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阿加莫(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 成都 610000)
彝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但族源問題至今也未有定論,也許這也是這個民族神秘的因素之一。探究彝族六祖分支情況:
過去,永遠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如果沒有文獻的留存,沒有古遺址的發現,沒有化石的存在,我們只能停留在假設之中。不過我們還能很幸運的發現一些過去留給現在的蛛絲馬跡,我們便可以做一番深入的探究,探究彝族的族源,根據史料的記載,我們追溯到六祖分支這個點,算是很不錯了,至少可以保證我們并沒有說慌。
根據四川的《勒俄特依》和滇東北、川南一帶的《使傳》(包括《公史》、《母史》、《子史》、《聯編),貴州的《西南彝志》、《洪水泛濫史》以及在北京圖書館善本書庫中珍藏的云南祿勸明版彝文史書《六祖之光》都詳細記載了“六祖分支”的史事。除此之外還有《指路經》和民間傳說也說明了六祖分支的史事。
根據文獻記載以及專家些的研究,大約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遷移。當古羌人遷移到西南時,西南地區也有百濮、百越兩大古老族群。古羌人和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相互吸收文化,創造了新的南方文化。三千多年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了“六夷”、“七羌”、“九氐”。在彝族的歷史上因為洪水泛濫,彝族部落遭受了嚴重的水災。為了躲避洪水,彝族始祖篤慕騎著馬,趕著羊群,來到了樂宜山。他娶了三位仙女,生下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熱、慕雅臥、慕克克和慕齊齊。六個兒子繁衍生息,后來成為了史書上記載的“六祖”即武、乍、恒、布、墨六個部落。
大約在公元六七千年前,生活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遷移,進入祖國的西南地區,與西南地區原有的部落發生碰撞、融合,尤其是吸收了百濮、百越的文化,大約在三千多年前形成了“六夷”、“七羌”、“九氐 ”。即史書上經常所見的“越髙夷”、“青羌”、“勞浸”、“靡莫”等部族。在這之后不斷發展,漢至六朝,生活自云南東,貴州習,四川南部的部落被稱為“僰”或“僰、濮”并稱。隋唐以后,彝族出現了百蠻和烏蠻的分化,到1253年,蒙古軍隊入侵云南,西南地區為了反抗蒙古人,就行成了反蒙古聯盟,統一在羅羅族之下。1263年到1287年先后設立了彝族土司管理地方。到明朝統治276年,彝族部落按血緣關系和生產資料占有不同(貧富不同)粗暴的被劃分為“茲莫”、“諾合”、“曲諾”、“阿加”、“呷西”。其中“茲莫”和“諾合”是所謂的統治者;“曲諾”、“阿加”和“呷西”是所謂的被統治者。有時被統治也被成為“節伙”,于是形成三個等級,即“茲莫”、“諾合”和“節伙”。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生活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如今,不適當的社會形態分類,給彝族人民帶來了眾多的困惑。
在《古代社會形態研究》一書中可看到“社會形態”是指“社會經濟與物質基礎和上層建筑與社會活動這二者同時構成的社會模式。社會形態是一定生產力基礎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是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的統一體。”按馬克思的這種哲學理論模式,可以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以生產關系的性質為標準,即經濟社會形態;一種是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準劃分,即技術社會形態。
如果按馬克思理論來分類,彝族社會也跟其他社會一樣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但彝族社會形態的發展確實與其他社會發展不同。彝族社會形態過渡環節上的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彝族社會根本就不能按馬克思的理論來劃分;一些學者認為彝族社會形態是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來到了社會主義社會,還有些學者認為彝族社會還是遵循其他社會發展形態的規律,只是彝族社會處于封建社會的時間極短,封建思想只是在彝族社會發芽,沒有開花結果。從政治形態來看并無大礙,但是從意識形態和經濟形態來看卻大相徑庭。
彝族的社會形態卻與西方的社會形態有很大的差異,不難發現彝族長期以部落組織形式存在。這種部落不同于古希臘的城邦生活。彝族的部落是在部落長的帶領下組織生產和生活。彝族社會也沒有出現大規模奴隸,而且彝族人的人身并不是完全沒有自由,財產也不是完全屬于部落長。要說有較強的聯系和組織,那就是彝族的血緣關系。彝族社會并不是父權社會,也不是母權社會。強調血緣是為了尊敬先祖,為了同一血緣的兄弟姐妹之間的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所以丈夫沒有處置妻子人身的權利,妻子同樣也沒有處置丈夫人身的權利。因為丈夫和妻子背后是兩種不同血緣勢力之間的抗衡。
1253年,蒙古人入侵之后,一定程度使彝族人民固有的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觀念發生了動搖。到明朝統治276年,彝族部落按血緣關系和生產資料占有不同(貧富不同)粗暴的被劃分為“茲莫”、“諾合”、“曲諾”、“阿加”、和“呷西”。
以上分成五個等級相對來說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在這個階段并不是純粹的奴隸社會,也不是純粹的封建社會,而是兩者綜合在一起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到后來,由于一些“諾合”崛起,甚至替代了一些“茲莫”的地位。“諾合”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又受其他民族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開始加強等級分化,禁止“諾合”與比其低等級的通婚,奴役被統治階級。就這樣社會形態一直延續到了社會主義社會。
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倡平等,消除等級制度,鼓勵不同民族之間,歷史上不同等級之間通婚。各民族平等,民族與民族之間要團結,絕對鎮壓民族分裂主義。彝族社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得越來越幸福。彝族的血統關系就是這個民族不可動搖的精神支柱,早已滲透到了每個彝族人的骨髓。在外人看來,這樣的血緣組織可能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在提倡個人自由,個人獨立的社會,更是格格不入。但這就是這個民族的尊嚴,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如果解體,那就意味著這個民族的消亡。所以做好彝族地區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彝漢雙語教學,搞好宣傳工作,大力發展經濟,進行思想文明建設。處理好眼前已發生的,我們就不妨靜觀其便,不用悲天憫人。相信彝人騎著馬,不會消失在所謂的文明社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