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斌(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功能不僅僅是培養具備豐富理論知識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實踐能力,增強其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尤其是在汽車制造專業,只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只有不斷將知識技能應用于社會生產,才能夠保障汽車制造業的繁榮,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協同育人是通過結合學校和企業等多方的力量進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教育方法,在汽車制造專業,需要將不同學科進行整合形成課程群,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有助于其在實踐中掌握更加豐富的汽車制造技巧。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的建設,將會促進教育模式不斷創新,是在協同育人理念下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加全能的專業人才。
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只學校能夠發揮作用,學校通過與社會多方力量進行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發展的新平臺,這就是協同育人的基本概念。通過協同育人的方式,能夠使得人才的培養方向朝著實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便其在走向工作崗位后更加適應社會與企業的變化需求。協同育人分為校內和校外協同育人兩種模式,兩種模式的共同特征都是以社會需求為前提,并且能夠保障雙方或者多方共贏。
課程群的建設,就是通過整合具有關聯性的多門課程,實現課程內容的融會貫通,幫助學生能夠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在課程群的建設過程中,多門課之間的內在關系尤為重要,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比較高。課程群的首要特征就是系統性,多門課程必須實現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獨立性也是課程群的一個特征,課程與課程之間在內容和功能上要不能重復;指向性對于課程群的建設更加重要,它是以社會需求為基礎,實現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在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中,首要任務就是提升教師綜合水平,打造一支具備高超專業能力的教師團隊,為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傳統的汽車制造專業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自身課程的教學,不關注與之相關的課程內容,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汽車制造專業時,不能夠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對于建立知識體系造成了嚴重的阻礙。為此,教師必須對于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相關課程內容進行了解,并掌握學生在其他基礎課程中的學習要點【1】。這樣有助于教師在本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在課程群的學習目的,實現教學針對性的提升,對于促進協同育人的高效性至關重要。此外,教師之間應該積極進行交流和溝通,明確學生汽車制造專業知識體系的建設目標,并在課程群內明確分工,讓每一個教師承擔起自身的責任。
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的建設,需要根據學科特點整合相關課程并實現課程群框架的完整性和有序性,為了促進學生對于課程群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需要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訓基地是保障課程群能夠發揮其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在建設的過程中,實訓基地的設施、項目內容、課時設計等,都要充分結合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保障課程群能夠與實訓基地的結合更加緊密【2】。在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汽車制造行業的發展動態,并能夠結合當下企業需求和市場特點進行建設,有利于學生的實訓內容更加具備先進性和實效性,避免出現實訓基地實訓內容與課程群、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
除了應該在校內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外,校企合作的方式也是實現學校、企業協同育人的關鍵所在,對于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的建立尤為重要。汽車制造專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在建設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的過程中,就需要把學生的實踐能力放在首位,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汽車制造人才。首先,在進行企業的選擇過程中,要實地考察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保障企業的崗位或者項目與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具備關聯性,并且能夠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將企業的科技成果和項目等作為課程群的重點教學內容。其次,培養機制的建立要完善,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對于學生的培養計劃,實現人才培養的定向性【3】。
評估體系是保障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有效性的關鍵,能夠對于課程群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分析匯總,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在制定評估指標、程序和方法時,需要充分考量學科間的邏輯性,保障評估程序的可操作性。此外,還應該將自評方式與他評方式進行結合,不斷促進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價值的發揮。
在我國社會對于汽車需求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如何創新汽車制造專業的課程教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問題。協同育人的方式是通過協調學校內部資源或者通過與學校外部力量進行合作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基于協同育人的汽車制造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能夠將不同學科進行有序整合,在共同指導思想的作用下完成對于學生的汽車制造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為此,需要提升教師綜合水平、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健全評估體系,不斷提升課程群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