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冠瑜(舟山市定海區文化館,浙江 舟山 316000)
導向性原則。主動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放在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中來謀劃,凸顯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對社會風尚的引領作用,著重優化政府導向和社會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布局與結構。直面文化就是軟實力,文化就是可持續生產力的社會發展趨勢,通過進一步指導、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式,依托文化禮堂等文化陣地,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強化宣傳精神文明、倫理道德傳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落實落細到倡導文明風尚、構建美好家園的層面,整體推進鄉風文明,打造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和精神家園,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提供穩定持久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帶動性原則。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融入鄉村振興建設中,改變鄉村振興建設“千村一面”的局面,帶動鄉村振興建設向個性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綜合運用新建社區豐富的生態資源、優美的田園風光、淳樸的農家院落,獨特的鄉村文化,與全國藝術類大專院校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做大做強大學生藝術采風創作基地,促使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觸角延伸至基層,吸引更多的文化設施、文化惠民服務、文化人才涌入鄉村,帶動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均等化進一步深化;為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提供了機會,通過開農家樂、民宿、銷售土特產及漁民畫等文化創意產品,帶動村民生活富裕。
科學性原則。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把社區文化發展規劃與鄉村振興建設規劃相銜接,確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三匹馬來拉動文化惠民一車的“三馬拉一車”文化發展總體布局,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在促進鄉村振興上的針對性。強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鄉村振興建設的融合共贏效應,在進行鄉村振興建設規劃時,致力于文化提前介入、理念到位、措施得當,實現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升級,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軟件發展。同時,生動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將生態、田園、農家、文化深度融合,在保持田園風光、鄉村風貌的同時,挖掘利用鄉村文化生態,通過打造鄉村文化景觀區,將文化元素融入民宿、農漁家樂產業,既美化了鄉村環境,又提升了鄉村吸引度。民俗文化館、黨建文化廣場等一批文化設施,新繪制農漁俗風情壁畫5000m2,文化設施面積新增余3000m2。目前,新建社區建有由明清老街、火車廣場、壁畫村、漁人碼頭等組成的鄉村文化景觀區,共有農家書屋、農民藝術創作中心、文化禮堂等公共文化設施11000m2,有效保障了社區群眾閱讀、參演文體活動等文化需求。
2.大力傳揚區域傳統文化。建成戲劇陳列館、戲劇角,成立區戲劇演出協會新建分會,與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合作開展戲劇人才培養,傳播傳承傳統戲曲。利用周末、傳統節慶日、文化遺產日等時間節點,自主開展南洞過大年非遺民俗體驗、元宵戲劇游園會、端午“粽香情”游戲體驗、冬至包湯圓等非遺展示展演、民俗活動,同時依托“送戲下鄉”平臺,開展布袋木偶戲展演近百場,深受當地百姓及游客追捧。加大傳統技藝類項目及傳統美術項目作品的展銷,在南洞群眾創作中心展示貝雕、漁民畫、船模等非遺產品,擴大了非遺的對外影響力。
3、公共文化服務影響深遠。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品牌等文化要素的展示和開發,構建與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開設“墨沏書屋”作為公共圖書流通點,培育優良閱讀習慣,在當地群眾及游客群體中營造重視學習、崇尚學習、自覺學習的書香之風;以農村文化禮堂、群島美術館為陣地,連年舉辦系列文化公益培訓,通過細致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融匯現代化理念、現代化機制、現代化要素,重點推進社區的文化資源整合、文化功能完善和文化管理規范,在內涵上充分發揮文化陶冶人、教育人的作用,激發當地群眾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的無窮動力,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4.各項保障機制運作穩妥。完善保障機制,成立定海區新建生態村建設管理委員會,由管委會文化發展部專門負責文化小鎮的打造。完善資金保障,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目前已向國家旅游局、國家住建部、省委宣傳部等爭取項目資金1700萬元。通過市場化運作融資3000萬元。完善宣傳保障,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等9家央媒走進文化小鎮采訪。加強與新浪、鳳凰等知名網絡媒體合作,開展新媒體系列外宣。完善人才保障,采用“內育+外引”形式,培育基層文化人才,一方面是依托“百姓課堂”公益培訓師資資源及“十百千”典型培育工程,舉辦漁民畫、剪紙、歡慶鑼鼓、民俗舞蹈等系列培訓,開展新建社區特色團隊培育,自2015年以來累計培養文化實用人才450余名,打造漁民畫等本土文化團隊6支;一方面是引入藝術機構,先后引入省作協、市攝影家協會、市(區)漢文化協會等20余個文藝單位(團隊)常駐社區,促進社區文化多元發展。
1.深入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在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中注重文化內涵的承載,結合海島、農耕、民俗、戲劇等區域特色文化,新建露天電影休閑廣場、文化大禮堂、火車書吧、墨沏書屋、南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