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鑫(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央視繼《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多檔引發熱潮的文化綜藝類節目之后,又推出一重磅節目—《國家寶藏》,一經播出,就如其他文化清流節目一樣,成為了互聯網上的爆款,豆瓣網友也給出了高達9分的高分。這檔節目的總導演、總制片人于蕾給《國家寶藏》下的定義是“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以歷史文化為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其實與其類似的文物鑒寶、尋寶類的節目并不罕見,如《華豫之門》,《天下收藏》,《收藏馬未都》,《鑒寶》,也深受廣大觀眾朋友們的喜愛,盡管這些節目也取得過不俗的收視成績,但像《國家寶藏》這樣,讓國寶活起來,并透過熒屏直抵人心,實屬罕見。那么這樣一檔文博類綜藝節目火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央視綜藝又為何屢創文化清流節目呢?對于我們原創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又有哪些啟示呢?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民族瑰寶、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同樣這些也是我們廣播電視節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特別是在當下,這個綜藝節目同質化,泛娛樂化問題日益突出的時代,照搬國外模式,也出現了種種的水土不服,因此,一系列的文化綜藝節目就應運而生了。
在這一發展大趨勢之下,文物珍寶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這些文物原本深埋,我們腳下冰冷卻不自知,考古挖掘之后也往往是訴諸高閣,隔著一層永遠難以觸摸的玻璃,仿佛永遠那么冰冷,仿佛永遠離我們生活那么遙遠?!秶覍毑亍罚褪沟眠@些文物瑰寶又活了過來,他們不再冰冷,他們背后有鮮活的歷史和生動的人物故事,甚至與我們當下很多很多生命體的發生關聯。
《國家寶藏》這檔節目形式,邀請了雷佳音,王凱,劉濤等27位當紅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以“小劇場”的方式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整合全國頂級文博資源,再加上故宮博物院在內的全國九家頂級博物館館長坐鎮,對文物進行講解點評,豐富我們的眼界。以演播室綜藝、紀錄片、戲劇表演等多種藝術形態,將國寶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人文精神與大國氣象生動結構,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換,從而使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了解國寶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涵,真正讓國寶活起來。這樣的一種形式,遠比書本有意思,也比親臨博物館得到的知識更加的全面豐富,專業化,這些都無不時刻彰顯其節目背后的立根之本,歷史人文的內涵與傳遞。
國家寶藏這檔節目形式及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曲,真人秀表演,虛擬現實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當然這里的戲劇性不僅僅指的是戲劇,舞臺劇等一種表現形式,更多的指涉的是一種“戲劇性”,它主要是指通過畫面和語言,等視聽語言,并結合電視傳播聲光電等特性來傳遞一個故事,表達一定的寓意和哲思。
如在節目的第一期就分別以李晨、王凱和梁家輝擔任國寶守護人,分別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三件寶物,千里江山圖,清代釉彩大瓶以及石鼓,通過“小劇場”的形式來追溯關于這件文物的相關軼事趣聞,此乃國寶文物的“前世”,再往前會請到跟國寶文物相關的今世人物,一般是技藝的傳承人和接班人,在演播室中講述故事關聯性,與當下人們血脈相連的情感故事,讓觀眾感同身受,從而打動觀眾,此乃“今生”。這樣的一種貫穿模式,通過電視節目的視聽語言的直觀性就很清楚直白地讓觀眾看到了國寶文物的前世今生的種種,也讓國寶文物里貫穿古今的價值重新激活,煥出生命力,讓國寶文物活了起來。
在當下,娛樂節目,綜藝節目和真人秀節目霸占熒屏的時刻,大都呈現出來,娛樂有余而文化不足。在此之前,其實電視熒屏不乏鑒寶文物類節目,如《國寶檔案》,《收藏天下》,《收藏馬未都》……這樣的一些節目,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采用紀錄片的形式,一味的添加旁白解說詞來堆切內容,這樣的一種形式,容易讓觀眾失去興趣點,而且說教意味太過濃厚,而另一類鑒寶類的節目,非常典型的一個代表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王剛到哪兒都拿著一個護寶錘見假貨就砸,這一類節目人們太過于在乎寶物自身的真假,以及它昂貴的價格,表現出一種博彩性,觀眾也往往為此感到著迷,對于這種博彩性質的游戲,結果關注的太多,反而是忽略寶物自身的一種文化價值,那何談文化內涵的輸出呢?《國家寶藏》將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節目形式統一,采用戲劇性的一種方式,巧妙的解決了純文化類節目,缺乏大眾傳播性和鑒寶類節目,一味的強調寶物本身的價值價格,而忽略甚至缺乏文化底蘊的問題。
傳統文化,包括深埋地下的國家文物,毫無疑問,他們都憑借巧奪天工的技藝,或璀璨奪目的歷史積淀,都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歷史,但過去的方式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詩詞詩歌這些或許還可以走入中小學生的課本,讓我們后輩誦讀,憑借它高度的國民普及性甚至是可以用背誦形式直接登上電視熒屏,而像國家寶藏等這樣的傳統文化的代表,想要上想要立足大眾,傳播過程中唯有創新一途可取,《國家寶藏》節目,也是用了全新的方式來講述那些歷久彌新的老故事。
1.播出時機
一方面《國家寶藏》的節目口號“讓文物活起來”出自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談文物保護工作的三句箴言“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國家的倡導之下,央視為代表的電視媒體紛紛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等一系列高口碑高收視的文化清流節目,中國電視的當下可謂是文化類節目的春天。而另一方面,一股博物館文化的清風,也在中國當下開始變得流行起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旗艦店,被廣大網友親切的稱呼為故宮淘寶,它推出的一系列周邊手辦文創用品,由于其美觀性,實用性,并結合傳統文化元素,一經推出就成為網絡爆款,供不應求,網絡上甚至開創了各種創新的玩法,達到病毒式傳播效果,妥妥的是網紅文創。在影視行業中,《國家寶藏》是繼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之后的又一與文物有關的現象級電視產品?!段以诠蕦m修文物》,一經推出就由于內容的吸引力受到網絡上廣大網友的追捧,并在2017年登上了大銀幕,風靡一時,國家寶藏在這樣的契機之下播出,加上本身制作精良,思想先進,受到關注就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同時《國家寶藏》也為博物館文化發展改編創新能力上的不足的現狀開了個好頭。在以往只有小部分人旅游才會把當地博物院作為必去景點,該節目的成功既實現了一種高效的歷史文化科普,也為發展博物館經濟乃至整個文博、文旅產業提供了一定的推動,統計顯示,該節目開播后,通過“博物館”一詞搜索旅游產品的數據驟然上升了50%,文化反促經濟。
2.大眾化傳播
在以往,由于類型化節目的發展,我們廣播電視節目往往追求一種“窄播化”的趨勢,大眾口味不易調和,一味的迎合小部分人的口味。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媒體的環境之下,媒體早就有傳者為中心到以受者為中心轉移,詹姆斯·w·凱瑞曾將傳播分為兩類,傳播的儀式觀和傳播的傳遞觀,它以儀式來隱喻傳播,強調參與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國家寶藏》就是改變以往文物類節目一味的記錄、講述,觀眾無法參與到傳播過程當中,而強調全民性的一種參與,并請來相關的關聯人,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使得國家文物更加的鮮明,似乎離我們也不那么遙遠,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不少網友還用戲虐的方式,在網上紛紛曬出自己的家傳至寶。
《國家寶藏》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也影響著全民的參與—“國寶守護人”,他們是由27位中國當下當紅的明星來擔任的,如雷佳音、王凱、易烊千璽、劉濤等,他們當中有不乏有不少經驗豐富實力派的老戲骨,也不乏一些時下當紅的炸子雞,覆蓋了各個的年齡的層次,由于明星效應,帶來巨大的粉絲量,他們的到來給這檔節目帶來了巨大的無形流量。同時,他們在節目當中的表演呈現也是可圈可點的,他們在節目當中的表演模式和語言表達也追求一種口語化、接地氣的一種呈現。如在第一期節目清代釉彩大瓶中,王凱作為“國寶守護人”,他飾演乾隆,被人質疑有一種農家樂俗氣的審美,王凱則回應到“鼎盛王朝就應海納百川”。這樣的一種呈現方式,拉近了文物和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也跟我們當下的時代更為貼近。這些都使得這檔節目,《國家寶藏》當中的文化傳播更加大眾化,人們也更加愿意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國家寶藏》這檔節目憑借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戲劇性的呈現,將傳統文化和綜藝節目形式結合,立足于當下,以其廣泛的大眾性傳播特點,規避掉傳統文化類節目一味注重說理性,綜藝節目一味強調娛樂性,將深埋地下的國家寶藏及其他們背后的與人血脈相連的故事傳達給受眾。采用一種戲劇性的表現,邀請27位當紅明星采用“小劇場”的形式寓教于樂表達,趣味性與文化性并存,讓觀眾不僅親眼見到寶貴的文物還用生動的方式了解到與之有關的故事,讓國寶不在冰冷,真正讓國寶活起來,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