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是在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兩種相對立的教育理論。概括說來,前者認為教育旨在使學生的天賦官能或能力得到發展;后者則認為教育在于使學生獲得知識。前者是所謂“形式目的”的;后者是所謂“實質目的的”的。
形式教育,也稱形式訓練、形式陶冶、心智訓練、心智陶冶。該理論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使學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發展。它是資產階級關于普通教育學校設置課程和選擇教材的一種教育理論。
形式教育論又稱形式訓練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臘和羅馬。英國教育家J.洛克往往被認為是形式訓練論的倡導者。他說:“要使所有的人都成為深奧的數學家并無必要,我只認為研究數學一定會使人心獲得推理的方法,當他們有機會時,就會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識的其他部分去。”這一論點被奉為形式教育的圭臬。在近代,形式教育論以官能心理學為理論依據,而官能心理學來源于心靈實體說,簡稱心體說。以官能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形式教育論,在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初,對歐、美中小學的教育實踐曾有很大的影響。
教育的任務在于訓練心靈的官能。身體上的各種器官,只有用操練使它們發展起來;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練習使它們發展起來。除了練習或訓練以外,沒有別的方法能發展官能。人們的一切能力,都是從練習而來的,記憶力因記憶而增強,想象力由想象而長進,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練習,就會減退、變弱。因此,主要的任務就是發現那些能夠最有效地訓練學生各種官能的心智練習。
教育應該以形式為目的。在教育中灌輸知識遠不如訓練官能來得重要。學生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灌輸給他們。如果他們的官能由于訓練而發展了,任何知識隨時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識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發展。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訓練的材料,就是學習的東西被遺忘了,卻仍留下了一種永久的、更有價值的效果。
學習的遷移是心靈官能得到訓練而自動產生的結果。形式教育論是一種早期的學習遷移理論。認為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心靈的官能或某種官能得到發展,就能轉移到其他學習上去。學生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會對學習其他的課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處。這是由于從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的學習中,提高了的比較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夠有效地適應別的情境,能夠轉移到其他課程和教材的學習上去。因此,官能訓練及其遷移的作用和價值,就成為設置課程和選擇教材的一個重要依據。
實質教育又稱“實質訓練”,是對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學說它認為普通教育應以獲得有價值的知識為主要任務,而學習知識本身就包含著能力的培養,能力無須加以特別訓練。它是資產階級關于普通教育設置學校課程和選擇教材的一種教育理論。
在西方,近代的實質教育論以聯想主義心理學為理論依據,而聯想主義心理學來源于心理狀態說。觀念聯合論或心理原子論是把心靈看做心理狀態的最有影響的理論。英國教育家J.洛克和哲學家D.休謨是近代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吸取英國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思想,為心靈的本質是不可知的,人們只知道心靈的現象,那就是觀念。赫爾巴特把在教育中提供給學生的一切知識,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知識,都稱為觀念。他說:知識是在觀念中摹寫在它面前的東西。各種教材包含許許多多的觀念,它們首先作為學生認識的對象,而后成為他們意識中的觀念。新觀念被已經存在于意識中的舊觀念所同化或吸收,赫爾巴特稱為“統覺”。教育就在于觀念的獲得,促進統覺的過程。他重視課程和教材,反映了實質教育的立場。
教育在于提示適當的觀念來建設心靈。心靈在初生時一無所有。心靈的官能不是現成存在的;心靈有賴于觀念的聯合,它是經驗的產物。因此,主要的任務就是以觀念充實心靈的內容。
教育應該以實質為目的。建設心靈的原料是各種觀念。提示外界事物,產生觀念的課程和教材,就具有首要的地位。因此,教育不在于重視課程和教材的訓練作用,或知識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作用,而是重視課程、教材的具體內容本身及其實用價值,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
必須重視課程和教材的組織。心靈要靠觀念的聯合以組成概念和范疇。課程和教材的組織和程序,直接影響心靈的組織和程序。
1、形式教育論利弊分析 形式教育強調發展學生的各種官能,以形式為教育的目的,有力發展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生活和勞動技能,從這一方面來說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持續發展,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但形式教育忽視基礎知識的教授,不利于發展基礎學力,不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
2、實質教育論利弊分析 實質教育論強調在基礎教育過程中應重視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有利于發展基礎學力,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這是實質教育有利的一面。但是實質教育由于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思想道德素養和體育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實質教育強調知識本位,容易走進應試教育的誤區。由于考試是現代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在實質教育知識本位論下,考試只以知識為依據,因此學校容易重視智育的發展而忽視德育和體育。忽視生活和勞動能力的培養。其次智育也容易只重視知識的記憶與背誦,死記硬背,缺乏個性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分析能力的鍛煉。
有的學校和教師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嚴重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手段,知識為考試的主要依據,容易導致在追求升學率的過程中,學校很有可能只重視少數有可能升學的學生而置廣大學生于不顧,致使廣大學生失去學習信心,不僅學習沒有長進,而且心里受到極大的傷害。這樣就走進了精英主義教育的誤區。因此實質教育雖然提倡知識本位,有一定的正確性,但注重知識而忽視能力,授之以魚而不授之以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