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裕(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文學和舞蹈都屬于藝術范疇,它們表現的方式不同,文學是語言藝術,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會生活斗爭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通過人體造型來塑造人物,舞蹈都有音樂伴奏,表演者隨著有節奏的動作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從產生的年代來看,舞蹈產生最早,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不及舞蹈歷史悠久。但是在今天,隨著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很多經典舞蹈來源于文學作品,通過舞蹈的方式重新詮釋那個時代的印記。
舞蹈的發展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時,語言還沒有被人類使用,身體與面部表情成為人類交流的主要方式,通過身體的扭動與傳達,來表現自己的生活與內心世界。之后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舞蹈有了多種含義的象征,如慶祝、社交、祭祀、喪事等。歷史在發展,各種藝術也在推陳出新,隨之而來的文學作品迅速進入大眾視野,并占據一席之地。雖然文學作品是用語言文字來塑造和刻畫人物,并沒有舞蹈的直觀性,但是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想象空間,通過閱讀文字,想象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之間的情感,人物的各種動作與聲音,這都是舞蹈所難以表達的。
在現代很多優秀的舞蹈作品中,都是建立在文學作品之上,以觀眾所熟識的情節,通過舞蹈的改編、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如通過電影、話劇《雷雨》改編而來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雷和雨》、魯迅作品改編而來的《孔乙己》,舞蹈《鳳悲鳴》則來自巴金的小說《家》等等。都是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舞蹈創作的靈感源泉來自于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有著文化底蘊與廣泛的影響力,能夠被大眾所熟識,利用舞蹈的創編與表現手法,刻畫出故事的情節與人物情感,走入人們的內心,引起共鳴。
舞蹈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現語言文字或其它藝術所難以呈現的東西,如內心的情感表達,人物的性格、人與自身的矛盾沖突等,在不悖離作品的前提下,通過舞蹈的藝術表現手法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承與改編,表達人性、揭露社會等,賦予了舞蹈作品的文學性。
大家所熟識的現代舞中經典作品《雷和雨》,是由王玫老師所創作,她在遵從話劇《雷雨》的基本框架下,自由表達出封建社會的禁錮,追求新生的吶喊,打破黎明前的黑暗,使作品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去表達人物內心,揭露當時社會的折磨。縱觀《雷和雨》,編創者演繹了三個女人獨立的故事,弱化了原著中的階級矛盾,人倫矛盾,而是把在封建社會下的女性命運放在了首位。以“三個女人”為中心構建起來的矛盾沖突,線路的改變,勢必影響著人的思想。“四鳳”、“侍萍”“繁漪”在雷聲中翩翩舞動,透過她們的舞姿,我們仿佛從中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忘卻了煩惱和悲傷,留下的是對禁錮心靈的解脫與釋放。這是編創者為她們營造的美好世界;在話劇中周樸園是封建社會與權力的象征,而在《雷和雨》中,他成為了被一群黑壓壓叫囂者中的一個毫無反抗力的老人,而這也是在新的創編下的必然走勢,同時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雷和雨》演繹和升華的故事中,包含了窒息、掙扎、閃電、破滅、解說等章節,透過舞蹈動作、演員的眼神、肢體語言,體現了時代的悲哀,我們讀懂他們所要表達的細膩的情感,對自由的渴望、對封建制度的吶喊,控訴,同時也是封建社會女性人性自由和人格獨立的抗爭和吶喊。這一作品很好地體現了編創者所想要的意圖,觀眾在享受精美舞蹈的同時,領略著人性的美好與丑陋。
舞蹈《鳳悲鳴》改編自巴金的《家》,揭示了舊時代封建社會大家庭中一個叫鳴鳳丫鬟的悲慘命運,她的悲劇性體現在“當時封建禮教統治下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無法實現的沖突”,編導通過舞蹈刻畫出人物的命運來揭露一個時代的特征,將文學人物轉換成舞蹈形象,并利用封建社會與鳴鳳之間的矛盾沖突,在編創中運用對比手法,大量運用色彩,如舞蹈演員的黑色衣服,黑色手帕等,結合隊形的來回變換、大量的黑色在舞臺上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黑色象征著封建主義,也似乎在傳達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和對鳴鳳的一種深深的哀憐,與此同時,以代表光明與美好的鳴鳳形成強烈對比,大大增強了藝術色彩,對封建社會的憎恨、對光明與美好的向往,兩種情感互相交織。一個短短八分鐘的舞蹈,確把人物性格、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故事情節緊湊完整、結構與人物、情緒相輔相成,作品的呈現充分展現了編導獨具匠心的構思技巧,除此之外,借助小說《家》廣泛的影響力、作品矛盾的沖突、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物形象的深入性,這樣的主題在被改編成舞蹈之后,兩者相加表現力大大增強,廣受觀眾好評。
大家所熟識的還有以魯迅小說《孔乙己》改編創作的同名舞蹈,小說中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下,生活與精神上困頓潦倒,抱殘守缺,伴隨著人們的調笑與戲謔虛度時日,最終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舞蹈《孔乙己》借助小說中情感的表達、情節的展現,又加上舞蹈動作的表現來進行編創。孔乙己窮困潦倒、愛喝酒、受封建教育制度影響下有著書生特有的清高本質,沒有經濟來源,也不愿從事勞動賺取錢財,這是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而情節的展現主要講述了孔乙己喝酒、偷書、被打斷腿后成為乞丐。在舞蹈的動作表現上,編導通過三個部分來講述,第一通過出場時典型形象長衫,表達他文人的身份,破舊不堪體現了他生活的窮困潦倒,出場時往懷里揣東西暗示著偷書,以手當酒杯時飲酒的愜意,這些都是與小說所表達的內容相一致。隨后,通過凄慘背景音樂的轉換,舞者的表情動作來表達挨打后的凄涼,兩者相結合使觀眾能更加直觀感受到人物的內心。最后,孔乙己被打致殘失去行走的能力,只能靠雙手的支撐艱難向前,配上舞者木訥呆滯的表情,將小說中窮困潦倒絕望的形象活生生展現在觀眾面前。編導不僅僅遵循了舞蹈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原則,沒有相悖于原著,而且加入自己舞蹈的創新與藝術手法,使孔乙己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還有許多的舞蹈作品也是如此,編導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學形象改編成舞蹈作品,使這些文字中的人物化身為舞臺上的真實人物,賦予了舞蹈作品的編創性。
在舞蹈中,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優秀作品的產生取決于背后的力量——編創者。一個編導不僅要精通舞蹈語言,還要具備全面的綜合知識與文學素養。文學作品為編創者提供了大量的優秀素材,提高了舞蹈作品的藝術底蘊,同時也給編創者帶來了新的啟發。
編創者應該加大文學作品的閱讀量,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個人的知識與見識總是有限的,當編創者遇到了不了解的生活素材時,最好的捷徑就是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足不出戶,廣聞天下事,來彌補不足。當自身的知識視野擴大后,就會變得游刃有余。舞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與文學、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編創者除了要增加藝術修養外,還應該善于向相鄰藝術文學來學習表現手法和創作技巧。在舞蹈的創作中,作品的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文學有著相通之處,從中得到啟發,才有可能正確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除此之外,能夠取其精華,為自己靈活運用,創作的源泉才有能夠源源而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編導。舞蹈藝術通過豐富多變婀娜多姿的肢體語言來展現文學的魅力,同時文學也賦予舞蹈作品強大的歷史人文與內涵,它們都相繼折射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舞蹈編創者理應多多關注文學歷史的變遷與發展趨勢,加強自身的閱讀量,增強自身的藝術修養,并從中獲得寶貴的啟發。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生活也在不斷的豐富,無論是舞蹈還是文學,都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進行創新,要與時俱進,讓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而不是停滯不前。希望在今后的創作中,舞蹈與文學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