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新妞
“工匠精神”已成為時代熱詞,從紀錄片、書刊到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工匠精神”的關注、闡釋和討論如火如荼,同時也引發我們的思考:工匠,是“做”出來的,不是“坐”出來的,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工匠精神誕生于日復一日的實踐中。因此,作為圖書編輯,踐行“工匠精神”的第一步是將其應用到編輯業務實踐中。
一本書的誕生,通常要經歷選題策劃與組稿、審稿與編輯加工、排版校對三個階段,然后是后期的印刷裝訂、入庫發貨、上市銷售及營銷推廣活動。前三個階段是編輯工作的主要環節,對于優化圖書結構、提高圖書質量以及保證社會和經濟效益意義重大。本文將以提高圖書內容質量為主線,著重討論這三個階段的“工匠精神”。
選題策劃是編輯工作的源頭。在這個階段落實工匠精神,意味著編輯要嚴格把關,確保選題質量。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堅守導向原則。在選題策劃過程中始終堅持政策導向,堅守黨和國家的出版方針、政策,執行有關出版法規和條例。在策劃引進版圖書時,應對原書作者和基本內容有足夠了解,并在簽約時聲明出版物內容需符合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取得對方的理解并達成共識。
(二)整體原則和產品線意識。選題策劃應基于出版社的整體發展戰略,任何一個選題都是整體中的一個局部,能夠和其他選題有機結合,服務于出版社的整體品牌目標。同時,盡量使選題本身形成產品線,以實現規模效應。
(三)與時俱進有創新。好選題必定有其新穎獨到之處,因此,創新是選題策劃永恒的追求,也是決定圖書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策劃編輯具有大局觀和邏輯思維,能夠洞察社會、經濟、科技、出版領域的創新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匠心獨運”的選題創新。
(四)與作譯者積極有效互動。對于本版圖書,要慎重選擇與選題方向契合的作者,重點關注其文字功底、寫作熱情和寫作時間,及時簽訂出版合同,積極跟蹤寫作流程,確保作者能夠按時保質地交稿。對于引進版圖書,重點則在于譯者的遴選。優秀的譯者不僅應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優秀的英文基礎,更需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對書稿所涉及行業知識的熟悉度。對于首次合作的譯者,必須嚴格執行試譯流程,并做好中耕工作,以爭取盡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審稿是編輯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施選題計劃的具體步驟和進行稿件加工的前提條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圖書質量保障體系》明確規定:“堅持稿件三審責任制度”,三審是指初審、復審和終審,三審工作應由具備相應資質要求的編輯或正、副編審擔任,經三審合格并由作者修改之后的書稿,方可進入編輯加工流程。但在實際工作中,迫于市場活動、作譯者、任務指標考核等種種壓力,為加快圖書出版進度,審稿和編輯加工兩項工作往往交叉進行——來稿經初審合格后,先進行編輯加工,然后再發復審、終審,這樣的操作流程,也對編輯的審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檢查書稿是否符合“齊清定”的基本要求,即內容齊全、清楚、確定。內容齊全,是指必須具備構成一本書的所有要件,文稿、圖稿和附件(前言、目錄、后記、附錄等)都齊全無缺;內容清楚,主要是指稿面清晰,尤其是插圖、表格、公式等內容清楚,沒有疑義;內容確定,就是要求文、圖、表格等內容為定稿,不再大范圍修改、增刪。
(二)通讀書稿,對其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結構體例、文字風格有一個總覽性的概括,對書稿是否符合本社出版要求有明確的判斷,對書稿內容應該交給哪個編輯來加工、誰擔任責任編輯、誰擔任復審人員有大致的計劃,對圖書出版后適合什么樣的營銷、宣傳活動有初步的估計。
(三)精讀書稿,抽查其中一兩個核心章節逐字逐句精讀,驗證自己對于書稿的判斷是否到位,判斷每一句話的文字細節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否存在某些需要文字編輯在編輯加工時特別留意的細節問題,對于其中的一些共性問題,可以在與作譯者溝通后進行全文統改,為下一個環節的工作掃除部分障礙,奠定良好的基礎。
完成審稿工作、確認稿件內容符合出版要求后,就可以填寫“來稿初審單”,將書稿轉入下一個環節——編輯加工。編輯加工是在審稿之后對書稿全部內容進行精雕細刻的工作,目的是提升書稿的文字水平,消除內容和形式上的疏漏、偏差或錯誤,解決原稿在文字、事實、數據、體例格式等方面的遺留問題。編輯加工是一項對編輯各方面素質要求極高的腦力勞動,也是圖書出版流程中最需要發揮“工匠精神”的環節。簡單而言,需要具備三個特質:
1.過硬的基本素質。編輯加工要避免各種差錯,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提高編校人員的自身素質。除了加強語言文字基礎知識學習之外,還要充分了解并正確執行各項語言文字規范,熟悉各種權威性的工具書和標準文件,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9月),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數字用法(GB/T15835-2011)DENG,學會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編輯加工的過程中。
2.對出版事業的熱愛。編輯加工的內容龐雜,除了基本的文字知識,還涉及標題層次、名詞術語、圖表公式、計量單位、外文字母等諸多內容,需要編輯通過在日常業務中接觸不同類型的書稿,不斷發現字里行間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循環中實現點滴的知識積累和鞏固。這是一場漫長且孤獨的修行,需要“一盞青燈伴古佛”的執著,如果沒有對出版事業的敬畏、沒有對圖書發自內心的熱愛,很難持久。
3.終身學習的習慣。變化已成為當今的常態。技術在變,知識在變,需求在變,標準在變,規范在變,語言習慣也在變,身處在變化中的編輯,唯有主動擁抱變化,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才有能力應對書稿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始終有能力為圖書產品注入新鮮的生命力。利用好每年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會,以及相關的行業交流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為自己充電,不斷提升業務技能。
排版校對階段的主要目的是以合適的開本、版式、封面設計來呈現書稿內容,并通過“三校”制度進一步確保成品圖書的編校質量。此階段對編輯“工匠精神”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審美能力和溝通能力兩個方面:
(一)審美能力。一本書的裝幀包括封面設計和版式設計兩大項。其中封面設計包括成品尺寸、勒口尺寸、封面用紙、工藝等,版式設計包括標題層次及格式、字體字號、頁眉頁腳、章名頁設計、圖表、注釋等,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編輯與設計人員反復討論、比較并做出選擇,也時時考驗著編輯的審美能力。而審美能力的養成絕非朝夕之功,唯有平日多讀、多看、多留心、多比較,才有可能推陳出新。
(二)溝通能力。設計和校對環節的具體工作,也是編輯溝通能力的考驗。如何將自己有關圖書內容的理解和感覺有效傳達給封面和版式設計人員?如何以某種有形的方式準確表達書稿中無形的思想、理論或技術?如何說服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方案調整到最佳?如何說服作者將最終校樣按時交付?善于溝通、善于經營人脈的編輯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顯然會更加得心應手。
總之,在如今出版業人才培養青黃不接、出版物質量堪憂的時候,編輯出版領域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回歸,需要所有出版人秉承工匠文化,以追求完美極致的出版質量觀為指導,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將策劃優質選題、編輯精品圖書作為職業追求,以無愧于社會對知識產品“把關人”的信任和尊重。正如付守永所言:“一流匠人的職業素養,是對工作、對家庭、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保持一種清醒、一份冷靜、一種定力,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