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琨 (珠海市文化館,廣東 珠海 519000)
文化館是由各級政府所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其主要目標在于促進群眾文化及社會公共文化繁榮發展,讓群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文化館通過對群眾進行公益藝術培訓,不僅能夠提升群眾文化素養,還能夠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于提升群眾思想覺悟水平,這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同時,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的工作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構建及公民思想品德引導的重要任務。
從實際情況來看,文化館所開展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工作為國家相關部門下達的一項須按時按量完成的任務,而大多數的培訓工作都形式大過實質,大部分參加培訓的人員只記得高調的開班與結班典禮儀式,對其培訓內容并沒有進行深入的學習。由此可見,這種流于形式、實質內容匱乏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與群眾的實際需求并不相符。
當前許多基層文化館在公益文化藝術培訓方面的能力偏低,比如在實際的培訓輔導過程中不能科學合理的進行課程編排,部分培訓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升,這些都制約了文化館公益文化藝術培訓質量的提升。此外,文化館對于自身文化藝術培訓平臺與地位認識不全面,使其在群眾文化建設事業中沒能發揮引導的積極作用。
文化藝術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扎根民間的優秀文化藝術才能夠被民眾接受。由此可見,文化館所開展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要想取得大眾的支持與熱愛,則一定要與群眾生活相聯系。然而從目前我國開展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實際情況來看,總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所設定的培訓項目與民眾生活脫節,人民群眾難以從公益文化藝術培訓中找到共鳴,并沒有做到“源于生活”的要求,也使得文化館所開展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變成了無本之源。
從我國文化事業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文化館是執行并實施文化任務的主導機構,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文化藝術信息資源,這些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在引導群眾文化行為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館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時,如何能有效的將這些文化藝術信息資源融入其中,將之與群眾文化融合起來、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整體水平,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建立良好的服務理念,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只有文化工作者具備了服務意識,將公益藝術培訓視為服務工作,才能為基層群眾提供可靠、優質的文藝技能服務。只有建立這種服務意識,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投入到培訓工作當中,從而提升培訓工作效能,獲得更好的培訓效果。只有努力、持續提升自身文化藝術修養,使業務技能保持較高水平,才能有效地引導基層群眾投入到培訓活動中,使其獲得良好的培訓體驗,滿足其精神需求。
要加強培訓工作質量,必然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文化館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僅依靠文化館來實施公益藝術培訓顯然不夠。文化館應該利用自身資源整合優勢,吸引社會文化藝術人才積極投入到公益藝術培訓當中來,以此補充師資力量,構建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為培訓工作的開展奠定人才基礎。同時,積極爭取政府對文化館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創造一個良好的公益藝術培訓環境。此外,在具體培訓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做好前期調研工作,廣泛結合群眾的實際需求,給予針對性的培訓內容。時機成熟時,創造條件組織相關文藝活動,為群眾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技藝的舞臺,提高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珠海市文化館每年開展春、秋兩期公益藝術培訓班,包括美術、書法、攝影、聲樂、器樂、舞蹈等課程,均聘請在其領域教學多年的優秀教師,同時,在每學期末都會舉辦公益培訓班學員匯報演出、美術攝影展覽等系列活動,展示學員在珠海市文化館公益藝術培訓班的學習成果。自2014年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以來,珠海市文化館藝術培訓的規模已經不容小覷,將珠海市的公益藝術培訓推向了良性軌道。
文化館公益藝術培訓只有積極創新,才能取得突破。筆者認為,在培訓工作實施過程中,要結合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動態等對培訓內容進行不斷調整,并充分利用現代化工具如多媒體、大數據、網絡平臺等進行服務宣傳,進一步擴大文化館的影響力及藝術培訓涉及的范圍,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同時,還可以實施線上教學模式,以網絡平臺錄制或直播的方式開展培訓教學,以此來突破傳統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群眾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節學習時間,讓培訓工作變得更為靈活。
以珠海市文化館公益培訓為例:將公益培訓分為靜態類藝術培訓(美術、書法、攝影等)及動態類藝術培訓(舞蹈、器樂、戲劇、聲樂等),根據不同培訓內容的需求,開設了器樂教室、合唱教室、戲劇排練室、舞蹈排練廳、書法教室、美術教室等,不僅滿足了聲音環境、場地大小等的課程需求,同時在各個教室內放置了與該課程相關的教具器材,有效保證了公益藝術培訓的開展。
為確保文化館的職責落實到位,首先要加強文化館職責意識,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要時刻牢記自身的責任,不斷加強個人使命感,不但要對自身工作加強責任心,端正工作態度,還應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工作與文化館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有著密切的聯系。其次,要對文化館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工作的目標有一個明晰的認識,并且將建設現代文化、為人民文化事業服務的終極目標細分為可一步步完成的分項目標,在實際的文化館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工作中逐步完成并落實。最后,要深入了解所服務的群眾心中所想以及切身需求,以此作為文化館開展公益文化藝術培訓的工作依據。
公益文化藝術培訓目標要十分明確,并且要確保結合目標所制定的培訓措施切實可行。根據設定好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工作目標確定具體的實施步驟,同時確定實施的具體部門,將實施步驟進行分步分解,并且形成“文化館館長--主要部門負責人--分部門負責人--部門員工”的分級責任機制,將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明確到位,將具體任務指派給個人,在完成分步目標的同時,還應對實現整體目標的效果進行評估,為實現長遠目標打好堅實的基礎。
文化藝術一旦脫離大眾生活實際,則是毫無根基的高樓大廈,由此可見文化藝術要扎根于生活,所以在文化館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工作中要保證其與大眾生活實際相結合。在進行公益文化藝術培訓時,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要采取差異性的培訓策略,針對文化水平較高的受眾,在培訓工作可采用較為專業的文化術語;針對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受眾,則可結合生活中的生動案例,采用深入淺出、言傳身教的講解手段,讓各個層次的受眾都能夠將公益文化藝術與生活實際有效的結合在一起。
文化藝術培訓更要懂得如何服務。為進一步加強文化藝術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不能夠一味重復同樣內容的培訓,過多的重復培訓內容會降低群眾的培訓積極性。因此,在文化館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工作中要創新手段和內容,不斷推出新的文化藝術作品,并且與群眾的需求相符,進而通過口口相傳,吸引更多群眾走進文化館,走進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從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向前發展。同時,文化館還可根據接受培訓對象或團體的文藝特長,將他們恰當地安排到給老年人、農民工、貧困家庭等弱勢群體的“獻關懷”、“送愛心”等文化藝術活動當中,進而引導基層文藝愛好者在接受培訓之后去幫助他人,獲得心靈的滿足感。只有將文化藝術與生活相結合,才能體現出公益文化藝術培訓的社會作用與社會意義。
實現文化館公益藝術培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文化館工作者不斷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培訓形式,為群眾提供可靠、新穎的培訓服務,為社會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