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微(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0)
“生成”,作為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生”即“生本”,“成”即“生成”。“生成”在《辭海》中的解釋是“自然形成”,它是一個與“預設”、“既定“相對的概念,但它們并不是完全相反的關系。[2]關于“生成”,在學習活動中專指學習者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策略形成新的認知的過程。
“生成性資源”的內涵極其豐富,從宏觀的角度,“生成性資源”等同于“生成性課程資源”,有學者將其界定為:“在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中,能夠促使教學順利或更好地進行,所產生的各種因素。”從微觀的角度,把“生成性資源”界定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圍繞多元目標,在開展合作、對話、探究的課堂教學中,即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3]筆者結合自身實踐認為,“生成性資源”是指師生在課堂對話、互動、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超出預設范圍的素材。
20 世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們的教育理論中,都有滲透著一些生成性教學思想,如杜威、斯騰豪斯、蘇霍姆林斯基、葉瀾等。1916年,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組或改造”等理論,這些可以看出杜威十分強調過程,尊重和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思維。隨著“現代哲學的生成性思維”、“生命說”、“生成性學習理論”不斷發展,“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盛行起來。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多爾曾明確表示,后現代課程是生成的,而非預先界定的。它并不意味著某種絕對真理,相反卻賦予了每個人探究與理解的權利。[4]這些教學思想為生成性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我國 20 世紀上半葉,受杜威等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以陶行知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中,反映出了生成性教學思想。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它所期望的實踐效應就是: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5]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可以把生成性資源理解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共同思考與共同發展中產生的超出教師教案設計的新問題、新情況。它具有動態性,是稍縱即逝的。準確、及時地捕捉到這些生成性資源并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將使課堂不斷涌現精彩、鮮活的畫卷。
近年來,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許多學者關注到了生成性資源。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和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關注課堂開展中產生的生成性資源,并對其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利用,使其能夠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教師必須樹立良好的生成性資源開發利用意識,在課堂上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充分挖掘更多的生成性資源,促進師生共同發展。[6]因此,許多學者關注到了小學語文的生成性資源。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至為關鍵的作用,很少有人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生成性資源研究,更不用提及其開發與利用了。
筆者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小學語文生成性資源存在著一些問題。
當前有不少小學語文教師還不了解生成性資源是什么,即使知道也僅僅是聽說而已,并不了解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深層內涵。對課堂生成性資源在促進語文課堂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對課堂的把握還一味地依賴于課前的預設,以為如此就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往往對課堂中呈現出的生成性資源置之不顧。
受教師課堂生成性資源意識淡薄的影響,很多在教學課堂上呈現出的生成性資源都被白白地浪費了。許多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選擇局限于教材和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也僅僅是按照課前預設的教案進行,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課堂上一旦提出了與預設不相符的見解,一些教師則會采取引導的方式將學生的思考帶入預設的“正軌”,致使來源于學生身上的生成性資源白白流失。我們并不全然否認教學設計的存在,但在一個個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那些瑣碎的,“鏈條式”的教學設計顯得格外蒼白無力。因此,教學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它不是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場所,而是教師實踐智慧的體現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的更新,也開始注重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此行為是迫于新課程改革的壓力而進行的一種形式,并沒有形成教師的一種教學素質。很多教師是為了開發而開發,為了利用而利用,這一點在很多公開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正如葉瀾教授所說:“一堂好課的標準之一是有生成的課,即豐實的課,這樣的課不會完全是預設的課,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尤其是思維相當活躍的,在整個過程,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7]
針對以上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成性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我將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切入口,以金華地區小學為例,探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開發與利用的生成性資源,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不斷提高。[8]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通過對文獻的分析,整理和借鑒,發現在新課改之后的幾年里與近幾年,有許多學者研究生成性資源,研究其開發與利用方式。同時有許多學者把關注點放在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成性資源中。然而,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生成性資源并不是很多,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生成性資源開發與利用更少,于是以此為選題,來進行探究,以期實現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對話。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時間精力等缺失,研究還不夠完整全面。同時對于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后續的研究中還需進一步廓清概念,理清結構,深入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