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樵鶴(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當今,經濟迅速發展,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流。在農村和鄉鎮經濟建設中,擁有大量的中國傳統工藝,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之一。當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城鄉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傳統工藝在后現代主義社會中,出現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1)大眾化
傳統的工藝美學追求的是一種距離感,尋求的是階層區分,身份識別。傳統工藝由于非批量生產,產出小,做工復雜,人工成本較高,很難產生普及。本杰明認為,“技術復制在大工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使眾多模本代替了獨一無二的藝術精品。技術復制最終于使‘真品’和‘摹本’的區別喪失意義,本真性的判斷標準開始坍塌”。[1]人們在“機械復制”時代不在追求傳統工藝產品的細節表現(材料,手法等),而在人們的消費觀念下追求的是“一樣”、“像”同時價格的低廉,這些新訴求通過傳統工藝的批量化生產,將其變為可消費的商品,而不是精英的象征。后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消費意識崛起,大眾化的商品成為傳統工藝存活的重要條件。消費社會帶來的巨大購買欲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工藝由少數派向大眾化的轉型。大量的傳統工藝作品涌入市場,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促進了傳統工藝的普及。所以,在后現代主義的社會環境中,大眾化成為傳統工藝“生存”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
(2)多元化
解構主義作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理論之一,對于藝術來說它不僅是一種思潮表現,更是一種創作思路的方法。現代設計通過解構主義的思維方式,對傳統的設計觀念進行全新的肢解、組合,形成了全新的表現形式。解構主義與傳統工藝的有機組合是突破傳統固有工藝創作思路的方法之一。通過對傳統工藝的創作方法的突破,創造“全新”的適應當下消費者需要的不同產品,突破傳統工藝載體和表現形式的局限,促進傳統工藝的發展。如最近流行的時裝上大量出現傳統刺繡工藝,這種刺繡工藝在棒球衫、運動鞋等不同的時裝類型上出現,給年輕人以新鮮感,刺激感、時尚感。激發了年輕人的購買欲,促進了刺繡行業的普及和發展。對刺繡工藝語義載體的解構,促進了人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促進了其多元化的發展。
(3)國際化
后現代主義強調斷裂感:歷史意識消失。“英國1987年的“設計師——造物人運動”的一大貢獻就是重新激發了設計師對自然材料與造物過程的熱情,強調先進技術與傳統技藝的水乳交融,突出對材料與工藝的實驗性探索與創新性運用,探索將地區性傳統技術轉化為當代全球化語言的途徑與可能?!盵2]現代傳統工藝的定位不僅在于發揚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國家物質與精神文化的一種載體。后現代主義割裂歷史文脈,消除傳統的連續性,強調當下,需求斷裂感。丹麥設計師漢斯·瓦格納設計的“中國式”椅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椅子的設計借鑒了中國傳統的明式家具的工藝,將中國傳統的椅子造型設計與現代椅子相結合,促成一種新的歐式家具的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消除了中國傳統座椅的歷史含義,強調當下的表現形式和設計感,形成北歐椅子的一種造型形式,至今對設計界還有廣泛的影響。
(1)傳統工藝“文脈”的削弱
傳統工藝作為經過歷史傳承遺留下來,并持續具有生命力的文明形式,它不僅代表了一種技藝手法的延續,還代表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歷史見證,是一種持續傳承的歷史文脈表現。其中有些傳統工藝的傳承至今,是因為其技術復雜,工藝精湛,服務貴族及上層階級。需要滿足身份識別,滿足精致的表現工藝,體現使用階層的價值,成為身份象征。后現代主義強調:“藝術與日常生活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之間明確分野的消失、總體性的風格混雜及戲謔式的符碼混合?!盵3]在這種強調界限的消解,文化分野消失過程中,歷史的文脈變得不重要,有時成為一種符號被進行消費。如補子,古代是官服品級的象征,在現代社會成為了一種藝術表現。普通消費者購買補子,不再具有具體的意義象征,而是一種工藝品審美欣賞的消費。在這個消費過程中,云錦制作的補子的歷史文脈意義被隱藏,而表面的精美紋樣成為消費的意義,削弱了這種傳統工藝的傳統象征意義,成為后現代主義社會的消費品。
(2)傳統工藝“唯一性”的消失
后現代主義代表人物巴特宣稱“作者已死”,??茝娬{“‘作者——功能’取代主體自身”都是將主體零散化的表現。“主體零散化”代表了個性追求的瓦解,“機械復制”作為關注的重要內容,進入了后現代主義藝術的視野。傳統工藝由于是手工制作,它具有唯一性、不可復制的特點?!斑@就是藝術的原真性、不可替代性,這被視為藝術作品最敏感的核心,因此古典藝術被稱為有韻味的藝術,因為“原真性”是不可復制的?!盵4]在后現代主義的浪潮中,機械復制品中的唯一性被削弱,大量的傳統工藝品可以機械化批量生產,獨有的唯一價值消失,真品和贗品的價值取向變的模糊。如鈞窯瓷器,古代鈞窯瓷器是上乘的瓷器之一,被皇家貴族等上層階級把玩,鈞窯的窯變顏色變化、瓷器的造型就是傳統工藝“唯一性”的代表,也是古代鈞窯瓷器價值的標準之一。而后現代社會,可以通過溫度、微量元素、燒制時間等科學的計算與控制,將鈞窯瓷器的顏色燒制相近,而且燒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瓷器的造型可以通過機械進行倒模復制,不在進行人工拉胚。。在機械復制的條件下,同一種顏色,同樣造型的鈞窯瓷器被大量克隆出來。傳統鈞窯的“唯一性”在后現代主義消費社會的發展中,變得不難重要,價格也大大降低。傳統工藝“唯一性”的消失也帶來諸多問題,大量的機械復制,使得工藝品變得單調,枯燥、乏味,滿足不了消費者不同的購買需求。
在后現代主義視域下,傳統工藝的發展變得復雜多變。一方面,傳統工藝可以通過現代消費社會的發展,擴大影響,發揚傳統工藝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在后現代主義的社會中,有些傳統工藝還面臨同質化嚴重,有些傳統工藝面甚至臨失傳等問題。因此,在后現代主義的浪潮中,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傳統工藝在后現代主義社會中的地位和發展以及傳統工藝自己的特色和變化,以便更好的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促進傳統工藝更好的傳承。
注釋:
[1]王岳川.后現代文化策略與審美邏輯[J].文藝研究,1991(5):130-138.
[2]袁熙旸.后工藝時代是否已經到來?——當代西方手工藝的概念嬗變與定位調整[J].裝飾, 2009(1):14-23.
[3]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
[4]劉乃歌.機械復制與擬像仿真——消費視域中藝術觀念的嬗變[J].藝術百家, 2016(3):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