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青年藝術人才是中國藝術發展的希望,近年來中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優秀藝術人才和作品。這不僅是受到藝術市場的影響,也是不斷興起的藝術風尚的引領,而青年藝術家則是當下一股強烈的推動力。因此,如何培養青年藝術人才則成為時下備受關切的問題。隨著全球化迅速發展,近幾年藝術界青年藝術人才也逐漸趨向于市場化,青年藝術家的成長在不斷的培養孵化中成為了焦點。目前我國政府、個方都開始強烈的推動各類面向青年藝術人才的活動,例如“青年藝術100”、“培青計劃”、“扶青計劃”等等以青年藝術人才為主體的各類培育平臺。主辦單位以官方文化機構、政府和院校為主,不乏也有個體機構,眾多平臺的推動下,隨之而來的是媒體的關注,這也成為青年藝術人才培養活動的對外窗口。本文以國內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狀況作為分析,其中以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對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模式為基礎,以舞蹈藝術人才的培育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與之相對應的特點及優勢,梳理培養中的不足之處并嘗試提出相應的對策,“扶青計劃”的培養模式是對于國內青年藝術人才的重要推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更多青年人藝術才培育平臺起到的借鑒作用。
隨著各類藝術的推廣、活動的出新,中國以及全世界當代藝術界中都掀起一陣青年藝術的浪潮,青年藝術人才也因此成功獲得了社會及藝術界的關注。眾多平臺的焦點之下,青年藝術人才的發展已在飛速前進。而青年藝術人才作為各類藝術人才培養機構的主體對象,如何實現自己的藝術創作價值以及應對相應的藝術市場,便成為了青年藝術人才藝術培養的目標。對于青年人才來說,個人的藝術發展是需要時間過程的消化,從青澀至成熟的過渡期,也是青年創作人才完善和發現自己的過程。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青年藝術者們不可避免受于藝術市場因素的制約,而各類青年藝術平臺則是給于了青年藝術者一個大膽說話的機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讓青年藝術人才在此期間的成長得到最合理周全的考慮。
從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調查分析中,對“扶青計劃”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作出特征的歸納。
以三個方面的動機來分析其青年培養的形成優勢。首先,是對于青年藝術人才生存現狀的關注和幫助,這也是一直以來藝術界及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青年藝術人才作為藝術市場之中的年輕力量,將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從中國藝術現狀來看,近幾年青年藝術群體成中的主流青年藝術家多數是活躍于當下最熱門的藝術領域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職業院校的佼佼者,這類年輕的幸運兒由于自身的努力和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生存狀態算是一種優越的水平。但是從嚴格來講,這類青年藝術家是極少數的,是青年藝術群體中的幸運兒。除此之外,非主流青年藝術家也是當代藝術構成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除去高校、單位的青年藝術人才和少數進入市場主流的青年藝術家,更多的藝術者是趨向于非主流藝術的群體。這些青年人才不缺乏專業藝術技藝,而是沒有獲得更深層次的藝術創作引導。大多數非主流的自由職業舞者依舊每天跳舞,但不同于生存在舞團,他們的藝術以一部分商業與一部分專業相互依存,一方面要解決生活的基本問題,另一方面不能放棄自身的摯愛專業,長此以往這就導致他們的藝術創作缺乏精神及思想上的引導,對于這一群體而言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的生存環境、藝術創作層次都面臨很多困難。生存問題導致他們缺少充足的藝術作品創作的時間及環境。因此他們的作品在數量、成熟度以及風格等各方面都相對狹窄,同時他們也損失了一部分同優秀青年藝術人才交流的機會,但這些青年美術人才實際上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力量,他們和生活密切在一起,往往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并且隨著國家對于青年人才培育機制改革的深化,這些青年藝術家將賦子更多的希望及關注。因此,像上海國際藝術節這樣的扶持平臺,他們給予了這個少數的、屈指可數的舞蹈藝術市場更多機會和可能,也讓更多的優秀人才不被埋沒,可以活躍于藝術市場的紛繁舞臺;也讓游離于藝術工作的邊緣的“千里馬”獲得“伯樂”的賞識。面對青年藝術家的此種生態現狀,國家、社會的扶持計劃便是建立了一個健康生長的平臺,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最直接有利的幫助。可以說絕大多數藝術家的成功,離不開培養機構的扶持與推廣,搭建各類藝術人才的培養平臺,建立更有效的青年藝術人才扶持模式,為優秀青年人才創造出條件,這必然是現代青年藝術從業者的幸運。
青年藝術人才培養產生的第二個優勢是對于個性藝術的保護。青年藝術人才面對市場的快速發展,隨之接收到大量的知識和資源,因而青年藝術者自我在藝術上的創新和趨向也變得越來越與眾不同,這樣一種不同于藝術市場普遍化的藝術價值的價值取向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青年藝術人才除了需要得專業界內的認可,也需要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更多的是需要對于其藝術前瞻的肯定和鼓勵。因此,上海國際藝術節對青年藝術人才的扶持是一種權威性的藝術推廣,將小眾藝術推出在業內業外,讓市場逐漸形成自我的審美和認可,也是促進青年藝術人才自我藝術創作方向的前進和突破。首先,青年藝術人才缺少自己系統的藝術語言,這個缺失的過程是在藝術追求的同時慢慢積累起來的,潛心于藝術成長道路的追求與專業不斷深入是首要條件。對于青年人才展露的先鋒意識給出空間和信任,保留創作中具有表現力和創新性的作品,盡管這些小眾藝術可能很大程度上還并沒有讓市場認同,或者換句話說并不能夠在市場運營下產生消費價值,但扶持平臺給于對于青年藝術者凈土的保護,讓他們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升自我價值,達到純度的在藝術追求,相信這也是培養背后的期望,在類似于上海國際藝術節這樣的培養模式下,逐漸能夠形成能夠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青年藝術人才。青年藝術人才其次也是藝術圈內的藝術家構成層面的一種體現,也是小眾藝術的發展助力者。藝術領域內如若要求所有青年藝術者只是追求于市場趨向的藝術需求,那么對于藝術發展則是一種危機,沒有矛盾和挑戰,思考則會停止,發展也會停滯。各大有影響力的推廣平臺是讓具有創造力和發展力的青年藝術人才在此生長,培養他們獲得藝術上的新突破,也是藝術節在藝術發展上的貢獻。前路遙遠,青年藝術人才應當要具備明辨的敏銳思維和判斷,方能在自身藝術成長道路上獲得長遠的前行和收獲。
第三優勢是青年藝術人才的創新對民族藝術發展的推動。青年藝術人才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新力量,傳承和創新是藝術發展的長久口號,培養青年藝術人才則是著眼于我國藝術發展的前景目標,遵循市場藝術的建設和規律,“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就是這樣承擔起青年藝術家孵化培養工作的平臺,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一部分,它借助了藝術節的多元化為青年藝術人才建立有效的藝術發展平臺。青年人才在這樣的藝術培養下生機勃勃,在中國,青年人才想要堅持走藝術道路,必須要面對種種困難,除了需要具備專業功底、藝術修養及個人特色之外,更需要具有影響力和推動力的專業藝術展示平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青年人才搭建豐富的資源條件,打破青年藝術人才發展的局限性,拓展青年藝術自由的創作空間。中國的青年藝術人才生于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無論是信息的種類、思維的方式還是視野的范圍都獲得絕大程度的充足條件,但吸收的同時不是一昧的模仿,更不是西方化藝術的轉述,真正有價值的藝術造詣是一種厚積薄發的創新,而青年人才自我參于藝術市場的能力薄弱,很大一部分有潛力的青年人才在藝術成長道路上會面對到質疑、困難,屢次之后便容易產生消極的狀態,因此,各大藝術平臺對于青年人才的培養推動也是很大程度上對于藝術發展路上的青年小苗的保護,在各類藝術機構的扶持與培育下,青年者才能夠持續走向藝術的長遠道路上,上海國際藝術節作為具有實質性的外界助力,至今19屆的連續舉辦之下,已經建立了一個相對全面、穩定的培養機制。青年藝術人才作為備受關注的群體,承載著藝術發展的未來與希望,因此,培育青年藝術人才至關重要,建立孵化平臺和機制一方面是對青年藝術人才創作佳作的交流與傳播平臺,也是引領青年藝術家進入與之相適應的藝術市場,與國際藝術潮流接軌,從而發展出具有我們本民族特點的藝術成果。
當然,“扶青計劃”的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或多或少的瑕疵,隨著項目的擴大及辦學模式的深入,希望“扶青計劃”能夠達到又一新階段,為國內青年藝術人才的培育增磚添瓦,為舞蹈界輸送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其此,從青年藝術人才的,歸培養分析中,歸納有以下三點不足:
首先,是缺乏清晰的青年藝術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準確的定位。在藝術培養的問題上,最根本的問題是對于培養目標和定位的問題。在藝術發展的今天疙瘩藝術培養機構,例如中國舞蹈家協會、上海舞蹈家協會、國家藝術基金、個省級藝術基金等等,對于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的培養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期望。因此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明確定位,在培養對象的理論、技能各方面都高度重視,他們不僅僅是個人藝術成果的承擔者,也是中國藝術發展的繼承者。而很多時候,在選擇培養對象時,則更注重培養對象的過去和此刻,而對于未來的發展和定位則并沒有過多干涉,這也導致了眾多人才培養后并未見其效的模式弊端,也導致了培養模式上和藝術發展下的市場需求相偏離。
其二是缺失培養計劃中的指導,對于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中,多是對于其個人的藝術成長著發展,而忽略了在其可以發展的藝術深度。雖然各大藝術機構對于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但青年藝術人才的塑造不僅是對其自我意識發展和繼承,也作為青年藝術中的風向標,影響著當代青年的審美和藝術品鑒。因此在藝術人才的培養實踐方面的促進應當對其理論和實踐共同作出引導和觀察,對于青年藝術人才可以提供更多的專家對談、科研實踐以及具體到作品的個案指導。從而使青年藝術人才的實踐水平和內在底蘊同步提升,藝術不僅僅是表現的形式主義,而是通過表現產生的具有價值和意義的智慧成果。
最后是缺乏多維的審美模式。舞蹈培養的理念決定人才培養發展趨勢,因此轉變舞蹈審美理念,優化培養形式設置,才是一種前沿的改變。如今各大機構對于選拔出來的藝術人才主要是對其藝術實踐創造的貢獻給予支持,培養下的青年藝術人才的作品不僅要具有創作的新穎、職業的道德以及優秀的表演能力等等,也讓藝術人才和市場貫穿起來。一方面培養計劃的開設,是提供一種對于社會藝術人才的平臺,不僅可以使專業學科藝術人才得到支柱,也可以讓自由藝術家們得到關注。另一方面,培養計劃的設立也要適應市場變化,對于培養對象的選定不僅是片面優秀的選擇,而是全面長遠的藝術實踐考量。在對舞蹈藝術人才選拔方面,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方法做出了很好的借鑒,他首先對藝術人才的選拔要求上給予了空間,其次對于藝術作品風格和形式上放大了尺度,另外是對于青年藝術人才和現代化藝術發展的相互關系中給予嘗試。這也就像是上海這個城市一樣,擁有著先鋒的意識,在思考和實踐方面對青年藝術人才的實驗性作品給予了最佳的孵化平臺。
青年藝術人才的話語權在新時期內獲得了空前的自由,自我意識得以表達,他們通過開闊的眼界和優越的成長環境及開放的社會條件,雖然會面臨生存、藝術、環境等等多方面的機遇與挑戰,但同時也是帶動中國藝術發展的大批力量。事實上,無論從院校到機構都能看出近幾年國內的青年藝術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面對迅速發展的藝術大環境,青年藝術家將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若以“青年”冠名,便會想到關于創新、實驗、現代等等詞語。青年藝術人才是一個民族、國家藝術文化的繼承者,他們有著自我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精神,他們繼承了前輩藝術家們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藝術積淀,并探索個人藝木之路,更加的自我、執著和獨立,同時也要面臨復雜的挑戰、競爭,和外界的誘惑,堅持便是永遠保留的對藝術的赤誠之心。本文從青年藝術家的培育模式為出發點,分析上海國際藝術節給予的藝術人才培育機制的優劣,從多個方面分析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關注其影響和推動,分析“扶青計劃”的培育特色及優勢、梳理其不足與對策。青年藝術人才的發展獲得了培養機構得天獨厚的環境及幫助,伴隨著今后中國藝術界的日益完善和開放,相信中國青年藝術人才定會在自我藝術道路上行走的越來越遠,本文對于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分析也是進一步為建設青年藝家的培育計劃做出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