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悅(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鼓,具有豪邁的氣勢和強大的號召力,是力量的象征。而花鼓作為中華鼓藝的一種,常出現于喜慶的節日,烘托出歡快的節日氣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山西花鼓類舞蹈中的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是中國花鼓藝術的精髓,早在明清時期,花鼓已經在山西南部的運城、臨汾等一帶流行。晉南花鼓跨越了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晉南花鼓風格,但是相同地區的同一舞種,也會因為地點的不同而受到影響,所以經過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變遷,逐漸形成了稷山高臺花鼓、萬榮花鼓和翼城花鼓等不同的花鼓類型。以下是我對晉南地區的稷山高臺花鼓和萬榮花鼓的分析和比較。
1、稷山高臺花鼓
稷山歷史悠久,是農耕文明的的發祥地,稷山高臺花鼓的產生與當地的風俗文化和民俗信仰等因素息息相關。起初,高臺花鼓是祭祀農神的一種活動,為了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臺花鼓日漸變成了慶祝節日,愉悅百姓的方式。
稷山高臺花鼓集雜技,鼓藝和舞蹈為一體,在表演時,男生在高臺上打鼓,女生地面跳舞,鑼鼓在場外進行伴奏,鼓手的表演必須在用扳凳搭成的高臺上完成,所以具有“高、奇、險、絕”的風格特點。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高臺花鼓的表演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鼓娃戲春”,這一部分是表演者在平地上進行的表演,繼承了傳統鼓舞的表演方式;第二部分是“鼓鬧豐收”,隨著音樂節奏的加快,表演者的動作幅度也越來越大,同時隊形的變化也更加豐富;第三部分是“踏鼓登高”,也是整個表演的高潮部分,表演者會依次登上高臺展示“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高難度造型。這樣豐富的表演內容是其它花鼓無法呈現的。
2、萬榮花鼓
萬榮花鼓產生于山西晉南地區的萬榮縣,起初是人們賣藝時所表演的,之后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融入了舞蹈、體育和戲劇等元素,成為一種民間社火舞蹈。萬榮花鼓隊一般由七個表演者組成,講究的是各個角色之間的密切配合,其中打鼓者、打鑼者和打鈸者各一個,剩下的則為打手鑼者,花鼓手是這幾個角色中最難掌握的一個,要求邊擊鼓邊跳舞,講究以腰為軸進行擰、傾、含等動作體態,對鼓、舞的協調配合具有很高的要求。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必定會帶動文化藝術的成長,在此過程中有遺失也有保留。而晉南花鼓之所以可以保留下來,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自身所持有的文化特性。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它形成了鮮明的傳承性、民俗性、群體性和娛樂性,而這些特性在高臺花鼓和萬榮上也同樣具備。
1、傳承性
我國民間舞蹈都是通過民間藝人代代相傳,保留至今,晉南花鼓則沿用這一繼承體系,通過師徒傳承,延續這門藝術。在起初,晉南花鼓藝術曾一度“傳男不傳女”,導致花鼓藝術進入衰敗時期,之后隨著新中國成立,人們文化素質日益提高,才打破了這種封建思想,帶動了花鼓藝術的發展。
2、民俗性
花鼓是一種在民間產生的舞蹈,所以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緊密結合。起初,我國的傳統舞蹈的形成是因為信仰,而體現信仰的方式則是民俗活動,如:運城的關帝廟、萬榮的后土祠、稷山的稷王廟等,每年在各自的集會日時,他們都會邀請花鼓表演前去助陣,在重大節日時,晉南地區的各個地方都會用花鼓去喜迎節日,增加節日氣氛。這些足以說明白晉南花鼓具有鮮明的民俗性。
3、群體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民族凝聚力的國家,時刻提醒我們要團結,個人依附著群體,群體也離不開個人,這種群體精神已經深入了我們的骨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群舞”是舞蹈表演中最常出現的一種形式,尤其在各種大型慶祝活動中,要想場面聲勢浩大,宏偉壯觀,更是得有成群結隊的表演者,才符合我們中國文化血脈中的群體精神。
4、娛樂性
舞蹈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宣泄情緒的一種工具,具有自娛自樂的性質。晉南花鼓承載著晉南民間文化、民間習俗和民眾的情感表達,本身就具有娛樂性。人們通過敲打花鼓來抒發情感、表達節日的喜悅心情,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娛樂性的民間藝術了。
1、系鼓方法不同
在稷山高臺花鼓中,將放在胸上方的鼓叫做“高鼓”,放于胸前的叫“中鼓”,挎于左腰旁的叫做“低鼓”,將鼓掛在前額、胸、腿、腳等部位的叫做“多鼓”。其中,“低鼓”在表演中多為壓軸表演,對花鼓的演出具有重要影響。稷山高臺花鼓有正反擊、單跪擊、踢腿擊和蹲步繞膝擊等擊鼓方式;有前進步、后退步、蹲步和跳步等舞步;在舞姿方面,有“水中撈月”、“孔雀開屏”、“金雞獨立”等。
在萬榮花鼓的表演中一般只有“低鼓”和“高鼓”。“高鼓”緊貼下頜,有利于控制花鼓上下顛動,擊打“高鼓”時,左手持木制硬槌,右平持牛筋軟槌,左右交替的擊打鼓面;“低鼓”置于表演者左側腰部,擊打時雙手持木制硬槌,腳下多為“猴步”、“曲步”和“橫步”,上身隨著步伐的轉變而晃動,擊鼓方式多為“顫擊”。
2、表演形式不同
稷山高臺花鼓起初主要是在平地上進行表演,一位演員在中心抱鼓表演,其余的演員則在旁邊配合,表演者也全部是男性演員,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素質的提高,逐漸有女演員加入,由之前的單打變成了兩人雙打。現如今,高臺花鼓的重點體現在用十幾條板凳疊加的高臺上,幾十個表演者在高臺上做“水中撈月”、“孔雀開屏”、“金雞獨立”等分層造型,以高臺層數來判斷記憶的高低,這也是整個演出的高潮部分,由于表演難度系數的提高,表演者中女性演員的比例大大加強了。
相比稷山高臺花鼓驚險刺激的表演形式,萬榮花鼓的表演形式略顯平常,注重花鼓的表演。在起初,萬榮花鼓表演最少需要二十人,且全部為男性,女子角色也由男演員扮演,后來經過王企仁老人的創新,只需要三人就可以演出,并且女性也可以參與其中,擊鼓的方式也更加多種多樣。
3、風格特點不同
“高、奇、險、絕”的風格特點是稷山高臺花鼓的亮點所在。“高”指架子高,空間高。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高臺花鼓,道具層數一般為七層或九層,最多時設有十三層,高度可達九米,將近三層樓的高度,從而體現出“高”的特點。“奇”指鼓藝之奇特。演員在表演時身上佩帶有高鼓、低鼓、胸鼓和腿鼓,經過發展,花鼓去掉了“肩鼓”和“膝鼓”,但是在高臺最頂端的一個人同時佩戴了“頭鼓”、“肩鼓”和兩個“腿鼓”。他們不僅要單打、兩兩對打,還要串場混合打,這就要特別重視打鼓的技藝,體現了鼓藝“奇”的特點。“險”指造型險,體現在金字塔式的高臺上。表演進入高潮時,演員們在邊打鼓的同時邊搭建高臺,當搭建完成時,百余名演員要一層一層的登上高臺,用腿和腳成為和高臺的接觸點,擺出“孔雀開屏”、“風凰展翅”等各種高難度造型,讓觀看者瞠目結舌,這便是稷山高臺花鼓的“險”。“絕”指技藝之絕。稷山高臺花鼓這種獨特的表演方式是其它舞種不能與之比較的,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觀眾,是當之無愧的“絕”品。
萬榮花鼓是最具有鄉土氣息民間舞蹈,具有“槌兒真、動作花、表情活”三大藝術特點。
槌兒真,說的是擊打花鼓要真實。不論是擊打高鼓還是擊打低鼓,萬榮花鼓都要求“點點不空”,每一槌都要落在鼓面上,并且鼓聲要清脆悅耳,這對打鼓人技藝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沒有幾年的功力是達不到要求的。
動作花,是指擊鼓方式花哨,舞蹈動作豐富。擊鼓方式的花哨和舞姿是否豐富決定著演出的好壞,萬榮花鼓有正反擊鼓、勾擊鼓、吸腿擊鼓、吸腿繞膝擊鼓、蹲步繞膝擊鼓、蹲步左右掏腿擊鼓等動作,足以體現出萬榮花鼓動作之豐富。
表情活,指的是表情靈活。起初,在表演萬榮花鼓時,不管上身怎樣運動,腳下怎樣歡快,表演者的頭是不動的,后來經過田金川老師的表演,表演者就開始“搖頭晃腦”,增加了人物的鮮活感,盡顯萬榮花鼓的幽默詼諧,至此之后,表情活成為了萬榮花鼓的一大特點。
經過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在一點一點的進步,但是之前的文化成果在慢慢地消失。晉南花鼓是晉南地區的老百姓生活和信仰的一種表達方式,在新的時代,晉南豐富的民間花鼓藝術已走出國門,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通過稷山高臺花鼓和萬榮花鼓的對比,致使我們更加關注晉南花鼓,思考如何去很好的傳承和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