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鵬 孟佳佳
在當今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新聞評論作為媒介的意見傳播活動,其社會功能也漸漸豐富起來,在原有的輿論引導、輿論監督等功能的基礎上發展出社會協調、社會整合等功能。尤其是網絡新聞評論的發展,擴大了新聞評論的傳播載體,也放大了新聞評論的影響力。網絡新聞評論具有的即時性、開放性、交互性和隱匿性等特點,讓公眾可以通過其實現話語權的相對自由表達,從而營造出一個相對自由、平等、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實現利益表達功能。
短短幾十年間,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處于加速和疊加轉型的中國社會經歷了總體—分化—斷裂等幾個轉型發展階段,社會物質豐富、社會發展迅速的同時,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問題突出、社會沖突凸現。前期高度發展累積的問題進入了集中爆發期,當社會風險成為中國最現實的現代性困境時,社會整合必然成為今天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整合并不是消弭已經形成的多元利益主體的博弈與競合,而是要在各種利益主體充分進行利益表達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資源的供給,形成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溝通、協商,形成穩定的民主法治的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的穩定,增加社會整體應對危機的凝聚力,建構一個多元競爭、多樣統一、博弈均衡的社會。①
在一個轉型社會中,利益表達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為維護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轉,不同利益主體需要借助一定的社會機制保持必要的活力和張力,得到某種程度的平衡。利益表達是實現社會力量生產和維系的基本前提。社會系統需要為利益表達提供必要的空間和管道。
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來說,“利益表達”是傳播的“社會協調”功能的具體表現。對當下中國的社會整合而言,公共領域的建構對于形成社會各階層,尤其是社會下層和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空間尤為重要。這樣的利益表達空間是調解性的,而非撕裂性的;是整合性的,而非分化性的。調解的本性,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把既定的社會公共領域加以結構,建立一個傳播體制,也就意味著在傳播活動的參與者之間培育出一種相互理解的主體間性。②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中國網絡新聞媒介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不再是簡單地復制傳統媒介的內容,而是追求內容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從2006年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開始,網絡新聞評論幾乎每年都會占據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一席之地。因此,新聞評論作為核心競爭力,也被網絡新聞媒介紛紛采用,各家網站紛紛建立網絡評論頻道,擴充自己評論的容量,形成自己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微博、微信新聞評論也開始盛行,網絡新聞評論一時間呈現出輿論多元、觀點雜陳、百家爭鳴的“爆炸式繁榮”景象。
以網絡評論頻道的發展為例,目前比較有影響力的網絡評論頻道超過40家,包括人民網觀點頻道、南方網評、鳳凰網評論頻道、新浪評論、搜狐評論、新京報評論、東方評論、正義網評論頻道、中國網評論頻道、光明觀察、紅辣椒評論等。這些網絡評論頻道大致分為四類:一是由中央新聞單位網站開設,如人民網開設的人民網觀點頻道、新華網開設的新華評論;二是由商業門戶類網站開設,如新浪評論、搜狐評論;三是由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新聞單位網站開設,如正義網評論頻道;四是由省市地區新聞單位網站開設,如千龍網的千龍網評、紅網的紅辣椒評論。這些評論頻道實現了評論信息的24小時更新,構建了評論數據庫,以題材、作者、觀點、文章等多角度設置了包羅萬象的評論欄目,并注重策劃網絡評論專題,還會邀請傳統媒介的專職新聞評論員進行在線評論,加強與受眾的交流互動,這些都使得網絡評論頻道不僅容納了海量的評論信息,同時也實現了網絡媒介對評論信息的整合傳播。這些網絡評論頻道的建設無疑實現了作為公共意見交流平臺的多樣化、多類型發展,而不同網絡評論頻道之間的超鏈接,則進一步擴展了這些意見交流平臺彼此間的聯系,從而實現社會話語的多元表達,這既與人們多元的利益訴求緊密聯系,也與不同群體的社會融合需要緊密聯系。
網絡媒體為民意表達和公眾參與評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使弱勢群體也有可能參與決策。隨著網絡媒體的日益普及,網絡新聞評論也逐漸呈現出從社會輿論場的邊緣走向中心的發展趨勢,使得網絡民意開始從虛擬世界走向現實社會。網絡新聞評論作為一個反映公共利益的載體,成為人民群眾參與公共事務、進行利益表達的新渠道和新形式。公眾廣泛參與媒體評論平臺的構建,一方面加強了對于公共權力的輿論監督,政府與公眾有了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從而為重建互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為包括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在內的公眾提供了表達利益訴求的輿論渠道。通過媒體評論構建有關利益方平等表達與對話的平臺,在矛盾激化前讓利益各方充分表達各自訴求,從而化解社會矛盾。同時,也讓公眾在對媒體評論的不斷參與中重建理性思維,增強相關利益方在處理矛盾沖突時的理性意識、對話意識,重建我們社會的理性,培育社會個體自我調節、人們之間互相調節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網絡新聞評論所倡導的“普遍表達”“公民表達”的主要內涵之一。
盡管一些樂觀的業界人士認為,“在這個開放推動改革的時代,民間力量正在生長,來自社會基層的聲音和力量越來越強。謀求自己的利益,必先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公民的表達欲望和表達能力空前提高,公民表達呼之欲出”③,然而,從本質上說,當代中國的新聞媒介體制決定了媒體本質上依然處于從國家回歸社會的過程之中,作為政府和執政黨主流意志的表達者,媒介在現有的制度架構中其本身自由表達的合法性建構尚處于現在進行時態,因此,也就不可能平衡表達不同利益主體的立場和要求。④因而,網絡新聞評論的利益表達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并呈現出漸進發展的動態格局。
學者徐桂權、任孟山認為,當前的新聞評論作為利益表達渠道,受到“強制性合意”與“策略性調解”的兩面控制,媒體與評論作者在權力控制與官方隨機處理的環境下臨場發揮,對于具體的事件,官方往往會根據具體的利害關系與可能后果,以及本身政策實施的“節奏”作出反應,因而其表達的效果是隨機的和不確定的。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網絡新聞評論視為一種利益表達的象征行動,這意味著網絡新聞評論雖然未必能對政策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會對決策者形成社會輿論壓力,仍具有在象征意義上改變社會語境的潛質。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所言:“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上的弱勢群體,也是現實中的弱勢群體。在社會層面,他們既缺乏影響公共輿論的資源,又鮮有參與政府決策的渠道,甚至無法得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信息,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樣薄弱。”因此,“在眾聲喧嘩中,盡可能打撈那些沉默的聲音,維護弱勢人群的表達權,使他們的利益能夠通過制度化規范化渠道正常表達,這是共建共享的應有之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⑥。
注釋:
①羅以澄,呂尚彬.中國社會轉型下的傳媒環境與傳媒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②呂尚彬.中國大陸報紙轉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③何雪峰.公民寫作時代與中國時評[EB/OL].http://opinion.newssc.org/system/2007/07/13/010406944.shtml.
④黃典林.新聞媒介與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以山西“黑磚窯”事件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
⑤徐桂權,任孟山.時評作為一種利益表達方式:傳播社會學的考察[J].開放時代,2010(2).
⑥人民日報評論部.傾聽那些“沉默的聲音”[N].人民日報,201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