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彬緒(身份證號:370302196008141714)
關健詞:陶瓷釉;山水;繪畫藝術
在當代,釉上彩中出現最頻繁的就是新彩了。新彩由于顏料最開始來源于西洋,因此又曾被稱作為“洋彩”,從歐洲進口的這種色料因為含有不同的金屬元素的氧化物,在窯中的高溫氣氛下,會產生物理、化學的一系列反應,出產瓷器顏色與使用的顏料顏色基本一樣,因此大受追捧。最早這種顏料從光緒時期傳入我國,解放后,經過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現在我國不僅能自己生產各種顏料而且在表現技法上,吸收我國傳統繪畫的畫法,形成了我國獨有的“新彩瓷”。也是由于這種畫法的興起,使得“瓷上肖像畫”進入大眾視線。
陶瓷釉上潑彩山水表現技法在瓷畫藝術中,無論是展現工藝與技巧,還是筆墨于瓷藝上的表達都是將作者的思維和追求融入作品中。既繼承了傳統的構圖與物像的表達,又發展了新的潑彩技法,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具有原創性、唯一性、不可復制性、藝術性和收藏性。充分體現了繪畫的陽剛之美、含蓄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是不可多得的藝術題材。陶瓷釉上潑彩山水畫灑脫自然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小溪小景,茅舍柳堤或是大山大河,風雨晴雪。把大自然帶給人們各種美的享受體現出來,包括令人激動或寧靜,感覺空靈或振奮等等的繪畫語言,很多藝術工作者包括筆者在內都認為潑墨潑彩山水畫言簡意賅,氣韻生動,通古而不泥于古人,師自然而高于造化之上更能較好地表現山水的自然之美。
陶瓷釉上潑彩山水是將傳統色墨與自然色光緊密結合,突破了千百年來文人畫的用色模式,極大地張揚了色彩魅力,這是融合傳統繪畫色彩與后西方現代藝術之后整體色光觀念下的獨特用色方式。油、色、墨是色彩的主體,色與墨的濃淡、輕重、虛實變化是色光在物體上所形成的明暗、黑白灰關系的說明。這種通過主觀感覺篩選之后綜合交織出來的總體印象符號化的色彩、色光觀,是潑墨潑彩山水畫超越現實又存在于現實、不似而似的具有極強審美內涵的高級表達方式。潑墨潑彩畫法是中國美術里的一項獨有的繪畫創作技巧,其對畫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較為嚴厲的,必須要有深厚的畫技底子和對于圖形感觀的藝術創造能力。繪畫過程即采用畫筆蘸油料,潑灑于瓷器之上,根據其所顯現出的不同形態,即興發揮,創作圖畫。潑墨潑彩山水畫的創作,其實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那種放達于山林,不拘于形式的藝術追求,也是存在于每一個人內心的審美感動,是我們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生活態度的集中表現。以彩色為主的縱筆豪放的畫法稱為“潑彩”。潑墨法是用極濕墨,即大筆蘸上飽和之水墨,下筆要快,慢則下筆墨水滲開,不見點畫,等干或將干之后,再用濃墨潑。即在較淡墨上,加上較濃之筆,使這一塊淡墨中,增加層次。也有乘淡墨未干時,即用濃墨潑,隨油料滲開,可見韻致。或者筆頭蘸了淡墨之后,再在筆尖稍蘸濃墨,錯落點去,一氣呵成,即見濃淡墨痕。一幅之中都用潑墨即平,所以間以惜墨法,就是再用干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潑墨得法,還須見筆,淋漓爛漫,有骨有肉。在干筆淡墨之中,鑲上幾塊墨氣淋漓的潑墨,可使畫幅神氣飽滿,畫面有層次,增強干濕對比的節奏感。根據構思,意象體味,用潑墨法是激情的東西,潑后看似一小半已完成,但須細心收拾。潑墨為抽象墨塊,需有構成意識,多淡墨,留“空白”,“活眼”寫出黑白灰大的結構,開合氣勢,干或稍干后,再添加樹石皴擦,云水屋宇,抽象中現具象,饒有風趣。再則,特別是創作大畫,在畫完成差不多了,用油料根據需要潑畫,油料混合了色與墨,包含了豐富的淡灰顏色,用它來銜接輕重墨色,會使色調豐富,畫面整體。
另外,色彩潑到瓷器上,也不是毫無節制地任其流淌滲化,而必須對其加以引導和控制,按章法處理出大效果后,再處理局部墨色,不需要滲化的部位,可用另一張紙吸去油料,需要保留的開頭可用電吹風吹干固定,需要形成不同的色差。如果感覺某些局部一次潑的色彩不夠濃烈,或需要加強色彩變化,還可以潑第二次、第三次,但必須掌握技巧,不能造成畫面斑駁狼籍或潰漫無度,要注意色彩明暗深淺的差別變化,做到自然引導、補充。
計白當黑以彩為勝。格調高雅、構圖清新、意境高遠,是陶瓷潑墨潑彩山水畫的最高追求。筆者當以造化為師向老一輩陶瓷藝術家多學習請教,走出一條具有自我風格的潑墨潑彩山水畫的藝術道路。從而更好地表現祖國山川之美,大地之秀更好地為喜愛山水藝術畫的人們服務。
陶瓷藝術裝飾表現形式有釉下青花,釉里紅,高溫顏色釉,釉上粉彩,古彩,新彩等等,均屬于陶瓷裝飾畫,服務于陶瓷,使得原本“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的白胎瓷器更加美觀,讓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