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宇(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音樂美學是用美學的觀點與方法來研究音樂藝術基本規律與特征的一門基礎性的理論學科。它是音樂學與美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它的特點在于音樂學與美學的結合,具有美學與哲學的品格和視角。對于音樂表演來說,音樂表演美學影響著表演者的表演技巧、藝術風格、審美意識、創造激情、文化底蘊等,音樂表演美學是從社會科學的范疇,利用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音樂的實踐活動。可以說,音樂表演美學是音樂表演藝術的核心,是音樂表演藝術升華到更高境界的基石,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音樂表演美學依照真實性與創造性相統一、歷史性與當代性相統一的原則,使音樂表演美學理論不斷發展變化著。
(一)西方音樂表演美學理論的研究進程
西方音樂表演美學起始于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Pythagorus)是西方音樂表演美學思想的奠基人。那個時期所形成的一些音樂表演美學觀念,為后期的音樂表演理論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此后,在文藝復興時期,圍繞新藝術展開了一場討論,認為音樂是一種甜美的藝術,這一思想成為了這個時期音樂表演美學的主流觀念。十八世紀下半葉,以德國詩人、音樂家舒巴特(D·Schubart)出版的《論音樂美學的思想》,標志著西方音樂表演美學近代史的理論研究過程中。20世紀以后,西方音樂表演美學的理論研究逐步進入新的天地,自律論與他律論音樂美學理論的爭論從理論探討滲透到了音樂實踐之中,各種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使西方音樂美學理念向多元化相融合的方向發展。羅曼·茵伽爾登運用現象學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音樂表演美學中的時間結構、抽象形式、造型動機等方面的理論,并開始融合現代心理學的方法與社會學思想,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即符號象征理論美學理論體系。
(二)中國音樂表演美學理論的研究進程
中國音樂表演美學起始于公元前八世紀上半葉春秋戰國時期(在《國語》《左傳》中有詳細記載),二十世紀初,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編著的《音樂雜志》上發表了蔡元培的刊詞,發表了蕭友梅的《樂學研究法》中正式提出音樂美學。通過對中國音樂美學理論研究的學術歷史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理論的研究遠遠超越了表演時間。我國在音樂創作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音樂欣賞方面也有較多的研究,但音樂表演方面的研究卻不是很深入。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閱可以看出,對于音樂表演美學的研究不能只是限制在這些表演藝術家的體會中,還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擴展,要從技能表演上向文化層面進行過渡。在對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的研究方面,費鄧洪先生就對《古琴藝術論》這本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肯定了書中的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同時也對這本書的論述方式進行了贊揚。此外,西北民族大學的著名教授賈紀文,在其作品《孔子學琴的當代音樂表演美學意義》中,也指出了我國的古典音樂審美對現代音樂的表演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國內外在音樂表演理論研究上體現出了許多不同的特征。目前,在國際上,音樂表演研究既不是一門學科,也不是一個專業,純屬一種學術需要和研究興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音樂表演形式的豐富變化促使了音樂表演理論的不斷發展。通過這種國內外視野的比較,結合自身所學專業,并借鑒國內音樂表演美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進程,得到以下啟示:
(一)應立足于音樂結構形態分析,特別是“音響形態”的細節分析,把分析與表演有機地聯系起來,使音樂表演研究在作品闡釋層面上有“根”可尋,并逐步走向深入;
(二)要更多地針對表演本身進行研究,借鑒國際音樂表演測量方法,進行表演的共性和差異性分析,揭示表演風格形成的原因;
(三)重視音樂表演的歷史實踐,從表演實踐的歷史繼承和時代發展的審美需求的變化中去認識表演詮釋,注重理論來自于對實踐規律進行提煉的研究思路,避免生搬硬套哲學美學原理;
(四)重視跨學科研究方法和培育跨學科研究機制,加強不同學科學術群體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關注國際前沿研究成果,拓展表演分析方法,把理論分析和數據統計相結合;
(五)積極思考現代技術條件和文化環境下音樂表演觀念和風格的變化,不斷突破對傳統音樂表演形式認識的局限,把結構分析和文化、社會、心理等因素分析相結合,對音樂表演實踐的當代形態進行新的詮釋;
(六)不斷關注民族民間音樂表演問題,突破西方傳統記譜音樂的表演方式,努力把各種研究方法運用于非西方音樂的分析和研究,建立音樂表演理論的分層結構,如對傳統的音樂廳表演、廣場音樂會表演、儀式音樂表演、流行音樂表演等不同形式的不同界定和不同專題的系統研究。
音樂表演美學是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是技能與表現的統一,是歷史與當代的統一。在音樂表演美學的引領下,音樂表演藝術以綜合的結構和多維的性質構筑出了一個形象生動、豐富細致的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入,對音樂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表演技能,保證作品表演的圓滿,還要能夠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闡釋,要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用現代化的審美眼光去看待音樂表演,不斷豐富作品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用現代人的立場和觀點去感受歷史作品的意義,充分體現音樂作品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