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黎靜 唐濟川(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市場上存在一些藝術形式的反傳統和時代創新性,一般的藝術家都是形式主義者。他們只是注重形式的創新,畫面里布滿具有飽滿圓潤的構圖,動感的彎曲的線條,靚麗的色彩,各種帶弧度曲線的濫用,后來逐漸演變為程式化的形式。足以說明繼承與創新對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深刻的意義,只有做好繼承與創新的連接過渡環節,讓作品向未來的時間無限開放,向不同時空的接受者施加影響。
如果藝術作品沒有做好繼承與創新的傳承接軌,那它將會失去生機與活力,終會與時代漸行漸遠。文化大革命時,藝術創作以及傳播的精神自由都遭到遏制,從而在藝術史上呈現出一段斷裂期。我國以封閉的“民族眼光”將外國的圖書、繪畫作品全部都燒毀,把借鑒外國藝術叫做“崇洋媚外”,社會上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內容與形式,這恰恰是對本民族藝術發展的阻擾和破壞,最終會衍生成某時期的縮影。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藝術強調不僅要繼承本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要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藝術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結合起來,洋為中用,做到“海納百川”,創造出更高的社會主義藝術,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的需求。
丹納也曾將一個地方的藝術特征歸結于民族、環境以及時代精神。我們應該更多致力于博大的中國傳統民俗,從歷來優秀傳統思想中吸取精髓,結合時代所需,更加注重人的尺度以及生活體驗,使設計更加具有人情味、人道主義關愛。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長陳勁松教授極力倡導要保護民間文物以及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復興方面的工作,并且也出版了相關的書籍《中國民族民間設計欣賞》。本書以日常生活為線索與現代設計思想相結合,指導著民間造物的思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并且能夠在對傳統與現代聯合思考的帶動下進行實踐,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更是一種創新。
要說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方面,筆者覺得我們對一些傳統技法基本上都丟失了,比如一些的肌理的恰當處理。筆者從常沙娜老師的繪畫中得到一些啟發:在較厚大色塊的基礎上,順著畫的走勢用有一定飽和度的干筆快速掃,在鋪好基底顏色還未干時,將干草貼于畫面上,待其融合為一體時再將干草慢慢揭下來,后期再用顏色將其周圍用顏色補齊、過渡,真正達到了那種自然破舊的效果。不僅僅對傳統文化技法的繼承,我們還要融于新的時代精神、觀念、情感,以高科技為依托,使新科技與傳統精髓進行一些碰撞交流,集新材料、新觀念與傳統精髓部分于一體。一些具有古韻的傳統精髓用高科技方式展現出來,只能是一種不倫不類的“玩意”?事實證明是完全可以的,效果還相當的驚艷且一定會繼續以一種的“恰當的”創新方式延續而活躍于潮流中。
想要使藝術作品不朽永綻光芒,就要把握住“生活”這一源頭活水,堅決反對表面膚淺形式的模仿,既要符合邏輯結構的形式美,也要關注到形式背后隱喻深刻的意義,并為之付諸實踐,真正將設計服務于大眾。工業設計協會主席阿瑟.普羅斯也說道,當代設計有三個值得我們關注的核心概念:生活方式、文化、情感。
我們要把設計當做一種生活方式,根據生活的需求、觀察細節,不斷的對這種生活方式進行優化和體現。藝術家運用特殊的情感、理想能夠改造生活的原生狀態而使作品具有創造性。近期聽了一個泰國藝術大學Eakachat教授的講座,他將當地民俗情懷、深厚的知識積淀和肥沃的土壤相聯系起來。一切設計都注入了本土文化和生活元素,從原生態中汲取創作源泉。這一點從PPT里展現的一覽無遺,整個PPT用了一個核心的元素:一個水稻的形象,將哺育著他們且象征著“母親般”的農作物滲透于設計中,與設計達到水乳交融的良好效果,極具地區代表性和識別性,這才是我們現代應該所推崇的“人情味”的設計。他真正的將當地的傳統資源都物盡其用地展現在設計作品中,特別是珠寶設計用的則是一些隨處可見的材料,使設計更好地落地,回到尋常百姓家里,惠及各階層的人民。如果設計沒有這層本真、從原生態出發,并且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懷,那會是一些粗制濫造的為了裝飾而裝飾的形式主義。
站在消費者求新求異的角度上,隨著經濟和文化日新月異的趨勢,僅僅的形式創新的設計作品是難以持久作為“經典”,接受者終究會厭倦。我們應該在中西方文明的基礎之上,立足于東方的價值觀的創新設計,更加關注消費者的體驗感受。設計師只有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強烈的情感關懷,促使消費者感受到設計師的情感關懷,這樣的作品才會永葆生機與活力。
“商品”必須有超越自身“使用價值”的價值,我們在表現形式中也要更加關注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興趣點。我們所倡導的內容和形式并行,單憑借精良的選材內容優勢而沒有一個恰當的表現形式,更高程度上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另一方面,內容的表現也要面對大眾,藝術作品只有被人們所接受,真正在市場落地才是成功的表現。北歐的設計師都有對廣大人們的關愛情懷,結合當地的具體民情,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從生活為原型,考慮到消費者的情感需求。不管運用材料還是構成式都注意到產品性能的使用、金錢方面的投入以及人情味的考量。北歐設計是現代當之無愧的“優雅高品質”的代名詞,受到設計界的一致好評。
只有在藝術中堅持繼承與創新,才會使作品能夠不斷超越現實生活的流動性、暫時性這一基礎上,超越并克服其時代的有限性而使其常青于藝術之林中,使設計作品更有聯系、更靈活、更真實、更完美,促使消費者感受到設計師的情感關懷!創造出更高的社會主義藝術,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否則,那它將會失去生機與活力,終會消逝于藝術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