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暮凡 單軍杰(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進入十四世紀,英法百年戰爭使社會進入動亂,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影響,讓很多人民追求自由和個性,人民群眾斗爭進入高潮,農民起義頻發,但教會仍然可以控制住局面。就是在這樣一個人民渴望解放自我,但是還不能通過斗爭達到目的的時期,他們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來度過這個時期。“新藝術”音樂便在這種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文藝復興中的音樂其實就是將“新藝術”音樂徹底釋然后發展,所以我們認為“新藝術”時期是通向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文藝復興是世界史的一個重要節點,因為它被認為是世界文明進入到近代文明的標志,正是“新藝術”,使音樂的發展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
1 世俗音樂被大力發揚。新藝術時期并非反對宗教,而是反對宗教的霸權,反對宗教對普通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控制,反對教會的“愚民”手段。所以新藝術的作曲家們,崇尚用母語寫作世俗歌曲,音樂不再只有教會音樂,音樂不再只有拉丁文。
2 音樂創作與宗教活動分離。這一時期的作曲家,他們熱愛音樂,并不想音樂是為了宗教而存在,于是他們將音樂與宗教活動相分離,創作宗教體裁的音樂,卻不是為了宗教活動。這一時期很多宗教音樂的創作也受到了世俗音樂元素的影響,很多世俗文化被融入到了宗教音樂的創作中,這為之后的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創作埋下了伏筆。
1、“導音”引進。在當時,大小調式尚未成型,音樂創作中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導音”概念。但“偽音”的出現和大量應用已經讓當時的音樂創作對變化音有了相當的注意。人們喜歡用小二度上行進入到結束音,這種強烈的導向作用大大加強了旋律的終止感。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種行為,說明了當時的人已經有了“終止”概念,并且對調性有了思考。
2、節奏的兩級劃分的變化。相對來看,三個短拍構成一個長拍,這被稱為“完整拍”,否則被稱為“不完整拍”。宗教音樂中不完整拍一直是偶爾應用,但是維特利等人提出應該加強二分不完整拍的應用。這樣,在新藝術時期形成了三分拍和二分拍并存并且二分拍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趨勢。
3 和聲理論的進步。三六度被認為是協和音程,以及平行無八度連續進行的被禁止。 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作曲理論信息,在主調和聲風格音樂鼎盛的古典主義時期,這是最基本的作曲規則,但其實在新藝術時期我們就已經看到了影子。教會對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小的限制。和聲理論的創新型進步對后來的主調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藝術時期,仍然是復調音樂高度發展的時期。和聲風格被引起重視,只是作為因素被融入進復調創作中,作曲家在寫作過程中會對縱向音響有所注意和關注,但是,作曲的邏輯仍然是橫向的。新藝術音樂是對中世紀復調音樂的繼承發展,過程中雖有揚棄,但它在根本上仍然是在繼續完善發展復調音樂。
直到古典主義時期,在此以前,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一直是各自發展,盡管世俗元素不斷融入到宗教音樂中,世俗音樂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新藝術時期時的宗教音樂受到了世俗元素的影響,但是這并未改變宗教音樂仍然是主流的狀態,沒有改變宗教音樂的主導地位,僅僅只是產生了一些變化。新藝術時期最重要的音樂家馬肖的創作領域既涉及宗教音樂也涉及世俗音樂,而他的主要創作仍然是經文歌,彌撒曲等宗教音樂體裁。此時期世俗音樂雖相比此前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更多的新的體裁,影響力也逐漸擴大,但是與宗教音樂相比仍然是那個時期的配角。
1、反抗教會的神權。世俗音樂在當時更加流行,而宗教音樂也不再墨守成規。馬肖在他的經文歌創作中使用了法語作為歌詞,并用尚松曲調代替圣詠旋律,在此之前的宗教音樂的旋律無不來自于圣詠。這些對宗教音樂的改變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2、新的世俗音樂出現到了新藝術時期,世俗音樂比之以前,得到了一個寬松的環境,意大利牧歌,法國獵歌,敘事歌等世俗音樂體裁誕生。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的創作融入了大量世俗音樂的元素。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產生的眾贊歌,其曲調部分就來源于世俗音樂,這些之后時期的音樂創作上的進步都收到了新藝術時期的啟發。
1、終止式出現,調式發展。在此時期出現了兩種“終止式”概念。第一種是小二度上行,可以理解為今天我們常說的“導音”引進。第二種是著名的“蘭蒂尼終止式”。在此之前,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并沒有“終止”這種意識,因為當時的教會調式并沒有強調這一點。終止式的出現,并不僅僅體現在對終止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這是對調式的改進。特別是“導音”引進,這對后來的大小調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2、連續的平行五八度進行被禁止,和聲概念的加強。從中世紀出現的“通奏低音”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作曲家在作曲中已經意識到了和聲效果,但是通奏低音采用即興的形式,還是沒有對和聲音響從根本上重視起來。連續的平行五八度使得聲部進行效果空洞,所以被禁止。說明此時的作曲家終于開始對縱向音響效果開始認真關注,而不僅僅只關注橫向聲部進行。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成為主流,其中和聲中明確禁止了平行五八度的進行。
3、音符的二分原則。隨著作曲的發展,越來越多作曲技巧和音樂體裁的出現,三倍原則的弊端出現,使用偶數來作為音符倍數會大大擴展作曲的自由度,由此音符“二分原則”開始被使用,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此,除了音符的造型以外,記譜法基本成熟,和今天我們使用的記譜法已經很接近。“二分原則”對音樂的發展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
新藝術時期的音樂是極具個性的音樂,完全值得被獨立為一個大時期。它比后來的“巴洛克時期”更加具備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在音樂本身的特點上,它啟發了“文藝復興”音樂和后來時期的音樂創作。在社會功能上,它為后來反對神權做了強有力的積淀,西方的音樂文化在此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從新藝術以后,宗教音樂的影響力不斷受到挑戰和改變,人們的藝術欣賞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們也終于開始對世俗音樂有了認真的關注。總結來看,新藝術時期音樂的變化是一種大膽的試探,它為后來的一系列音樂變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