詞與旋律的關系認識更加深刻了,通過葫蘆絲演奏旋律對傣族音樂風格也有了更豐富的認知;有了歌唱的體驗。演奏起來的旋律分句清晰合理也更加具有歌唱性,表達更加真實的情感。
人類能力系統中創造能力是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音樂思維側重于直覺,能激發人的瞬間靈感,具有啟發作用。如果在音樂課堂融入創作課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旨在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課例《多變的老虎》是在學生耳熟能詳的《兩只老虎》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生進行節奏、調式、節拍的引導,由學生自主創編出不一樣的兩只老虎的旋律進行演唱。重新解構原曲結構風格,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體驗。《閃爍的小星》、《趕圩歸來阿哩哩》等多篇課程都可以設計成創作課程。
在優秀的歌唱作品中,歌詞往往寫的非常美麗,如教材里《晚風》、《西風的話》等等,如果能把歌詞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就可以感受至少一半的意境了。
在課例《游子吟》這一首歌曲的教學著重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情緒,把握其中的從中感受母子情,得到愛的教育,形成正面積極的審美力。我先讓學生欣賞了《游子吟》這一音樂作品,在學生進行聽賞與學唱之后,我對這首歌的歌詞進行了審美價值上的賞析,這首歌曲是音樂與詩歌的結合,它用聲音和音樂表現出了音樂與詩歌中的意境、情感,音樂讓詩詞情感中的思念擔憂得更為明顯。在“說”之后,讓學生采取朗誦與演唱兩種不同的方式對這首詩詞進行演繹,從中把握情感的波動與藝術特點的不同;在學生充分感受把握之后,引導學生去說,即讓學生去分享、去感受這首歌曲的魅力,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去把握應該如何更好地演繹這首歌曲。學生感受音樂與古詩的意境融為一體,增加學生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從中感受母子情,得到愛的教育。同時學生也能感受古詩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古詩文化的熱愛。
合理設計音樂綜合課,有效結合音樂教學方法,有機融合音樂元素,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