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圓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730070)
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調查權這一新名詞出現在2018年3月20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然此部法律中卻再無職務犯罪偵查權的身影。對此,筆者認為調查權的內涵是廣于原檢察院所行使的職務犯罪偵查權的。
1978年《憲法》重新設立人民檢察院,確立檢察院的各項職能,后在貪污賄賂現象嚴重的背景下鄧小平提出“搞一個臨時大政策”的設想,剛回國的肖揚開始制定設立治貪污賄賂的專門機構的具體方案,經一段時間的積極籌劃工作,最終于1989年8月18日在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成立反貪污賄賂工作局,至此新中國第一個反貪局正式成立。[ 《新中國第一個反貪局成立內幕》,2013年9月17日11:01,來源:搜狐歷史,http://history.sohu.com/ 20130917/n386739694.shtml,2017年11月27日訪問。]1995年11月我國在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設立反貪污賄賂總局后,全國檢察機關在經濟檢察部門的基礎上開始籌建反貪污賄賂局。[1]新設立的反貪污賄賂機構管轄所有國家工作人員及其公職人員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從此確立了檢察院對貪污賄賂、瀆職案件進行偵查并提起訴訟的地位。1979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中擴大了人民檢察院的監督范圍,對貪污犯罪、侵害公民民主權利犯罪以及瀆職犯罪案件的立案偵查權和提起公訴權由人民檢察院行使,1996年的《刑事訴訟法》對其進行了補充,確定人民檢察院對貪污賄賂犯罪、瀆職犯罪案件的立案偵查權。自此,檢察院擁有了行使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合法地位。[2]但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確立了監察委員會對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的立案偵查權,檢察院不再具有對此類案件的立案偵查權限,并用調查權一詞取代偵查權一詞。經過此次改革,職務犯罪偵查權由新設立的監察委員會統一行使,從“多頭反腐”轉變成一機關統一行使的局面,第五次憲法修正案的頒布亦為此次改革清楚了改革道路上的阻力,自此,調查權的行使主體成為監察委員會。
傳統的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采取“雙軌制”,由檢察院和紀檢監察部門實施職務犯罪偵查權。檢察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的第十八條第二款依法享有職務犯罪偵查權;同時,紀檢監察部門實施部分的職務犯罪案件偵查權,其在進行偵查時一般采取獨立調查和聯合調查兩種方式。檢查機關行使職務犯罪偵查權主要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的司法解釋進行,享有立案權、偵查權等一系列權力,以保證案件事實的查清。紀檢監察部門則主要依靠黨內法規行使職務犯罪偵查權,在有效打擊貪污賄賂行為方面發揮重大作用。目前我國正在構建一元化的職務犯罪偵查權的構造模式,由監察委員會統一行使職務犯罪偵查權,整合反腐敗力量,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國家人員進行全方位的監察。國家監察委員會是由先前的紀檢監察部門、人民政府的監察廳、預防腐敗局、人民檢察院中查處貪污賄賂和瀆職的有關部門整合而成,主要負責全部公職人員的貪污賄賂瀆職案件,依法對此類案件進行立案偵查并采取相關措施,確認案件事實后,若發現被偵查人員卻有犯罪行為發生,將其移送檢察院,由檢察院提起刑事訴訟,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雙軌制”的二元化偵查權構造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又存在很多弊端和爭議。第一,檢察機關和紀檢監察部門分工負責、各司其職的工作方式致使偵查標準不同、權力分散、職能交叉、出現灰色區域,比如紀檢監察部門行使其偵查權取得的證據在提起公訴時無法直接作為證據使用,有些職務犯罪兩機關爭著管或者無人管。第二,享有職務犯罪案件偵查權主體之一的檢察機關盡管在以往的職務犯罪案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國國情、政策等原因檢察機關的地位不夠獨立,其偵查權的行使受到限制。第三,作為職務犯罪偵查權主體的紀檢監督部門沒有其合法的地位,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大背景下,紀檢監察部門的辦案地位和辦案能力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批評和質疑,在國際上因其地位和職權的授予沒用法律的保障受到國際的批評和質疑,致使我國在進行海外追贓等國際案件時總是受到各種牽制,好多案件難以順利進行最終不了了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國家不得不考慮采取一元化的偵查構造,由一個機關集中行使職務犯罪偵查權,并賦予其合法的法律地位,整合反腐敗反貪污力量,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將有助于職務犯罪案件的順利進行,推進法治國家建設,讓法律起到“定紛止爭”“懲罰犯罪”“保障人權”“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作用,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
職務犯罪偵查權是法定機關通過傳喚、取保候審、監視居住、逮捕、拘留等強制性措施對貪污、賄賂、瀆職案件進行刑事偵查的權力,而調查權是監察委員會對公民人身、財產、住宅、文件等適用刑事強制措施來加以限制,以便查清事實的一項權力。從概念來看,兩者之間有重合部分,筆者認為調查權涵蓋職務犯罪偵查權。
調查的范圍大致可以分為四類[3]:第一類,涉嫌職務犯罪案件。即行使公權力人員的貪污、賄賂、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的案件。第二類,職務違法。違反法律的規定,但尚且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比如職務上的不作為、亂作為。第三類,違紀。即原先紀律檢查委員會享有的權力,公職人員違反黨紀、政紀、行業紀律的非法行為。第四類,違背職業操守。不觸犯公眾認為的道德底線和職業操守。同時調查的人員對象相比較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對象而言,增加了些許曾經不在監察范圍之內卻又行使公權力的人員。綜上,調查的范圍、對象相比較職務犯罪偵查要廣闊,職務犯罪偵查權實際上被包括在調查權之內,故,筆者認為此次《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用“調查權”這一新的法律概念取代“職務犯罪偵查權”概念并無不妥,調查權實質上涵蓋了職務犯罪偵查權的所有范圍且其權力范圍的大小要超過原有職務犯罪偵查權的管轄范圍。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職務犯罪偵查權由調查權取代,并在原有權力的基礎之上有所拓展,兩者在實質意義上是相同的。立法者在其名稱上的改變必有其意義所在,用一個新的法律概念涵蓋更多的權力以體現其法律語言的精準性和法律體系的一致性。故,筆者認為用調查權一詞取代職務犯罪偵查權更符合此次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理念。
注釋:
[1]《新中國第一個反貪局成立內幕》,2013年9月17日11:01,來源:搜狐歷史,http://history.sohu.com/ 20130917/n386739694.shtml,2017年11月27日訪問。
[2]朱福惠.國家監察體制之憲法史觀察—兼論監察委員會制度的時代特征[J].武漢大學學報,2017(3):25-35.
[3]鄭賢君.試論監察委員會之調查權[J].中國法律評論,2017(4):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