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娜(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打響了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第一槍,隨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中國的歷史就正式進入了民國時代。一般來說,民國的歷史可分為南京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以及南京國民政府三個時期,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政府都根據當時的社會實際制定了各自解決民族問題的民族政策。
清末民初,西方列強加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此時的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知識分子也在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當時在西歐風靡一時的進化論以及將此用于人類社會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給予當時的知識分子很大的影響。
雖然清末民初的這些民族觀都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缺陷,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通過這一系列關于民族問題的宣傳和論戰,使廣大革命志士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逐步明確了民族革命的使命,清掃了革命的思想障礙,為以后革命派的民族主義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論的基礎。這些思想都為以后民國政府制定相應的民族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礎。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南京臨時政府的誕生,標志中國建立了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這一時期的民族政策主要涵蓋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為了切實保障各少數民族平等的權力,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其次,明確提出要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維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安定;最后,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出發展交通,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的構想,這些計劃在他有生之年雖尚未能實施,但足使我們可以看到他主張民族平等和扶助弱小民族政策的真誠。
1912年4月1日年袁世凱接替孫中山大總統的植物,篡奪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中華民國自此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的時期。總體來說,在北洋軍閥統治的15年時間,軍閥割據,戰火紛飛,帝制復辟,外交妥協,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在中央設置管理民族事務的專門機構
1912年4月10日,袁世凱任命其親信張元奇為內務次長,專門管理蒙藏事務,并于2日頒布:“現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為我中華民國國民,自不能如帝政時代再有藩屬名稱。此后,蒙、藏、回疆等處,自應統籌規劃,以謀內政之統一,而冀民族之大同。”自袁世凱政府起,以后北洋軍閥政府都設有這一機構。
2、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特別行政區與地方官職維持民族地區舊制度,沿襲雙軌制
在原清政府劃定的內蒙古政區和不屬于盟的兩個獨立旗,以及察哈爾八旗地方,劃出3個特別行政區即綏遠特別行政區、熱河特別行政區、察哈爾特別行政區,設立都統,掌管軍政和蒙旗事務。這是袁世凱對蒙古族實行直接統治的一個重要措施,也為后來的政府設置行政區奠定了基礎,在行政區域劃分和行政制度原則上,少數民族地區仍使用舊名舊制。
3、推行民族同化,造成各族事實上的不平等
袁世凱統治時期大力推行民族語言和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同化政策。1912年8月10日公布的《眾議員選舉法》規定:“凡有中華民國國籍之男子,年滿二十五歲以上者,得被選舉為眾議院議員。于蒙藏青海具有前項資格并通曉漢語者得被選舉為眾議院議員。”這里,除了同樣限制只有男子才有被選舉權之外,還特別限制蒙藏青海只有通曉漢語的男子才有被選舉權。
北洋政府是政治歷史上的畸形物,它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又打著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旗號。北洋軍閥政府的民族政策繼承了以往的成功經驗又增添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新內容。當然這種民族政策的實施在當時帝國主義挑撥邊疆民族與內地漢族之間的關系,妄圖分離中國的情況下,有一定的積極性。
1、設立管理少數民族的中央機構——蒙藏委員會
1928年,國民黨召開二屆四中全會,在“改組國民政府案”的議案中提出設立蒙藏委員會。1929年2月,蒙藏委員會正式成立,閻錫山為第一任委員長,但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期間各種機構更換頻繁,蒙藏委員會不僅機構多次改變,委員長更換頻繁,而且其組織法也多次被修正。
2、確定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和少數民族參政的法律依據
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以及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強調:“中華民國國民無男女、種族、宗教、階級之區別,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3、認為各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宗支,積極倡導“國族”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感到了強烈的危機意識,1942年8月,在西寧演講稱:“我們中阿民族乃是聯合我們漢、滿、蒙、回、藏五個宗族組成一個整體的總名詞。我說我們是無個宗族而不是五個民族,就是說我們都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分子,像兄弟合成家庭一樣……所以我們只有一個中華民族,而其中各單位最確當的名稱,實在應稱為宗族。”
國民黨是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在其頒布的約法、憲法中,都不乏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自治,扶植邊疆民族發展經濟和教育等提法,然而,這些提法,只不過是抽象的、形式的提法而已。在國民黨統治中國的二十幾年里,他對國內少數民族的實際政策與上述所說的是完全另一回事。
南京國民政府在其統治期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思想理論和民族政策,不過其理論只有一個框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內戰、抗日戰爭等原因也多數未能具體實施。總體來看,南京國民政府的民族思想政策存在著嚴重缺陷,。
20世紀初的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從辛亥革命開始就不斷轉型,帝國主義國家也不斷在邊疆制造危機 ,國際國內動蕩不安,顯然舊時期的民族政策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孫中山提倡的民族平等一系列的民族思想成為了時代最強音,在此后的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處理民族問題時,在某種程度上都繼承了孫中山的民族思想,具有積極的一面;但他們的階級本質又決定了其思想的局限性,甚至最終背棄了孫中山的民族思想。
總體來說,代表資產階級的民國政府盡管順應歷史潮流、社會的進步,使其所制定的民族政策具有整體性、系統性、時代發展性、歷史進步性等特點,但從其階級本質來說,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偽性。他們雖然高唱民族平等,制定相關民族政策,但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是為了維護其階級利益,充滿了大漢族主義的色彩,這也就決定它最終將被歷史所遺棄,與民國政府一起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