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新(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引言:書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之一,它的這兩種特性,我們不可片面,應當合二為一,既要體現藝術的審美,又要保持文化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一番講話,每一句都發人深省,對于當下物欲橫流的浮躁社會來說,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首先要提到的是文化,何所謂之為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它是這個國家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它承載不僅僅歷史,更是一種文明,是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中華文明發展到今天,并沒有停下它的腳步,它是一直往前不斷發展的,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書法愛好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我們有責任把中國優秀的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借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伴隨著文字的產生而產生,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不斷發展到了今天,它不但沒有走向消亡,反而在歷史的舞臺上更加炫彩奪目。書法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有兩個方面的用途,一方面是實用,另一方面是藝術。目前來說,藝術的成分比較多一些,書法是用來抒情寫意的,跟中國畫在藝術上的性質是一樣的。對于書法的傳承這一方面來說,我還是比較認同老先生們那一套,書法就是用來寫寫字的,主要是抒發自己的情感,悲也好,喜也好,隨性而已,又不歷史上就會有千古名作《蘭亭序》、《祭侄文稿》了。書法如果一味地去追技法,會容易走向死胡同,如果一味地追求藝術,會把自己搞瘋。我認為書法的繼承,還是需要以文化來作為支撐的。我們縱觀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書家名作,他們哪一個不是文學家,詩人,而書法只是他們的業余愛好,或者說是茶余飯后的消遣。歐陽中石先生提倡的“文以載道”,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吧。
書法也屬于文藝作品的一種,既然屬于文藝作品的范疇,當然我們也要創作出符合這個時代的作品,就像石濤所說的“筆墨當隨時代”。書法作為文化的載體,也要符合這個時代的精神,我們除了書寫古代的詩詞歌賦之外,也可以書寫一些時代性比較強的書法作品。值得稱道的是當下一些很明智的家長,都為自己的孩子報了書法班,讓小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中國的書法,我覺得這對于孩子來說確實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對于書法專業的我們來說,感覺到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我覺得到這是一種責任,我們會把書法好好的傳承下去,讓中國文化的火種薪火相傳。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我覺得也許這就是對文藝最好的詮釋了吧。先秦的時候有百家爭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文藝巔峰,現在的新時代,是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硝煙的時代,各種文化互相交匯融合,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所以說,現在的文藝工作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做好文藝工作并不斷發展創新是時下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提到創新這個問題,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話是這樣說,可是如何去做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創新并不是說摒棄傳統,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我們推陳出新,創作出一些符合時代的文藝作品。就以書法為例來說吧,我們來談一下當下的書法創作如何繼承與創新呢。書法是中國的傳統藝術,被視為最能代表中國的藝術形式之一。熊秉明先生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的書法,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關于書法的繼承與創新,歷朝歷代的書家都有過深入的思考,正是因為這些書家的不斷創新努力,中國書法才走出了這幾千的輝煌。如果稍微懂一點書法的人都會知道這樣一句話,也許這句話說得可能有些絕對,但也并不是毫無依據的。這句話是這樣說得:“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晉代人的書法講求韻味格調的高低,唐朝人的書法追求法度的嚴謹,宋代人的書法追求個人的意趣,元明的書法又追求書法的姿態美。這句話是用簡單的一個字,概括了一個時代的書法,這樣說未免有點片面,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征,那么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也許短時間內,我們無法找出答案,那先讓我們試著談一下書法怎樣來繼承與創新吧。
書法如何繼承和發展?許多人都在思考和嘗試中。 對數千年已成巔峰狀態的書法藝術,有人拿起傳統工具另辟蹊徑;有人在古人碑帖中模仿一生。縱觀整個書法史,字型變革和發展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開始,秦篆書、漢隸書、晉唐草書、真書、行書;這些字體面貌各異,各體字形涇渭分明;旗幟鮮明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而唐朝之后直至今天,在字體的變革上基本停滯不前。后人在唐朝及之前創下的字體中,精力放在了追李斯追鐘繇、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等書寫的技法上,沉浸在所謂的晉韻、唐法、宋意中。談到變,也只是在技法上加于嘗試,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革新。宋朝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元朝的趙孟頫、王蒙等;明朝的解晉、祝允明、文徽明、董其昌、張瑞圖、王鐸等,清代的石濤、王澍、金農、鄭燮等,都是名家,其各人的書法門道仍框定在前人字體的形勢中。毫無疑問,在書寫演繹的造詣上他們個個都是絕代高手。
書法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歷史性的話題,也是一個時代性的話題。書法在文藝傳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來說一下,文藝來源于人民,也即來源于生活,很多時候,有人會問什么是生活,其實我們活著就是生活,社會是由每一個社會成員所組成的,每一個社會成員組成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人活著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或愉悅,或痛苦,或心情舒暢,或悲痛欲絕……天下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哪一個不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狀態,生活感受,生活經歷。張旭始見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蔡邕偶創“飛白書”乃是見工匠刷墻所悟。生活本來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生活就是藝術。所以我們前面講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民來說的,文藝說到底最后還是屬于生活,是屬于人民大眾的,真正的藝術應當是雅俗共賞的,真正的文藝也應該是喜聞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