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麗艷(廣東嶺南現代高級技工學校,廣東 廣州 510000)
國家對于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與日劇增,這就要求辦學機構能夠為社會輸送素質過硬、能力夠強的技術人才。校企合作作為隨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合作模式,不僅僅可以使得學生增加更多的實踐經驗,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掌握實踐能力,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容易上手,同時也為企業輸送了新鮮活力,提供了具有理論與實踐相備的人才。
當前,我國校企合作有多種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短期培訓:學校在校對學生進行理論培養之后,將學生送到工廠進行參觀、學習,進行短期的實踐培訓;或者是工廠、生產單位將工人送到學校進行短期學習,增強理論知識。(2)“2+1”模式:指的是學生先在學校進行兩年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習學習,然后在第三年的時候進行上崗實習,參與實踐生產,并完成畢業論文。(3)“訂單”模式:主要是指學校和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共同培養人才,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到用人單位進行工作。(4)“交叉”模式:主要是指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共同培養人才,輪流進行實踐與理論的學習,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更好的理解理論,同時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用實踐檢驗真理,學與用真正融為一體。(5)“五位一體”:這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即把“基地、招生、教學、科研、就業”緊密結合,系統化運行的合作模式。其中把“基地”作為校企共同發展的基礎;把“招生”環節作為校企互動的起點;把“教學”環節作為校企合作的核心;把“科研”環節作為校企融合的提升;而校企雙贏的碩果則體現在“就業”環節。
通過我國目前的幾種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實踐中可以看出,許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一步的合作,導致合作效果不理想,學生對于實踐所應該掌握的技能沒有掌握,企業在提供實踐過程中所耗費的大量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回收,雙方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企業具有追求利益的特性,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許多企業對于校企合作并不積極,甚至有應付的嫌疑。許多企業認為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應該負責大部分教學,企業只負責提供生產場地。殊不知,真正掌握技能的關鍵就是在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只有讓學生上手去做,真正通過實踐掌握技能,才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所在。
國家對于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太,對于財政撥款不足也是導致校企合作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企業的趨利性使得許多企業不能夠與學校合作,認為與校企合作對自己沒什么利益。只有國家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給合作的企業以優惠,才會更加促進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模式都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就導致大家有一種習慣性的認知,只有在課堂上才是學習,而在企業中的學習可以隨便應付。這也才會出現許多畢業生在理論上頭頭是道,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卻什么也不會的情況。對于在切實掌握生產技能的企業生產不能有正確的認識,這也是校企合作不能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
由于企業追求利益的特性,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要讓學校單贏變為多贏。學校和企業必須都付出努力,而不是僅僅依靠一方,達到期望的效果。從學校角度,要考慮學生學習技能的情況,從企業角度,要考慮企業盈利的情況。只有雙方的需求都能夠滿足,才能夠調動雙方的積極性,進一步深化擴大合作。
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企業不能僅僅以完成就業為最終目的,而是要盡可能的培養出高素質、高本領的技術人員。要根據校企雙方的要求,加強合作,拓寬領域。培訓的對象不僅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職工。教師可到企業為職工講課,提高企業職工的理論水平,工程技術人員也可兼職到學校為學生上課,拓寬學生對企業的了解和認識。學校實習工廠可與企業加強合作,承攬企業外協加工,變學校消耗型實習為生產型實習。
在校企合作中不僅要加強促進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也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不能空有理論。技工學校的教師應定期走出校門、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產品類型和技術現狀,時刻掌握行業發展動態,熟練掌握一種專業操作技能,成長為“雙師型”教師,推行理論實習一體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技工學校理論實習教學“兩張皮”的現狀。
根據不同的需求,企業與學校可以公共制定培養計劃,共同進行培養,通過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不僅能夠滿足學校的要求,同時也要培養出能最大限度為企業創造效益的員工。
政府和行業應為校企合作創造條件,大力支持校企聯合,在全社會營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圍,建立由政府牽頭的校企合作指導機構,發揮政府和行業的指導作用,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創造平臺,讓學校與企業有更多相互了解的機會。
企業的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大量的人才。采取訂單培養方式的校企合作,能解決企業人員的急缺,但技工校畢業生素質尚達不到企業要求。如何才能快速地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呢?只有把企業文化和現代化企業員工的素質培養提前進入校園,使學生提前接觸企業文化,知曉未來職場的要求,從心態、習慣以及技能訓練上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在學校就順利地完成從學生到職場的過渡。因此,校企深度合作必須以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為核心。
校企合作不僅僅是時代要求所創造出的產物,同時也是學校、企業為了自身不斷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提升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實力,為企業輸送優質員工,實現多贏,才能夠使各方更好的發展。針對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各個問題,必須有針對性的,切實解決,才能實現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