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宋華(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0)
體驗是沉浸體驗的本質,強調人親自參與到環境當中,并從中獲得某些感受。從設計方面看,指的是設計師通過設計引導人參與互動,并使人在互動過程中獲得某些情感需求。
沉浸是沉浸體驗的狀態,沉浸研究的前身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其《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所提出的“心流”。他認為人在參與某項活動時,意識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下,產生極度興奮和滿足的感覺就是心流。
威廉·立德威爾在《設計的法則》中提出“沉浸”,并運用心流理論解釋“沉浸”。由此可見,“心流”與“沉浸”密切相關,其目的都是使人專注于當下情境,完全投入到某項活動并樂在其中。
綜上所訴,沉浸體驗指的是個體親身參與到某項活動當中,意識出于高度集中狀態下,完全投入到活動并從中獲得興奮感和滿足感。
騎樓是商住混合、上宅下鋪的建筑,廣泛分布于我國嶺南地區。騎樓街道形成之初,其景觀視覺重點在于建筑立面,缺乏街道景觀設計。近年來由于規劃改造和旅游開發,騎樓街道的景觀設計得到關注。但其景觀設計仍以觀賞型雕塑為主,欠缺互動,忽視人的體驗需求。以廣西北海市老街為例,北海老街全長1.44公里,沿街均為騎樓建筑,街道景觀以騎樓建筑立面為主,街道間隔點綴漁家主題雕塑,街道景觀較為簡單。同樣的情況在國內其他騎樓街道也較為常見,如廣州上下九、廣州恩寧路等騎樓街道景觀設計均以觀賞型雕塑為主。
騎樓街道景觀設計偏向于視覺感受,忽視人與景觀的互動關系。因此,本文提出騎樓街道互動景觀設計,并從沉浸體驗的視角對其進行設計探索。
互動景觀,指的是通過設計構思,充分調動人的參與性,使人主動參與到景觀當中,讓景觀與人產生相互交流,加強人對景觀的深層認知與情感交流。
騎樓街道作為城市商業型街道,兼具商業、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但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獲得商業盈利。從商業經營的角度看,盡可能地吸引顧客停留,才能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騎樓街道中豐富的景觀設計可以吸引人流,提高人群逗留的幾率,促進商業獲利。因此,提升騎樓街道景觀的互動性對街道形象塑造和人流吸引起到重要作用,是提升街道經濟效益的關鍵。
互動景觀是一種強調人的參與、重視人的體驗的景觀形式,將其運用于騎樓街道景觀當中,既能滿足人的觀賞需求,又能滿足人的互動體驗需求,對吸引顧客滯留有一定的幫助。本文之所以從沉浸體驗的視角對互動景觀的設計進行探索,是因為沉浸體驗強調個體的親身參與,重視人的體驗感受,這與互動景觀的內涵高度契合。
在對騎樓街道互動景觀設計進行探索之前,應對其影響要素——沉浸體驗的要素、影響互動的因素進行逐一分析。
1、沉浸體驗的要素
沉浸體驗是建立在某個特定環境中的活動體驗,因此,空間營造的好壞決定了受眾的沉浸程度。騎樓街道是由街道兩旁的騎樓建筑圍合而成的帶狀空間,街道寬高比在0.5-1.7的變化范圍,圍合度的變化范圍適中,為沉浸體驗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在沉浸體驗的過程當中,個體的感官知覺對沉浸狀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感官知覺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溝通的,即俗稱的“通感”。通過刺激受眾的通感,有利于個體獲得更好的沉浸體驗。
2、影響互動的因素
互動景觀的內涵是促進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相互交流,強調互動過程。在騎樓街道中,影響互動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使用人群的特征,二是街道景觀的營造。
使用人群受年齡、性別、身份等的影響,對互動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如學生群體、幼兒群體相對中年人群體,互動需求更為強烈。因此,在進行互動景觀的設計時,應考慮到不同使用人群之間的不同需求,針對具體人群進行導向性設計。此外,街道中的人群分布、比例也不盡相同。在進行互動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
互動的產生取決于是否能誘發人的行為,而行為的產生則與環境刺激有關。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能夠刺激人的行為的環境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和諧連貫;易于識別;復雜度適中;具有神秘性。若街道景觀營造缺乏這幾點特性,則不易誘發人們產生互動行為。
騎樓街道中的使用人群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購物目標較強的人群,多行走于騎樓廊道中,靠近商鋪通行;另一類是目的性較弱的人群,多在街道中穿行,易受外界事物吸引而隨時改變行走路線和行走節奏。
針對騎樓街道中目的性較弱的人群,結合騎樓街道的人流特點及互動景觀的影響要素,對騎樓街道互動景觀的設計進行以下探索:
1、誘發互動:互動景觀的互動特性使之在設計之初,便要考慮到如何去誘發使用者參與互動。將騎樓街道中目的性較弱人群根據年齡,將其劃分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群體。針對好奇心和互動需求較強的少年、青年群體,可采用主動操作型互動景觀(使用者主動進行操作從而產生相應回應的互動景觀類型)。而中年、老年群體的好奇心和互動需求較弱,可選用自動觸發型互動景觀(景觀裝置可以對人的行走、站立等活動產生反應,并進行相應回應的互動景觀類型),誘導其參與互動。
2、配置比例:根據騎樓街道中人群的分布比重進行互動景觀配置。在少年、青年群體大量聚集的地方可加大互動景觀設施的投放比例,在中年、老年群里聚集的地方,可適當減少互動景觀的配置數量。
3、沉浸體驗:在沉浸體驗的過程當中,人的通感對沉浸狀態起到至關重要的用。而人的感官知覺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互有聯系。在互動景觀設計上,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通感進行設計,將能更好地提升受眾的互動感受。
4、凸顯地域文化:重視地域文化在互動景觀中的應用。騎樓街道在嶺南地區廣泛分布,但是各城市之間存在文化差異,騎樓街道所展示出的文化也不盡相同。騎樓街道是城市的象征之一,其街道景觀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騎樓街道當中的互動景觀設計也應做到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彰顯城市形象。
當前騎樓街道景觀仍以觀賞型雕塑為主,景觀與人缺乏互動,形式單調趨同,不利于塑造街道形象和吸引人群逗留。本文之所以提出從沉浸體驗的視角下對騎樓街道互動景觀設計進行探索,是因為沉浸體驗強調個體的參與,重視個體的體驗感受,這與互動景觀所強調的互動體驗和情感交流高度契合。
通過對互動景觀的影響要素進行逐一分析,并針對街道當中的特定人群從誘發互動、配置比例、沉浸體驗、凸顯地域文化這四個方面提出設計探索,旨在為嶺南地區騎樓街道的景觀設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