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雋惠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趣,在辭海中有以下幾種解釋,其一為旨趣、意旨。其來源于《列子·湯問》“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其二為興:“恒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其三為趣味、韻味,源于《晉書·王獻之傳》中“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其四為志趣,源于嵇康《贈秀才入軍五首》中“仰慕同趣,其馨若蘭。[1-4]而在美學范疇中,多為取其趣味之意。從古至今所謂“趣”不單只是一個修辭范疇更是中國古典哲學觀中的一個重要審美范疇,“趣味性”在美學中有著相當獨特的位置并隨著歷史的演變從生活逐漸滲透到藝術的各個領域,它既是人們從事藝術活動的重要準則和審美標準,同時也是人們進行相關藝術活動時的重要追求。
由于中國古代傳統美學對“趣”的劃分深入細致且具有多樣性,所以這也就注定了“趣”這一審美范疇是層次多樣、內涵豐富的。那么接下來我們將系統的對“趣”這一審美范疇的內涵進行系統的剖析從而更好的厘清,究竟“趣”為何物?
1.以自然為趣
以自然為趣其實質就是指以未經雕琢、加工的自然產物為美的一種純天然“審美觀”,在這一審美觀的指導下人們追求的是原生態、不矯揉造作的的美,這種審美情趣自古以來就備受推崇,透過這一審美要求也正好折射出人們對于自然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和對于自然氛圍的極高向往。
2.以人倫為趣
以人倫為趣指的是人類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獨特趣味,它是蘊含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它平凡卻不簡單是所有趣味中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一種,它的存在從側面反映了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以情理為趣
“情”指的是人類所特有的動人的情感,而“理”則是道理、啟示,情與理二者既是相互對立又是相互貫通的,自古以來“情”與“理”二者皆是藝術作品所蘊藏的精髓所在,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是表現而理則是深層次內涵,都能使人因為同理心從而產生認同感,無論是情或理都是人們所追求“趣味”所在。
4.以奇巧為趣
“奇”是超凡脫俗不拘一格,“巧”則是新穎別致心思巧妙,二者都具有不同于常規的“新奇感”,這也正好大眾追求新鮮感的“獵奇”心態所契合,奇巧通常以其“出人意表”為引子觸發大眾的探究欲望從而營造出“引人入勝”的獨特趣味性。
綜上所述, 趣” 的多種表現形態, 體現了人們在對待人生時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在前面我們已經討論了趣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概念時其中的深意,但是隨著時代推移這一美學概念究竟是否還能符合時代潮流繼續作為指標性原則指導我們的設計實踐呢?下面我們就以當代景觀設計為例進行簡單的分析。
3.1 遵自然之趣,因地制宜
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及所謂自然之趣其實質就是一種追求自然美的審美態度,而這種審美態度,在中國古典園林里就一直有所體現,無論是造景還是布置都一直都追求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氣韻和景致。沿襲至今這種對于自然的追求在現代景觀中的體現則更為強烈就如同俞孔堅就曾在自己的《反規劃途徑》一書中曾提出“既然人為制造的為什么要像天生自然的呢?他提倡作為現代景觀設計師所追求的絕不應是‘宛自天開’而是應當追求真正的純粹自然與景觀的和諧統一。”并且,根據這一論點,他也反復的強調在景觀設計中需要遵循“自然之趣1”因地制宜,最小的對現有自然環境進行干預改造,盡可能的保持原貌,以生態環境為設計先導,追求真正意義上的自然之美。
3.2 共享人倫之趣,人景互動
“人倫之趣”一直以來都強調人類生活之趣,其核心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人們的興趣點所在并在設計或者藝術作品中進行強調和放大,而這點則也正是我們在現代的景觀設計中所孜孜不倦追求著的一種境界。那究竟怎樣能在景觀設計中將這種“人倫之趣”進行體現呢?業界人士則認為,加強景觀與人的互動性,在景觀設計中適當的開放可參與性空間,讓人可以融入到景觀之中,加強體驗性的樂趣,從而達到所追求的“平凡生活之趣”。就如荷蘭的某社區公園,在進行景觀設計時,特意加設了一條水車小徑,水車小徑是一條極淺的水道,在小徑的兩側擺設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簡易水車,游人可以親自動手體驗如何用水車取水然后對植物進行澆灌。這一可參與性的設施吸引了大量的人駐足于此,趣意盎然,一片生機勃勃之象,正是“人倫之趣”在現代景觀中最好的詮釋。
3.3 景現其外,情理寓于其中
“情理之趣”,在當代景觀設計中,與其說是一種審美指導不如說是一種設計要求。這里我們所說的景觀之中的情與理更多的是一種對設計內涵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設計的功能性要求日益提高,由形式美至上逐步發展到現在所推崇的形式追隨功能,功能與形式并重,所以在現代景觀設計案例中優秀的景觀設計必須具有一定內涵具有“情理”之趣。其最為著名的就是成都活水公園設計。活水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綜合性環境教育公園,而該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在公園的設計中引入了教育的理念,通過厭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等水凈化系統的可視化向人們演示了水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生命過程,使得此公園既是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又是環保教育的場所,將景觀變為教育理念表達的載體,讓大眾在娛樂的過程中同時接受環保教育。
3.4 追求奇趣,勇于創新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更好的進行景觀設計,除了保證形式美觀內涵深刻之外,更應考慮對建設手法進行創新,追求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景觀“奇趣”。俞孔堅在沈陽大學里所設計的稻田景觀就恰是對“奇趣”的絕佳體現,這一設計在沈陽大學校園內用稻田代替了常規的景觀植被種植,以近乎于“無設計”的手法將水稻種植于垂直相接的方形空間里,讀書、休憩空間被置于其中形成獨特的圍合空間,形成感知生命、感知生存的獨特空間感受,同時因為水稻生長和季節交替形成了動態的景觀交替,這一設計突破了人們常規認知其大膽創新的精神精神正是當代景觀設計所需要的。
綜上所訴,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時代在變化,“趣”這一美學概念也不在不斷的變更,但是人們對于“趣”的追求卻從來未曾改變過。而“趣”這一自古以來就有的審美范疇也隨著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的光輝,成為我們當代景觀設計的有益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