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竹筱(河北美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
正定縣名原為“真定”。名字始于西漢,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九四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古建筑形制,古城規劃等內容都是無可替代的優秀景觀設計案例,正定古城位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北部的滹沱河北岸,歷史上與保定、北京同稱為“北方三雄鎮”。正定有名的古建包含:廣慧寺、臨濟寺、天寧寺、開元寺、凌霄塔、華塔、澄靈塔、須彌塔、鐘樓、陽和樓等,它們可作為正定府重要的標志性參考點。還有洪濟寺、舍利寺、龍王堂、小紅廟等,雖然地面已無任何遺跡,但書籍資料有清晰記載。這些歷史遺存和古城景觀風貌,為景觀設計教學提供了絕好的案例材料。
從道路交通流線看,正定古城以雙“十”字形道路為中心,基本方格網型的道路格局。解放前,城內有東西街6條,城西半部有南北街4條,城東半部有南北街3條。以燕趙南北大街、鎮州街、中山路為骨干,結合寺廟、佛塔、民居和古城墻構成正定主要的城市輪廓線。另有兩處保留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隆興寺歷史文化街區和開元寺歷史文化街區。城內街道大部分5米寬,最寬處大概10米。古城內的建筑體量錯落有致,增添了“慢城”的意境效果,是典型的休閑旅游城鎮,隨著正定新城的建設,滹沱河將成為石家莊市的內河,成為橫貫正定新區的文化帶和景觀帶。
正定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從景觀建筑方面來看,正定的隆興寺、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開元寺須彌塔、廣惠寺華塔、唐代鐘樓、五代時期的縣文廟大成殿以及古城墻,作為不同時期不同功能的典型代表都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隆興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寺廟建筑群之一,建筑朝向坐北朝南,在平面布局上,建筑分布于一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寺內保存的建筑有:天王殿、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龍泵牛亭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四座殿宇以中軸線串聯,是寺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風格結構殿宇,建筑的高度及體量沿著中軸線由前向后依次遞增,高大的主殿附一較小的后殿,形成有節奏的空間序列。隆興寺沒有山門,寺前是雕刻有“二龍戲珠”圖案的琉璃照壁,經過三路單孔石橋到達寺內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其屋頂結構為單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穿過天王殿是修建于宋仁宗皇祐四年的摩尼殿,木構件結構屬抬梁式,整體平面呈十字形,隆興寺主殿四面抱廈,屋頂為重檐歇山十字穿花頂,堪稱宋《營造法式》中記載建筑之典范,被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筑孤例。建筑主體是位于中軸線后部的大悲閣,閣高33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五重檐三層樓閣,隆興寺每座建筑都是古典建筑珍品中的珍品,更是無法重復的景觀建筑案例。
天寧寺的凌霄塔為當時真定城內最高大的建筑物,保存著國內唯一的塔心柱形式;磚木混合結構,建于唐代,為八角九檐樓閣式,四層以下為磚造,以上為木構。塔身高18丈,原來的塔剎為棗核型,但是塔頂已經坍塌,現塔殘高為32.76米。
開元寺平面布局是國內僅存的唐代建筑平面形式,現存的塔已從寺院的中軸線移到了旁邊,正方形平面,單層歇山頂式二層樓閣,對面是鐘樓,中軸線的北端是法壇正殿的遺址。鐘樓內部裝飾上的特別之處是二樓懸掛的懸鐘,它高2.9米,口徑1.56米,造型古樸,表面無銘文,屬于唐代遺物,懸掛在鐘樓上,千年不墜,可謂世界奇觀。
正定臨濟寺澄靈塔是典型的金代建筑。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30.47米高度的塔身建于八角形磚砌基臺上。建筑構件特點是斗拱縮小,垛數增多,原塔為北宋以前的建筑,現存的臨濟寺澄靈塔為金大定二十三年重建的。
廣慧寺緊鄰現今的南門,相距大概 250米左右,華塔造型奇特,也稱多寶塔。經正定文物部門認定,華塔修建年代不晚于唐貞元十一年,塔身上部是在金大定時期重修的,塔身底層在 1161年以前已經存在了,華塔在結構上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主塔的第三層出檐,塔身周圍交錯雕刻著形態各異的菩薩、力士、大象、獅子等,四周小塔環抱著主塔,錯落有致,華塔通體潔白,在周圍古香古色的環境襯托下顯得異常圣潔和鮮亮。
關于古建筑,不得不說的還有正定府文廟,現僅存戟門5間和東、西配房各3間。其平面布局分三路,位于總布局中路的主建筑大成殿(文革時期被拆毀),是五代時期建筑,建筑瓦頂舒緩平展,斗拱宏大簡潔,顯得十分古樸。大成殿柱網結構分布采用“移柱造”,有效的擴大了室內使用空間,大成殿為廳堂式建筑,采用“徹上露明造”,構架方式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前后,牽用四柱”,與宋代《營造法式》記載結構相似,建筑從進深、步架、舉架等都方面都符合六架廳堂使用三等材的尺度。現存的文廟建筑有戟門,建筑朝向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青瓦蓋頂,是僅存的一座元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正定古城內有大量的樹木和農田,它們作為綠色背景,與古城內的建筑形成有序的圖底關系。正定古城植物配置中常綠植物以松柏為主;落葉喬木以國槐、懸鈴木、垂柳、榕樹為主;灌木以金葉女貞、紫葉小壁、薔薇、連翹、丁香、紫薇、碧桃為主;藤蔓類植物以蔓薔薇、紫藤、牽牛、迎春等為主;水生植物以睡蓮、荷花和蘆葦為主。植物組合應四時季節,色彩變化豐富。古城的重要節點處一般選擇孤植,如榕樹、國槐等樹冠巨大的大喬,可向四邊無限延伸形成古香古色的氣勢。
古城墻是正定的一種標志,也屬于比較獨特的景觀構筑物。正定古城墻始建于東晉十六國,筑石為門,壘土為墻,現存的城墻為明代所建,城墻平面是“官帽”形,東南缺一角,寓意為“天滿西北,地缺東南”,同時也是為了適應以前滹沱河水彎道的流向,減輕洪水的壓力,達到水利減災的科學要求。城四正面中間設門,東為迎旭門,北永安門,西鎮遠門,南長樂門。四門均設置月城和甕城,想要進出正定古城須繞三層門洞,門上有城樓,遺憾的是,由于缺乏保護,正定城的城門樓、角樓垛口、城墻磚等都所剩無幾,南城門和西城門遺存里城門和部分甕城城垣,其中南城門于2001年進行修復,北門與東門僅存里城門,南城門外有部分護城河遺跡。
牌樓作為建筑小品,也是正定歷史文化古城的象征標識之一。“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是正定俗語,見證了正定古牌樓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牌樓中比較典型的是位于陽和樓前的關帝廟牌樓,在正定,數關帝廟最多。廟前有很多層月臺,梁思成先生稱贊關帝廟:“莊嚴、精美”。他曾這樣描述關帝廟:“第一層是一對獅子和一對旗桿;第二層上也有一對石獅;三層為木制忠義牌坊三間;牌樓之后又有二層平臺,兩旁環繞石欄桿,前有階級指引,到達廟門”。牌樓前的石獅和它下面的須彌座都是明代以前遺存,牌樓頂部出檐深遠,邊樓是一整個攢尖頂,放在一攢四方斗拱上,牌樓的結構木椽重疊,風格秀麗,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之精湛。
正定府古城古建筑的存在在世界建筑史、景觀規劃設計、佛學研究等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作用,在教學中作為案例,引用來闡釋景觀設計規劃、植物配置、建筑小品等內容都恰到好處,但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家的歷史文化名城,如今的正定城墻,城門樓、角樓、垛口大量消失,城墻磚也所剩無幾,北城墻破壞頗為嚴重,我們在震撼先人的智慧與設計經驗的同時,更應該對它的保護與開發加以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