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潛 張萌秋 林翔
微信公眾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雖然賬號數(shù)量眾多,但內容優(yōu)質的賬號缺乏。①在內容編輯過程中,一些上百萬用戶的編輯為追求高點擊率而使內容低俗,導致被封號或禁言。如2018年5月份,二更食堂由“滴滴順風車司機殺害空姐”一案的不當推文導致永久關停②;再如2018年7月18日,多個百萬大號因發(fā)布和轉載《女大學生支教被要求與村民結婚》一文,被禁言一個月③。究其根本原因是運營者不斷追求的流量需求與用戶優(yōu)質內容需求得不到滿足之間的矛盾。
微信公眾號“灼見”由清華大學一名新媒體專業(yè)的在讀研究生于2014年3月創(chuàng)立,3個月內便用戶過萬④,如今已擁有178萬訂閱者。截至2018年1月14日新榜數(shù)據(jù)顯示,“灼見”位列全國微信排行榜第227名。⑤在推送的文章中以“正向的價值觀”為導向,并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共青團中央》等官方微信及主流媒體多次轉載。⑥本文選取了該公眾號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這6個月里推送的115篇高閱讀量(閱讀量在10萬以上)內容為研究對象,運用內容分析法,通過簡要的編碼,從選題策劃、標題制作、傳播形式三個方面研究其編輯策略。
選題策劃力,是內容運營的核心能力。“灼見”在選文標準中,始終堅持“正向的價值觀”導向。習近平在中央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說,“網(wǎng)絡輿論宣傳要弘揚主旋律,做好網(wǎng)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chuàng)新改進網(wǎng)上宣傳,運用網(wǎng)絡傳播規(guī)律,弘揚主旋律,激發(fā)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wǎng)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wǎng)絡空間清朗起來。”⑦在遵循該價值觀導向的前提下,“灼見”的一篇高閱讀量文章通常具備6要素:社交性、情緒性、時機性、實用性、故事性和獨特性。一件事情發(fā)生并形成輿論熱點后,與之關聯(lián)度高的內容更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傳遞共通的意義空間,也更容易傳播起來。與時機性同樣重要的是故事性和獨特性,只有選取那些非重復性的內容和觀點,找到能觸動讀者的獨特視角,以故事的形式梳理出來,才能引起共鳴、廣泛傳播。
通過對2018年上半年“灼見”的“10萬+”文章標題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主要內容集中在文化、科學、時事、音樂、影視、職場、教育等,其中,85%的文章具有時效性,83%的文章具有獨特性,82%的文章具有故事性,閱讀量在50萬以上的文章同時具有時效性、獨特性和故事性。如2018年上半年閱讀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小崔開炮!中國精神,到底在哪里?今天,我們必須要搞清楚!》,閱讀數(shù)14374058,傳播時機在于崔永遠在微博上抨擊范冰冰領取“國家精神獎”,抓住了時機性,作者選取“國家精神”這個獨特的視角,使其具有獨特性,一一列舉了那些真正配得上“國家精神”的革命英雄、大國脊梁、平民英雄的故事,以故事性的形式講出來,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由于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采用的是折疊式的編排方式,“標題是否吸引用戶,對文章的打開率、閱讀量和轉發(fā)率有極大的影響。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標題。”⑧因此,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標題要盡可能新穎別致,獨具一格,能引起用戶點擊、閱讀的欲望。
通過對“灼見”發(fā)布的“10萬+”文章的標題進行梳理,總結出以下6個標題制作策略:借勢型、感嘆型、數(shù)字型、質問型、懸念型和對話型。借勢型是指在標題中關聯(lián)最近發(fā)生的熱點事件或知名人物,如標題“王菲那英《歲月》:珍惜眼前人,心中無黃昏”,這類標題最多,達到了38%;感嘆型,是指針對某些現(xiàn)象或者人物發(fā)表感慨,引導讀者關注,引發(fā)強烈共鳴,如“‘國翻’張璐9年8上總理記者會:這才是中國最需要的女神!”,感嘆型占比22%;數(shù)字型,是指在標題中加入數(shù)字,給讀者更直接、更量化的感受,有時候數(shù)字還能帶給人專業(yè)、權威的感受,使其更加可信,如“刷新我三觀的15條朋友圈金句”,“15條金句”具有條理性,使讀者閱讀起來更直觀、更容易識別重點,數(shù)字型占比18%;質問型,是指以發(fā)問的形式,驅動讀者的好奇心,誘導點擊,如“雷佳音憑什么這么火?”,質問型占比13%;懸念型,是指巧妙設置懸念,給讀者留白,發(fā)揮想象空間,如“張雨生的《大海》被我誤解20年,背后的故事讓人淚奔……”,懸念型占比5%;對話型,是指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將讀者帶入到情景中來,如《“你有什么才華?”“我會填坑。”》一文,對話型最少,只占4%。
此外,在這115篇文章的標題中,帶有省略號、疑問號和感嘆號三種情感強烈符號的標題共有68篇,達到樣本總數(shù)的59%。同時,長標題居多,標題字數(shù)在16字至24字,且多用第二人稱“你”,把讀者當成敘述主體,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引起心理共鳴。
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以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形式傳播。“灼見”則主要以圖文為主。
Kress和van Leeuwen曾在社會符號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視覺語法”,將圖像和文字置于社會符號學視域中進行探討,并認為其存在聯(lián)系,但圖像并不依賴文字說明,因為圖像是有組織、有結構的,強調要把多模態(tài)語篇看成一個整體,打破語言和圖像的孤立局限。Kress和van Leeuwen認為文章的構圖意義是諸要素構成整體意義的方式,也是幫助明晰圖像主次信息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統(tǒng)計表明,在這115篇文章中,圖文結合達到了95%以上,80%的文章插圖在9張以上,28%的文中有1至3個相關視頻,尤其是影視作品類,如《關于〈無問西東〉,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影評》(閱讀量1190241),共有15張關于該電影的高清劇照,1個視頻。由此可見,圖文作為最主要的傳播形式,其有效結合促成了文本意義的有效表達,建構了與讀者互通的文本空間。
“灼見”配圖需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圖文契合,與文章內容關聯(lián)度高;二是“輕”視覺傳達——高清、明亮、飽和度高,傳遞愉悅感;三是圖片后面加以說明;四是圖片版權意識強,針對能查到來源的圖片堅持備注來源。
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灼見”微信公眾號已經(jīng)擁有其自成一體的編輯特色,總結起來就是“編輯專業(yè)主義”,其核心能力包括“四力”,分別是發(fā)現(xiàn)判斷能力、核查能力、審美能力和溝通反饋能力。發(fā)現(xiàn)判斷能力,是指能夠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能夠敏銳地捕捉和洞察社會的熱點,解決選題問題。核查能力,是指能夠熟練地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對素材的真實性進行核查,保證所選素材的真實性、可信性。審美能力,是指能夠把素材視覺化呈現(xiàn)。溝通反饋能力,是指能夠與寫作對象、作者等快速有效溝通,能夠在留言、后臺信息回復和社群運營中,與用戶保持良好的溝通,傾聽用戶的聲音,找準用戶的真實訴求。
注釋:
①⑧王海燕.傳統(tǒng)媒體微信公眾號編輯與運營策略分析[J].編輯之友,2015(02):85-88.
②二更創(chuàng)始人深夜道歉:“二更食堂”公號永久關閉[EB/OL].2018-05-15,人民網(wǎng),http://bj.people.com.cn/n2/2018/0515/c233086-31577671.html.
③多個百萬大號被禁言一個月[EB/OL].2018-07-18,新榜,ttps://mp.weixin.qq.com/s/uYpNm9WBFop9BeTHBz7x-w.
④特別報道:清華碩士——講知識青年的故事[EB/OL].2015-06-23,民生周刊,http://www.msweekly.com/show.html?id=28340.
⑤⑥2017年中國微信500強年報[EB/OL].2018-01-14,新榜出品,https://www.sohu.com/a/216699857_679961.
⑦習近平的新聞輿論觀[EB/OL].2016-02-25,人民網(wǎng),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5/c1001 -2814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