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這雄壯渾厚的旋律把特有的鏗鏘注入了石油人的血脈。石油人就是唱著這首歌奮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跋涉在千山萬壑、行走在戈壁荒原,鑿巖石、探油氣、定井位、平井場、挖油池、建管道、蓋廠房。他們風餐露宿、風雨兼程、開拓奮進,勘探開發了一個又一個油氣田。
“天不怕,地不怕,風雪雷電任隨它”——這歌聲,把自信和頑強刻在了石油人的心中,寫在了石油人的臉上。石油人就是唱著這支歌不畏驕陽炙烤、寒風凜冽,不惜與妻兒離多聚少,奮戰在荒山野嶺,任汗水與淚水交融,坎坷與歡笑同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在舉目不見炊煙的荒原上建成了繁花似錦、和諧溫馨的美好家園,在千里鳥飛絕的戈壁沙漠中,筑起了一座座充滿生機、現代文明的石油基地,就連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今日也處處可見油龍氣虎舞山間的壯觀景象。
“我為祖國獻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這是石油人共同的心聲,這是石油人不變的追求。石油人要將這支歌永遠傳唱下去,教育子孫,傳給后代。縱觀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性必須引起重視,特別是像《我為祖國獻石油》這樣影響廣泛的精典歌曲,其音樂形象對于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
音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映射著生活。每個時期的音樂藝術都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1964年,伴隨著“工業學大慶”口號,石油會戰從開始的秘密狀態走向歷史舞臺。正式因為大慶油田的文化精神和歷史背景,一批批音樂名家來大慶油田深入采風、體驗生活,傳頌和弘揚石油會戰精神。中國音協組織音樂家與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于大慶油田進行為期20天朝夕相處體驗生活。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年輕教師秦詠誠在鐵人王進喜英雄鉆井隊采風,體會石油工人的生活,當秦詠誠看到石油工人薛柱國撰寫的“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詞時,心中油然而生音樂創作的靈感,在短短的幾分鐘便譜寫出經典的石油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這首作品后被中央音樂學院教師劉秉義演唱并傳遍全國,具有時代意義,代表著大慶石油音樂發展進入萌芽期的歷史時代。總之,大慶石油會戰萌芽期的音樂家們對生活的體驗,對這一時期的創業精神的理解與感悟,創作出經久不衰的音樂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這樣的作品是時代的產物,并展現著這一時期的文化精神。
音樂學家認為:“藝術都是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反映的產物,這種反映是具有能動性、形象性及審美的特性。《樂論》中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因此,《我為祖國獻石油》也一樣是生活的真情實感的體現。《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詞中前四句起、承、轉、合,規整和諧。借景“錦繡河山美如畫”起句,承句“以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轉入表達內心感受,點題“頭戴鋁盔走天涯”。在作品第二樂句中,描繪了北方的自然環境的艱苦及場景“頭頂天山鵝毛雪,面對戈壁大風沙,嘉陵江邊迎朝陽,昆侖山下送晚霞。”在作品第三樂句中,展現出石油工人的堅定信念及必勝決心。“天不怕,地不怕,風雪雷電任隨它,我為祖國獻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為祖國建設奉獻精神。作品每個樂句的歌詞都押韻在易唱a母音上,描繪出栩栩如生的畫面,表達了中華兒女力爭上游的情懷,又激勵著在石油崗位上幾代人艱苦創業與無私奉獻。可見,詞作者對石油生活的深刻感悟與體會。人們在聆聽這首作品時,不僅會領略到歌詞中催人向上的力量,也會產生出巨大的社會效果,給人們以鼓舞和力量,讓欣賞者聽起來感人肺腑,令人振奮,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
《我為祖國獻石油》旋律線的起伏及波狀變化較小,舒緩易唱,易于傳頌。旋律進行中呈現出“前緊后松”、分解和弦上行的進行狀態。歌曲中第一句“錦繡河山美如畫”正式主和弦I的分解進行,旋律進行中運用音符重復緊湊,展現出前緊后松,突出音樂行進間的力量。
《我為祖國獻石油》旋律級進進行較多,旋律音程的使用大都在四度以內;其最大特點是下行的三音列進行在作品中多次運用,“五聲性”在傳統的大調色彩中得到相融,使旋律風格富有特色。“天不怕,地不怕,風雪雷電任隨它“此句的音樂旋律運用三音列,切分節奏型,增強了石油工人信念,展現出大調色彩。
《我為祖國獻石油》由三個不同的樂段A-B-C構成,刻畫出石油工人的生活背景的艱苦、心理特征及拼搏精神。A段由“起承轉合”四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其結構方整對稱、合轍押韻。起句為主功能的分解和弦,以中音為起點旋律線條上行進行;承句的旋律線條從高音下行進行;與“起句”形成了呼應的對比旋律線條。《我為祖國獻石油》B段具有不完全重復性的四句樂段。此樂段級進進行較多,并在和聲運用上富于小調藝術色彩,不僅展現了生活條件的惡劣,更體現了石油工人的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B段的第三樂句與A段第一樂句是變化重復的關系,其中歌詞“迎朝陽”的旋律進行,構成了此樂匯在高八度上的緊縮性重復;B段的第四樂句與A段“承接句”是變化重復的關系。可見,B段從情緒上有所轉折,使音樂形象豐滿秀逸、深情豪邁,刻畫出大氣富于正能量的石油人。《我為祖國獻石油》C段前兩小節的旋律是模進進行,旋律的形式特征是A段中“起”和“承”的緊縮;第三小節切分節奏的運用是全曲的一個亮點,節奏型的突然變化推動了旋律進行的色彩和動力,突出了歌詞的內容,使歌詞更富于活力。在C段中,作曲家在旋律的進行中大量使用了八分附點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節奏音型,增加了旋律跳躍性,增強了歌唱的張力。可見,C段運了用A段的主題材料模進,在音樂旋律進行中又運用兩次休止;不僅表現出石油人的樂觀及堅定的信心,又為音樂的前進增強了推動力,將思想情緒推到了高潮。C段最后一句是整個作品的“點睛”之筆,旋律進行在“我”字上使用了戲曲中的“甩腔” 技術方法,不僅是歌曲富于民族色彩,更展現出石油工人豪邁寬廣胸懷和樂觀主義精神。總之,《我為祖國獻石油》創作背景的具有時代性特征;歌詞生動的刻畫了石油工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力量;旋律A段的主題材料在B段和C段中多次出現,有變化重復,有緊縮擴展;三個樂段在對比中統一,使音樂形象既靈活、生動,又淳厚、練達;作品規整的曲體結構為旋律增添了清新、質樸、剛中見柔之美,塑造了艱苦奮斗建設祖國的石油工人勇往直前樂觀豪邁的精神風貌。
音樂就是能夠使人獲得愉悅和享受的感召力,《論語》中曾記載: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滋味”,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我為祖國獻石油》這首歌的音樂形象所產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在激勵人、教育人、團結人、引導人奮發進取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獨有作用。企業在進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今天,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管理的同時,要選擇更多像《我為祖國獻石油》這樣的歌曲供職工們傳唱,為企業創造更美、更好、更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