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雪紅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常態化的采編流程和價值取向標準受到不小挑戰。民生新聞具有很強的服務功能,如何揚長避短,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占據主動,更好地服務民生,成為民生新聞從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多年來,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民生新聞欄目《直播海南》堅守媒體責任,在突發事件報道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創新探索。
《直播海南》是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電視新聞中心每天下午6點直播的民生新聞欄目。在2004年成立之初,兩路報料熱線接收到的群眾爆料不足。為了捕捉突發事件,不論早晚,欄目都會安排記者在120、119、110三大社會突發事故救治救援指揮中心蹲守。事實證明,這一策略確實能幫助記者掌握群眾第一時間的報警或求助信息,通過現場跟拍獲得了較好的報道效果。另外,當年《直播海南》每晚還會派兩組夜班記者蹲守事故多發點,譬如記者通過蹲點屢屢拍下海口市龍昆南路南大立交橋下滾石酒吧附近打架斗毆的第一現場,出鏡記者身后的“刀光劍影”一度令觀眾驚嘆。那個時候,記者們通過蹲點和跑腿來贏得新聞的時效性,讓海南電視觀眾有了新鮮的民生新聞體驗。開播短短一個月后,《直播海南》就獲得了全省收視率第一、收視份額第一的好成績。收視局面打開之后,《直播海南》開始充分利用兩路新聞熱線來征集新聞線索。
2008年前后,微博興起,其后,自媒體公眾號、個人微信朋友圈、網絡視頻、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等也出現在公眾視野,這些新興媒體在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蹲點守新聞和被動接收報料的運作機制逐漸暴露出效率上的劣勢。作為應對,2011年3月,《直播海南》欄目也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平臺;2013年4月,又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自此,欄目的爆料來源發生轉移,越來越多的新聞素材由粉絲和網友提供。
2016年6月,根據中國媒體機構微信影響力排行榜統計,《直播海南》微信公眾號以總閱讀量122萬、單篇最高閱讀量10萬+的成績躋身全國電視類微信公眾號影響力十強,成為海南本土最具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之一。2017年2月28日晚上10點多,海南省海口市一個廢舊汽車回收廠發生火災,過火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是海口多年不遇的一場大火災。當晚接到消息后,《直播海南》派出多組記者趕赴現場,在非欄目播出時段通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將消息發出,并對現場火勢和救援情況進行了網絡直播,這樣的創新嘗試重新詮釋了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快”的定義。
重大突發事件因其不可預見性以及與群眾生產生活的貼近性,很容易成為關注焦點和輿論熱點。這個時候,傳統電視新聞欄目的突發事件報道要確保真實、客觀,不可坐山觀望、不聞不問,也不可捕風捉影、蓄意炒作,要對事件始終保持追蹤狀態,讓受眾每天都能得到最新、最真實的信息。
2017年12月28日,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譚某明在自己的工作群中,圖文并茂地發布了一條信息:“金雞嶺路蘭海花園二期,蜘蛛人在十五樓拆高空橫幅時遭到房主持菜刀威脅,工人下到二樓時,十五樓的房主用菜刀把繩子割斷,工人掉下來受傷,現已報警。”現場照片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鋪天蓋地的轉發和評論將這個突發“新聞事件”推上了風口浪尖。當時省內的眾多權威媒體、網絡自媒體,以及省外的許多媒體,都轉發了這條消息。然而,《直播海南》在沒有記者到達現場核實事件真假的情況下,不論是在正常電視播出時段,還是在微信公眾號、微博上,都沒有轉發這條信息。直到2017年12月31日,記者深入調查核實發現,上述事件純屬虛構,于是在事發后第三天播發了稿件《“蜘蛛俠”繩索被割二樓墜下?謠言!》,進行了辟謠報道。原來,譚某明為了“讓領導知道”,擺拍了一張受害工人躺在人行道上的照片,再編造其受傷信息進行轉發。在本次突發事件報道中,《直播海南》堅持以“真”為原則,寧可放棄時效,也不做謠言傳播的幫兇。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的電視新聞欄目面對突發事件,“舍快”而轉向“求真”,不僅需要很高的新聞專業素養,還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在突發事件造成喧囂鼓噪的社會輿論時,傳統新聞媒體應該通過及時、客觀、準確的報道,讓公眾獲知事實的真相,抑制謠言的傳播,在政府與公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凸顯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我們用激情發現生活,用責任記錄現場,用良知檢討社會,用心力感受冷暖”,這四句話是《直播海南》創辦之初對觀眾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鞭策,到今天一直堅守了14年。媒體事業的崇高之處在于,除了報道真相,還要保有對社會的人文關懷。2018年3月30日晚,海口一名13歲女孩朱某某,在跟隨一名身穿迷彩褲、扎著小辮子的年輕男子離開商場后,與家人失去聯系。這則消息一經發出便引來眾多網友關注。那天晚上,無論是微博還是朋友圈,甚至不少媒體的公眾號,都連夜推送尋人啟示,全城鎖定“迷彩褲”“小辮子”。《直播海南》作為一檔資深的大型民生新聞欄目,這一次卻沒有參與到事件的傳播當中。引用欄目主創者說的一句話:“沒有參與,是因為責任和信任,是為了不激化矛盾,畢竟,有太多的前車之鑒。”在接到消息后,欄目組做出的分析研判是,與其跟風轉發尋人啟事,不如按兵不動,避免對“迷彩褲”打草驚蛇,讓警方通過收集各路監控和走訪調查,或許能夠更快地救小姑娘于水火。遺憾的是,事情最終還是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兩天后警方通報女孩已經遇害。就在全城扼腕嘆息,媒體爭相報道案件進展的時候,《直播海南》還是堅持不參與,因為事已至此,傳統的電視新聞欄目應該以人為本,減少對受害人家屬的傷害,這遠比新聞事件的傳播更重要。
在眾聲喧嘩的新媒體環境下,面對新聞熱點,有時候不跟風、不報道,反倒是一種更艱難的決定,這種定力折射了傳統主流媒體準確的專業判斷和崇高的人文堅守。
面對突發事件,一家有責任擔當的媒體,不僅要報道事件,還要挖掘事件發生的成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海南,各大媒體遇到最多的突發事件非臺風暴雨莫屬了。2017年11月14日,海口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強降雨襲擊。短短3個小時,降雨量就達到200多毫米,屬于歷史罕見。加上正值海水漲潮,積水無法排出,導致城市發生嚴重內澇。面對這場暴雨,《直播海南》前期從強降雨切入,利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通過走訪氣象局、三防辦、水務局等多個部門,制作出了多條現場感強、信息量足、內容豐富的新聞,第一時間將關于降雨、交通出行的最新消息告知大眾。隨后幾天,欄目改變了報道策略,將重點放在海口各部門積極努力恢復城市設施運作上,同時挖掘感人瞬間,傳遞正能量。最后,出于長遠考慮,對這起突發事件進行了總結性報道,重點采訪了海口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以及治水專家,對海綿城市的建設以及如何防范暴雨導致的城市內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將近半年后,2018年4月30日,海口市氣象臺發布紅色暴雨預警信號,海口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到100毫米以上。在這一天,《直播海南》用三條策劃報道,跟進檢驗了半年來海口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這一次,海口市多年來“逢雨必積”的“積水老大難”路段——濱涯路經受住了考驗,沒有出現積水情況。這一次,《直播海南》的報道做到了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的挖掘,從發現問題到跟進問題,再到一步步解決問題,給了觀眾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整個過程是一次媒體與城市同呼吸、共命運的良性互動,體現了主流新聞媒體的責任擔當。
面對突發事件,傳統電視欄目從偶然性中深入挖掘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向受眾報道其背后深遠的意義,要比流于表象、碎片化的一般性報道更有價值。在與新媒體拼“快”的同時,傳統新聞媒體應更側重人文關懷的展現,讓報道更具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