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呈 張正(沈陽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44)
“現代藝術”是西方20世紀以來占主導地位的一種藝術形態。從20世紀初開始,隨著西方社會進入現代時期,出現了與古典藝術和近代藝術不同面貌的現代藝術,它的突出特點是在藝術形式上不再以寫實的風格為主,而是體現藝術家個性的觀念及形式語言,因此形成了許多藝術流派,并且一個時期以某種藝術流派為主導,就像我們比較熟悉的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照相寫實主義等等。其所反映和表現的都是現代社會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社會心理特征,都是藝術家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
在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中,都出現與自身社會發展特征相關的、具有自己文化內涵的“現代藝術”精神。中國的藝術在20世紀的百年發展中,就有自己鮮明的文化上的“現代性”。“當代藝術”則是隨之而來產生的一種新的藝術思潮。“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基于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
2006年1月西安美術學院楊曉陽提出了“大美術、大美院、大寫意”的概念。其實,“大美術”的實踐,早在中國唐朝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有所體現,即把單純的美術創作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他們的美術實踐超越了繪畫范疇,開始了“大美術”實驗;到了近現代的達利、畢加索,“大美術”涉及面更為廣泛,沖出架上融入電影、陶藝領域,使“大美術”真正名副其實;到了作為今日的當代,“大美術”更是無所不在,基本沒有了美術與現實的區分,而是美術與各種現實徹底水乳交融了。[1]
當代藝術的“大美術視野”觀點將建構在以下的論述基礎上:一是必須放寬歷史的視野,將當代藝術活動置身于整個大時代氛圍中進行;二是必須保持遼闊的視野,持“拿來”的態度汲取后現代的精髓,以我們自己的獨特手段,形成我們自己獨特鮮明特色的當代藝術面目;三是必須以切實的眼光和實際的行動,投身于富有我們民族特色的“大美術”實踐之中。
美術館,直譯為Art Museum或者 Museum of Art,也就是藝術博物館,正如科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是博物館的一個細分。對于美術館而言,策劃展覽不僅僅是呈現作品,必須有學術規劃,不僅要體現美術館的學術理念和學術觀點,同時要呈現文化態度和文化立場。若是美術館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那么與展覽館、文化宮的時代無異。無論是美術館整體策展理念還是單個展覽的策展理念,都必須有長遠的文化戰略眼光和學術理論建設作為標桿。有些策展理念,由一個鮮明主題所概述,面對一定的學術課題,具有鮮明的文化針對性、社會批判性、現實關照性。這樣的展覽,主題能得到藝術家的回應,并激發出藝術家創作、參展、參與討論的熱忱,最終才能拿出合乎展覽主題的作品[2]。
美術館的設計應該具有其特定的意義與使命。縱觀設計史的變遷,我們能夠直觀地感覺到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所施加給設計的改變力量。數字化和信息化社會的來臨正悄然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思維意識,以及行為方式。矛盾的消失,界限的模糊,一切被束縛和限制的東西得以解放和突圍,“非物質”搶奪了設計師們的地盤卻贈予他們更大的自由空間,新秩序的建立有賴于設計師快速轉變自身角色從而實現新的設計化生存。設計,就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兩個密切相關的對象——設計提供者和設計感受者,這兩者之間存在這一種平衡。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平衡的成立條件也有所不同。在歷史地長河中,設計有著這樣的一項作用,那就是:在時代的支點上,不斷平衡著設計提供者和設計感受者,起著平衡砝碼的作用。設計都是有意義的,任何一項成功設計的產生,我們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它的靈感來源。同時,設計的產生也具有使命性,是帶著一定的目的性出現的。設計是要被感受的,設計提供者推出一項設計,就一定要有感受人群,否則也就體現不出設計的價值。如果我們不把人看作主體,而是把設計看作是一個主體,那么,在設計的傳播過程中,設計感受者就是一個重要的媒介。
設計提供者、設計感受者和時代,這三個因素構成了一個設計的作用圈,設計由設計提供者給出,在一定的時代里作用于設計感受者,如果三者達到一種平衡,設計就是成功的。然而,這種平衡是暫時的,時代會變,人們的品位和需求會變。設計的作用就是要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中不斷找尋平衡的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時代的需求[3]。
當我們談及設計的同時,建筑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之一。任何運動形式必須包含著時間的延續,人們通過視覺感知一個相對靜止而連續的空間內部,并非瞬間的事,而是如同音樂一樣具有韻律和節奏,因此,德國的一位哲學家謝林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是僅從建筑存在方式和外觀特征上看,如果從立體感和對象的方式來看,也可說:“建筑是流動的視覺音樂”。這是因為建筑的靈魂是空間,而藝術的安排空間流程,則是為建筑注入了活的靈魂[4]。
建筑作為美術館的一種表現載體,通過視覺也傳遞著一種美。建筑中所有的符號都是表面的、可變的。建筑與生活中真正的藝術應該存在于簡單、真實而充滿智慧的處理方式[5]。對于設計者而言,美術館具有其他公共建筑所不具備的獨特之處,由于美術、藝術等等代表著人類高層次精神享受的文化載體需要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建筑空間內展示出來,所以,除了其間所展示的藝術品外,建筑本身也需要創造出一種獨具魅力的空間環境。
如果說建筑是美術館的表現載體之一,那么觀眾則是美術館存在的終極價值所在。觀眾能夠成為美術館的中心,與時代精神發展之下的當代美術的發展趨勢和當代博物館業的發展趨勢是分不開的。人們希望在體驗中得到精神和知識的提升。如果人們在美術館的參觀經驗符合體驗標準,使人們感受到舒適、受歡迎、有收獲,那么他們就可能成為經常來館的觀眾。以觀眾為中心的美術館時代,美術館的“感知經驗”將會代替“學習”這種概念,“場所精神”將覆蓋“展覽設計”所涉及的范疇[6]。
綜上所述,美術館的設計與經營必然反映出當下的時代特征,體現當代性。將美術館設計置身于整個大時代氛圍中進行。還要保持遼闊的視野,持拿來的態度汲取后現代的精髓,以我們自己的獨特手段,形成中國美術館自身的鮮明特色。這需要設計者兼并經濟利益和倫理學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進行更高層次的藝術設計,來滿足當代美術館設計的發展需要,使中國的美術館真正能具備當代藝術的“大美術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