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博(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進步,教育被提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作為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齡前音樂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廣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學前音樂教育,不僅涉及公民的平等權益和切身利益,而且關乎地區協調與均衡發展。因此,探究欠發達地區學齡前音樂教育的問題及對策,既是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遵循,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學齡前教育主要針對三到六歲的兒童,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育五個方面,它是根據幼兒自身生理及心理情況制定的適合學齡前幼兒的專門教育方式。學齡前兒童在欣賞音樂時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調動自身情感,展開有意義的感知、注意、記憶、想象、理解等各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根據兒童這種自身特征而確定的音樂教育形式就是學前音樂教育。學前音樂教育是學前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學齡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激發幼兒早期興趣愛好、促進其健康成長及未來人生理想的實現具有積極作用。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學齡前音樂教育水平顯著提高,但廣大欠發達地區的學齡前音樂教育仍然相對落后,這些地區的學齡前兒童很難像城里的孩子一樣接受較為系統的專業教育,當地對學前音樂教育重視不足,教學資源配置匱乏,許多方面亟待改善。
當地政府對學前音樂教育重視不足,財政資金投入不到位,音樂教學設施不完善,缺少專業的音樂器材和幼兒教具。雖然大部分幼兒園已建立專門的兒童舞蹈活動室和音像資料書籍閱覽室,但其音樂道具品種單一、舞蹈器械陳舊、教學設備簡陋,仍有部分幼兒園未配備音樂打擊課所用的三角鐵和沙錘等輔助樂器,僅少數幼兒園配有鋼琴或電子琴。
1.教師基本音樂素養有待提升。欠發達地區幼兒音樂教師基本學歷普遍較低,極少數音樂教師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絕大多數為中等師范學歷,甚至存在僅有中小學學歷或非幼教專業的教師。大多數未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不高,教師舞蹈創編能力有限、鋼琴彈奏及兒歌伴奏能力欠缺,科研意識和終身學習意識不足,很少有機會參加專業進修。
2.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嚴重滯后。幼兒教師對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上把握不清,在目標制定上,僅僅強調幼兒單一化的唱歌能力或跳舞能力,忽視了音樂本身的美育功能。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之間互動較少,未充分調動幼兒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采用反復學唱的方式強化記憶,缺少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創新,忽略了幼兒音樂興趣及情感培養,致使幼兒對音樂認知偏窄,缺乏想象空間。
3.缺少有針對性的音樂學習土壤。一方面,幼兒園所用的音樂教材缺少本土特色,照搬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的音樂課本,其內容大多取材于城市,不適合農村的幼兒學習,嚴重脫離欠發達地區學齡前兒童的現實生活。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大多數家長不具備學齡前音樂知識,沒有能力為幼兒創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因此難免會消減學前音樂教育的步伐,影響學齡前兒童對音樂學習的水平。
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軟件配套是提升欠發達地區學前音樂教育的有效途徑,而改善軟硬件條件不僅需要各級政府的財政支持,同時需要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改變思想認識,轉變教育理念,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由于欠發達地區幼兒園大多音樂教學設備及硬件設施較差,缺少專業音樂器材,音樂教學的資源配置不足,因此,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應加大對幼兒園在教學硬件上的支持,建立專項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改善教學基礎設施,提供幼兒音樂書籍及資料、舞蹈教具等相關教輔助設施,使教師和幼兒有可操作性的音樂教具,并為幼兒園配備專業的舞蹈教師。另一方面,與其他地區的音樂教師相比,欠發達地區的音樂教師其工資收入較低,客觀存在的收入差距極易造成教師隊伍人員流失。因此,應承辦入編考試、建立獎勵機制、提高欠發達地區音樂教師的工資待遇,給予優秀教師適當獎勵,提高學齡前音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推進當地學前音樂教育步入良性循環。
音樂教育是美育,也是享受美的過程。學齡前音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改變單一知識傳遞模式,強調師生互動體驗,從側重知識傳授轉變為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潛質,共同發現和感受音樂之美。
1.激發幼兒音樂學習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應合理引導學齡前兒童主動自覺地學習,使幼兒通過感受音樂,逐漸學會欣賞音樂,避免單一教學模式的枯燥乏味。因此在學前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可將唱、跳、表演、朗誦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熱愛音樂,在音樂中有所收獲。
2.轉變學齡前音樂教育方式。
欠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仍以灌輸為主,停留在老師講授、學生聆聽的階段,這種單一的教育方式亟需轉變。所以應注重對幼兒的啟發和引導,給幼兒營造出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吸引幼兒,使其在老師的示范下,逐漸能夠模仿和主動練習,大量的練習不僅給兒童帶來愉快的內心感受,也會幫助其鞏固的新學的相關知識。于此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齡前兒童對音樂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練習能力以及自主表演能力。
3.突出幼兒接受教育的主體地位。
學齡期兒童是課堂活動的中心,所以應把課堂交給幼兒,教師和幼兒要在互動過程中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要大膽嘗試,既可以鼓勵單個幼兒獨自走上講臺,可以發揮學齡前兒童的集體合作精神,一同表演。當進行集體表演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大家分成若干小組,明確時間和目標,約定獎懲,教師和幼兒同時參與,激發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學習動力,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一旦出現問題,及時化解。
4.創新學齡前音樂教學方法。
正確的教學和訓練方法可以引導孩子快了地學習,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某些令人愉快的小游戲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豐富多彩的音樂知識中,在訓練幼兒的音樂節拍時,如果只是單純地教給幼兒打節奏,在枯燥的節奏中反復練習、反復唱念節奏,不僅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反而對幼兒掌握音樂節拍起到負向作用,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在幼兒游戲中加入律動,讓學齡前兒童在游戲中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技能。因此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適合孩子年齡的培養方式。
學齡前兒童行為活躍、思維發散,語言能力不斷提高,內心世界逐漸豐富。音樂作為一種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能夠幫助幼兒身心同步發展,培養其積極樂觀心態。然而,客觀存在的地區經濟差異,導致各地學齡前音樂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研究顯示,欠發達地區學前音樂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師資力量較弱、教育方法滯后。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若干解決之道,但面對未來的挑戰,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思索,探索更具針對性的新方法和新模式,為消除地區差異,提升我國整體教育水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