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敏(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工業設計”一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才得到廣泛傳播的,從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比較廣泛的用起“工業設計”這個詞來,直到現在工業設計已經發展成為設計的一個重要種類。對于中國人來說,有很多詞匯都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工業設計”一詞也是一樣。工業設計的三大要素是產品的造型、功能和物質條件。這三大要素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其中功能是指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特定性能;造型是人眼所看到的物品的外部實體形態,是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功能的實現和造型的確立需要以一定的物質作為基礎,包括制造產品的材料和各種制作工藝、技術設備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各國,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經歷了戰爭的摧殘,社會經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的破損,國家建設百廢待興。而德國作為戰敗國,德國設計的恢復過程顯然會更加艱難,其中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理論和實踐活動對德國設計影響重大。
眾所周知,現代設計發源地就包括德國。德國包豪斯雖然僅僅存在了14年時間,可是它對整個世界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很難想象,如果當初沒有包豪斯的創立,我們現代的設計歷程會發展的如何呢。1933年,德國的現代主義設計由于包豪斯的關閉而終結。包豪斯的許多設計大師為了躲避戰亂去了美國,現代主義設計的中心開始從歐洲,特別是從德國移到了美國,另一部分則選擇繼續留在祖國,進行戰后德國的重建,對復興德國現代設計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現代設計藝術史上,德國設計師們不僅創立了現代設計的指明燈——包豪斯,還在20世紀50年代創辦了另一所舉世聞名的設計教育學校——烏爾姆設計學院。這是一所面向國際招生的設計藝術學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烏爾姆設計學院設計的作品也確實帶動了德國工業設計飛速的發展。烏爾姆設計學院是1953年由英格·艾舍·紹爾 (Inge Aicher Scholl,德國 )、奧托·艾舍 (Otl Aicher,1922-1991,德國)在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家鄉烏爾姆創立,是一所私立性質學院,后來因為資金問題,1968年被迫解散。
烏爾姆設計學院被稱為“戰后包豪斯”,它是由畢業于包豪斯的平面設計大師馬克斯·比爾 (Max Bill,1908-1994,瑞士)擔任第一任校長。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創辦人并不是校長,不像包豪斯的創辦人就是校長格羅庇烏斯,這是烏爾姆設計學院與包豪斯的不同之處。馬克斯·比爾的主張是藝術與工業相統一,藝術與設計都需要理性的思考,注重個人創造。
布勞恩公司成立于1921年,由最開始的生產無線電產品,后來慢慢擴展到家用電器領域,可見該公司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德國布勞恩公司,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博朗公司,在工業設計史的地位不容小覷,早年與烏爾姆設計學院開展合作,使設計直接服務于工業。這種合作實現了雙贏的目的,使布勞恩公司的設計作品贏得市場青睞,享譽全世界。
1951年布勞恩兄弟執掌公司時,為了開發新產品,布勞恩公司聘請了當時著名的迪特·拉姆斯等一批優秀的設計師,并與烏爾姆設計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從此布勞恩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越辦越好,成為世界上生產家用電器的領頭羊。
布勞恩公司生產了一系列無線收音機、咖啡機、音響等產品,這些產品明顯不同于先前的產品,外形簡約,形式簡潔。它們是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師的杰作。由此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理念在布勞恩公司的產品設計和生產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開創了學院理論研究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新模式,在國際市場上也廣受好評。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經過這二十多年的恢復,德國的工業設計也慢慢進入了繁榮階段,市場上出現新的材料和工藝,人們的新的審美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德國的工業設計也隨之舊貌換新顏。主要表現在設計方面:人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設計領域必須朝著多元化趨勢發展。經濟繁榮,市場開放,與此同時,國際之間的聯系加強,與美國等國家的設計產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德國面臨著來自不同國家的挑戰,而到了80年代以后,世界的設計明顯轉變為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的傳播和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交流變得更密切。1980年成立的的“孟菲斯設計集團”以其優秀的設計作品迅速征服了設計界,德國工業設計遭到打擊,也是因為這一危機,德國人開始反思原有的設計模式,開始放眼全球,進入全球化的國際設計潮流中。德國適時提出了實施全球化戰略,適應時代發展,對促進設計發展產生深遠意義和重大影響。
工業產品的核心在于設計,德國是一個以設計著名的西方國家,其設計理念之所以能夠引領其他國家設計產業轉型和發展,靠的就是德國崇尚以設計為理念,以創新作為出發點,使之成為設計產業中的王者。德國的設計產業的模式是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德國設計經歷了戰爭的變革,仍然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始終在不停的進步著,靠的就是創新這個重要的前提自始至終沒有變過。我國設計歷程的發展也經歷了很多挫折,改革開放為設計創造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新挑戰,從先前的“中國制造”到現在的“中國創造”,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國家在著重培養設計創新型的人才,打造中國的國家品牌,這正是我們要從德國的設計產業中吸收和借鑒的東西。我們應該對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打造我們自己的國家品牌,創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充滿中國文化內涵的設計品牌,在提高質量的前提下,追求一種高尚的審美價值需求,在全世界競爭中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