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榕寧
世界從來沒有像當下這樣,聯絡得如此便捷和緊密,互聯網更是為公眾的討論和交往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渠道和平臺。往樂觀的方向看,互聯網讓現實生活世界和政經系統之間多出了中介地帶和表達、訴求、行動的空間,數以萬計的個體在這個平臺上表達自我、平等協商、理性批判,甚至極有可能走向促進公共利益的達成和社會整合的實現,蘊藏著人類構建公共領域、精神價值的再發現與再釋放的潛能;往悲觀的方向看,互聯網發展至今,無序無效的信息總是游蕩在人們周圍,更不用提無規則、非理性的交往。互聯網在壯大和發展中,無形中也在加劇社會的對抗、疏離和分裂。
那么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否真的為象征著更大范圍內價值認同和實現的公共領域的構建帶來希望?人類的情感、德性、審美和終極信仰的展現與獲得,是否能在互聯網空間尋得成長轉機?
若說大眾傳播時代開啟了大眾信息交流、大眾娛樂的新篇章,那么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則將原有的信息傳播體系進行了解構和再詮釋。互聯網已不僅局限于單純的信息傳播技術和某一種通訊工具,而是擴展成為了時代的宏觀語境甚至背景,如毛細血管般接觸和連結著各個領域,深刻、明顯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的運作和現代人的生活。
互聯網的到來顛覆了線性傳播。首先它是一個依托技術生成的開放性系統,脫離現實社會獨立形成的虛擬空間,多元、動態、非線性是它的顯著特征。互聯網使不同的觀點與情感得以展現和碰撞,似乎每個傳者的地位在此達到了平等,傳播成為交互的、自發的,但信源也由此變得分散和不確定。
互聯網對信息傳播的沖擊如陳詞濫調,新媒體迅速崛起和迭代帶來的相關變化也早已成為常態,人類很快融入了這樣的背景和話語體系中,AR、VR等技術的普及和成熟,讓“媒介是人的延伸”顯得尤為真實,“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互聯網為大眾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人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能那么便捷、迅速、立體地認識世界。
但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和風險相依而來。互聯網暴露、傳播、放大了各種風險要素,重構了利益關系與價值秩序,從而加劇了具體危機事件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隨著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形態的連結碰撞,從宏觀的角度上說,互聯網也加重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差異和可能的危機。在這一層面,基數無比巨大的互聯網受眾,不可避免地卷入這些差異的碰撞和對話中,現實生活的變化、轉型,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大眾在互聯網上的狀態,此時,公共領域的構建和維系充滿挑戰。
在傳播學領域內,對公共領域的探討從未停歇。按阿倫特、哈貝馬斯等人的觀點,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系統與私人領域之間的一個場域,公民可以在其中交流信息和意見,形成一種類似于公共輿論的網絡或機制,以維護整體利益和公共福祉。①從中不難看出,在公共領域這個大的發生場域內,主體是多元的,內容集中于公共議題及其背后的公權力和公共利益,目標為尋求某種認同、共識和承認。
在前述的論證中已經能顯示,互聯網是極具公共領域氣質的存在,在此環境中,比過往更大數量的“公眾”培育成為可能,而“真正共同體”的形成和公共領域的構建密不可分。在公共領域中,個體和外界、安全和自由之間得以持續對話,不僅能讓離散漂泊的個體身心得以指引與包容接納,也讓自由和尊嚴獲得生長,如是,更豐富的價值得以在多元的邊界疊加的共同體中維持動態的平衡,反過來又滋養公共領域的生長和維持。具備理性批判思維和主動性的公眾,成為最小的原子,在共同體和公共領域的構建與發展中形成能量的回流,逐漸勾連成更廣闊的社會圖景。
互聯網在不斷迭代中孕育著新的語境和技術氛圍。如今互聯網已經從基于“互聯”的Web1.0時代,逐步演進成為基于社交的Web2.0時代。同時,從宏觀視角看,世界正處于縱深改革和變動的時期,不確定性與風險蘊含其中,現實與虛擬的震蕩,為公共領域的構建帶來了困境。
一是世界的政經世界發生變化,社會結構調整與改革為公共領域構建帶來新的課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亞非拉地區及第三世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愈來愈多地被世界所發現和認識,互聯網公司也將目光投向擁有巨大潛力的發展中國家。谷歌公司設立的“谷歌氣球”(Project Loon)項目,通過熱氣球為印度尼西亞的偏遠地區發射達到4G速度的無線網絡信號,幫助當地民眾獲得免費的網絡。Facebook則建立了規模更加龐大的“天網計劃”(Internet.org),該計劃利用衛星和無人機等設備搭載網絡信號,為全球三分之二沒有連接互聯網的人口提供免費的互聯網服務。②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不同方式“觸網”,全球的網民已超50億,亞非拉等地區的互聯網用戶成為“新十億”階層。這個階層的崛起,將扭轉相關群體在互聯網中長期失語的局面,增強互聯網空間的多元性,有利于互聯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同時,“新十億”的到來,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范圍內的話語權的再分配,草根階層開始影響互聯網生態和語境,從而與現實世界發生能量置換和聯動,甚至,草根階級發起了“全球99%的聯盟(Solidarity of Global 99%)”以反抗專制政權和權貴資本,對傳統國際秩序產生強烈的沖擊。③
但要成為具有理性、能動性的“公眾”,意味著群體需有更好的媒介素養,目前看來還并不理想,許多網民對于情緒的表達和意見的宣泄,僅在于宣泄本身,缺少理性的思考和對話,更不具備深遠的價值訴求和價值行動。其次,UGC時代也讓有效信息的生長空間和傳播速度受到擠占,受眾話語本身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時半會很難實現為公共利益的對話和討論,在信息大爆炸時期,人們對信息的甄別、思考的時間明顯壓縮,熱點迅速覆蓋,注意力深受影響。互聯網本身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信息洋流之下,潛藏著各種話語權利的博弈和撞擊,在此基礎上想要構筑公共領域,培育多元理性的對話,顯然“路漫漫其修遠兮”。
二是互聯網本身的商業邏輯為構建公共領域帶來困難。公共討論有賴于現實事件和現實問題展現,就信息傳播層面,新聞是展現現實生活的重要窗口。前文提到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社交媒體時代,除了專門的新聞發布端口外,人們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的人數龐大。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美國人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超過60%的美國人利用社交媒體來獲取新聞。④以全球著名的社交媒體Facebook為例,早在2016年,它對外發布的月活躍用戶人數就已達到了17.1億,相當于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它搭建起了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與溝通平臺。但另一方面,Facebook也在對用戶的行為分析中,早早地洞悉了當下互聯網受眾的使用習慣與需求,搶占了新聞業的整合先機,并形成了以Instant Article、Notify、Signal為矩陣的新聞傳播鏈,從“媒體平臺”過渡到了“平臺媒體”,進一步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公眾影響力,與傳統新聞媒體重新分割利益格局。而傳統新聞媒體出于各種原因的考慮和自身經營的限制,不得不加入到社交媒體的平臺中去,以保證其自身基本的運營。這一轉變,讓新聞的傳播渠道深深受限于社交媒體平臺,社交媒體無形之中成為了信息與受眾之間的把關人,對傳播權力結構產生了沖擊。
盡管Facebook的新聞產品主管卡斯卡特在接受采訪時宣稱,“我們走的是一條追求個性化的道路,要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⑤,但也難掩其平臺本身的商業邏輯,若平臺只向用戶推送符合他們口味的信息,很難不讓人有“群體極化”的擔憂,更何況,到目前為止,各個平臺也仍然存在著“算法黑箱”,也就是說,信息傳播權仍被高高壟斷。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信息的來源和信息的溝通走向上,用戶難有發揮的余地,甚至由于深陷其中而被操控。
最后,“后真相”時代已經到來,娛樂喧囂下,人們更傾向于淺思考,更樂意接收與自己預期相符的訊息,這就導致了商業話語邏輯和娛樂屬性在互聯網上愈發顯著。理性思考與多元對話,在這基礎上很難實現,公共領域的構建顯得尤為艱難。
在互聯網語境下構建公共領域充滿阻礙,但仍有許多可努力的空間。
在公共領域的構建上,我們要將目光回歸到個體,回歸到最初的“人”的存在。公共領域的建立,就是為了讓個體擁有歸屬及發言權。發現個體,承認人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意味著再造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理性,聚焦人的精神價值和人文關懷,有利于個體多向度的發展,在工具理性的世界中達成與價值理性的動態平衡,從而助推兩者協調發展,讓真和美、技術和藝術、知識和信仰、世界和人達到動態平衡,有利于公共領域創造和穩定。
置身于互聯網環境中,個體的媒介使用意識、媒介素養等,都需要我們在不斷的信息交流反饋中構筑和強化。用戶擁有反推游戲規則的能力,每一個受眾都可能成為公眾,每個公眾都能為自己爭取利益,前提是基本的理性意識,在這一點上,需要整個社會的目光和體制的遷移,方能達成基本的知識傳播和素養培育。可喜的是,我們已經能看到這方面的進步。
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優勢,積極推進純粹關系的建立、促進對話民主的生成,在大的環境下,堅持多元協商對話意識和模式,培育新的信任和認同,并在多方的努力下,積極成就新的互聯網框架和規則。這其間不僅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多種體制和鏈條的碰撞,也意味著各方力量在爭鋒中,最終達成一個更有價值追求的體系,從而為公共領域的構建留出更多的空間與希望,反過來促進全球的和諧發展,規避危機發生。
由此而言,互聯網語境下公共空間的構建絕非一日之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雖道阻且長,但是所有的開始,已經意味著實現的可能。
注釋:
①胡百精.互聯網與集體記憶構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3):105.
②史安斌,王沛楠.“新十億”階層的崛起與全球新聞傳播的新趨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7(3):24.
③Bennett W L.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Digital Media and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ious Politics[J].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14(2):470-471.
④Michael Barthel,Elisa Shearer,Jeffrey Gottfried,Amy Mitchell.The Evolving Role of News on Twitter and Facebook[EB/OL].
http://www.journalism.org/2015/07/14/the-evolvingrole-of-news-on-twitter-and-facebook/.
⑤Casey Newton,A long talk with Facebook about its role in journalism[EB/OL].
http://www.theverge.com/2016/5/12/11663578/facebook-journalism-instant-articles-will-cathcart-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