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妍(昭通市彝良縣龍街苗族彝族鄉人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 昭通 657603)
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都屬于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的地區。新中國成立之前,少數民族經歷了民族壓迫、剝削和侵略的悲慘,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誕生,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才實現解放和自由。我們國家規定各個民族之間互相平等,并且給予少數民族地區一些權利。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著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少數民族群眾文化的豐富性和資源的開發和資源利用方面。下面主要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的宗教、文化活動和語言進行探究。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村落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少數民族村落的宗教信仰有多種,主要有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儒教、原始宗教等等。它們的外在表現形式有神、神、天、山、水、數、地、祖等信仰。其中有神論、天國、靈魂理論等,在隨機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除少數民族黨員外,接近70%的少數民族群眾信仰宗教迷信。[1]一些群眾甚至同時信仰多種宗教,如佛教、道教、儒學,甚至“儒釋道”。他們信仰多教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哪個是有效的,少數民族群眾更多地關注短期利益和心理訴求。他們信仰宗教的動機主要表現在宗教對某些特殊利益的迷信,尤其是對眼前利益的迷信。例如,當一些家庭成員長期患病時,他們會求助于巫師驅邪、焚香崇山、崇拜神靈、亂扔毒品等邪念。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那樣,“人們在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空虛,貧困和疾病帶來的社會動蕩和苦難等等可能都是促使人們尋求宗教精神支柱的原因。”有些少數民族群眾相信宗教迷信是為了長遠利益,有些農家在農歷新年第一、第十五年頭燒香拜神,到寺廟、地廟等地燒香祈禱。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信仰具有目的性、隨機性、不穩定性和多樣性等多樣化特點。
本人通過對云南昭通等地區少數民族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多數群眾業余時間主要用來打麻將或撲克,占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口的65.2 %。這個群體的主體是農村失業人員。11.6%的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在家看電視、看電影、看報紙,這些人一般包括老人、小孩和一些不愛干農活的農民。僅僅3.7 %的少數民族群眾參加體育活動。少數民族地區已經成為農村業余活動發展的火車頭,帶動廣大農民開展健康文明的多彩活動。例如,歌舞協會、籃球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農民協會、舞獅協會等民間組織舉辦的各種業余活動,豐富了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業余生活,促進了農村文明的健康發展。
筆者在調查發現,目前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都熱衷于使用其本民族的自身語言。少數民族群眾家庭成員、村民之間的交流和宗教祭祀活動基本上使用當地的民族語言。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語言成為群眾在貿易交流中的常用語言,甚至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鄉鎮政府的大量工作人員、下鄉執行公務的干事以及農村中的管理人員都會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同當地農民交流。這說明,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語言是溝通和公平交易的主要語言,甚至成為鄉鎮政府機關的第二語言,少數民族地區的自身語言在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于我國長期強調重視城市輕視農村、重視發展經濟而輕視文化創建的政策,導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滯后,從而也造成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薄弱甚至消失殆盡。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薄弱主要是指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民族文化政策的突破和文化政策的退出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城市文化進入少數民族農村的強勢文化。自下而上的少數民族群眾訴求與公共文化管理體制的矛盾使得少數民族農村傳統文化在崩潰后逐漸被忽視、邊緣化甚至消失。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外流,也加速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多元民族傳統文化的邊緣化。大量的中青年農村勞動力長期以來一直工作,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已成為勞動力的貧困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缺乏活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年人已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對象。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發揮主導作用的年輕人也就是農村文化骨干卻正在向城市流動,這就削弱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發展的動力,導致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傳承的破裂。[2]
此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制約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建設。一般說來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受地理地形和經濟基礎差等多個問題的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都相對滯后,這些問題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關系網絡不順,社會資本流動不暢。與以親屬、宗族、血緣、地緣為基礎的本土文化和以社會交往、公共觀念、公共意識、公共性因果為基礎的外來文化相比,前者更為封閉和落后。一般來說,文化主要是被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成員所控制或壟斷的特權。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社會資本流動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筆者看來,文化水平低、觀念的落后等諸多因素都制約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的建設。世界發展的規律表明居民的教育水平會極大的影響人力資本存量,同樣影響著公共文化的建設,但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國其他居民。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投入。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文盲率明顯下降,但文盲人口的比例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社會歷史等多種原因,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多數居民的落后、封閉的內向型文化心理體系尚未完全接受新的知識體系的改變。若要改變這種落后的現狀,政府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變低教育水平與先進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進而提高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文化質量和水平。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三者必須平衡發展,文化作為國家中精神文明的支柱,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經濟作為發展一切的基礎,對于促進整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意義重大。經濟落后和文化貧困導致少數民族地區長期落后和貧困。因此在本人看來,我們國家只有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才能真正實現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并且為繁榮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提供有力保障。當今我國政策應該更加注重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傾斜,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和經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為國家長治久安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釋:
[1]金炳鎬.民族關系理論通論[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7:442.
[2]李靜.民族交往心理構成要素的心理學分析[ J].民族研究, 200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