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暉 高怡丹(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克拉克瓷誕生于十六世紀,其性質為明末清初時期(以萬歷時期為主)的中國生產的外銷瓷器。克拉克瓷的直接貿易對象主要為歐洲國家,如葡萄牙、荷蘭等國。克拉克瓷是以青花瓷盤為眾的陶瓷,裝飾形式多樣,所繪圖案筆法統一連貫,在展現東方意蘊的同時兼具西方審美特征。克拉克瓷產量巨大,工藝精美,是中國外銷瓷的一次變革嘗試,對世界陶瓷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明朝建立初期,朝廷命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為東西方貿易交流與文化往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朝中葉及后期,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新航路促使海上運輸能力極速擴大,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人將大量的青花瓷器運至歐洲進行貿易。明末清初的歐洲海外市場需求逐步增加,高額的利潤促使中國民窯瓷器迅速發展。青花瓷,粉彩瓷均為出口的重要品類。大規模、長時間的貿易進程成就了我國古代外銷瓷的黃金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最重要的貿易航道,將中國陶瓷對外貿易推上頂峰。其中,“克拉克瓷”是最有影響力的青花瓷,別稱為“加櫓瓷”和“芙蓉手”。
中國外銷瓷自唐代開始成為大宗的出口商品,歷經宋元明清,經久不衰。明代和清代前期,中國瓷器的輸出主要是通過政府對各國外交使節的賜贈和對外貿易這兩條途徑。[1]克拉克瓷,作為明清外銷瓷的典型代表,其貿易形式主要為兩類,一位朝貢,二為商貿。以民間商貿為主,朝貢貿易為輔。朝貢贈賜用瓷主要為官窯瓷器,民間商貿均為民窯生產。
陶瓷貿易的主要路線分為兩條:一為陸路,從國內銷往中亞、波斯至地中海地區的陸地絲綢之路;二為海路,從以廣州港為主的港口航行至歐洲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明朝永樂三年,鄭和率領船隊出訪30余國家和地區,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處訪問地點便向當地領導者贈送禮品,其中含有大量的陶瓷。明中晚期,克拉克瓷從福建漳州港進行外貿至東南亞和歐洲等地,更有甚者貿易至美洲大陸。
克拉克瓷多數為外銷貿易訂單定制生產,由購買方提供圖案稿件或在我國傳統青花圖案中加入異域審美元素,部分瓷器使用的材料由外國提供。這是克拉克瓷有別于我國傳統青花瓷的特征。自克拉克瓷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要產品,其價格在歐洲市場乃有所下降,中產階級及一般市民也可以擁有這類瓷器。盡管克拉克瓷不再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東方尤物,歐洲人對它的鐘愛仍一直有增無減,所以常年皆有此類中國青花瓷運銷到歐洲,此宗專項貿易一直延續到了清代雍正、乾隆之際。[2]
對西方人來說,遙遠的東方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無疑是充滿誘惑的。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歐洲,奢靡之風逐漸開始流行。擁有精致繁美的中國瓷器成為當時上層階級顯示自己社會地位的首選。收藏這些異國瓷器并在室內展示成為當時是社會時尚。盤、碟之類的器物被顯眼地陳設在木質墻板上當的壁架上,面碗、瓶則用來裝飾櫥柜的頂部。[3]在克拉克瓷到來之前,歐洲的陳設品和餐具都已金屬器皿、木器和陶器為主。在克拉克瓷著名的拍賣會后,這種精美耐用的青花瓷器風靡整個歐洲。在17世紀的歐洲繪畫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克拉克瓷的身影。克拉克瓷的輸出促進了中國制瓷業的繁榮,陶瓷作為文化的世界傳播了中國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的藝術,促進了巴洛克風格至洛可可風格的轉變。
關于克拉克瓷盤的特征,就如同梅德萊(Medley)所說的:“克拉克瓷,是對一種類型瓷器方便的叫法;這種類型瓷器有自己的特色但非常奇怪地很難準確描述它。”[4]1980年,荷蘭的四個著名博物館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共同開展了一項關于克拉克瓷的專項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克拉克瓷的相對準確的定義及明確的具體特征。此項研究所用的史料主要為扁平器和碗類,總結得了克拉克瓷的八大主要特征。筆者以此項研究為基礎,綜合考慮學者們對此類研究成果的描述,通過胎釉和工藝特征、造型和裝飾兩部分對克拉克瓷進行分析。
克拉克瓷的胎質分為兩種:一為薄胎瓷,指瓷胎器皿相對輕薄,顏色偏黃色或灰色。瓷胎密度較小,時有未燒透的夾生現象出現。二為瓷胎較為厚重,顏色潔白,胎土堅實細密。釉色分為乳白,泛黃和青色三種。施釉均勻,手法老練。青花料燒成后發色濃厚,偏灰和黑色系。傳統的發色濃艷的青花發色在克拉克瓷中較為少見。瓷盤類內底微微塌陷,圈足內撇,底部出現跳刀紋和螺旋紋。
克拉克瓷以碗、盤居多,造型主要為圓口和菱花口。口徑大小為二十厘米至五十厘米不等。克拉克瓷的紋樣特征為其主要特色,通常裝飾釉下青花,常用開光圖案,紋飾的布局繁密精細,呈現出繁而不亂的視覺效果。圖案中既有中式傳統花鳥和人物圖案,也有異域風情紋飾。圖案的不同是克拉克瓷與傳統內銷瓷盤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吸收了西方元素之后,克拉克瓷深受歐洲市場的喜愛,繁復的開光圖案類似歐洲傳統銀飾紋樣,開光角度也非常類似銀器的反光所折射出來的角度,迎合了歐洲同時代的藝術審美。
中國外銷瓷的制作匠人們在我國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匯西方元素,國內外的瓷器對克拉克瓷藝術均有深遠的影響。明朝和清朝的色彩技法中融合了西方的審美藝術,崇尚圖案的秩序繪制法則。克拉克瓷與中國傳統繪畫有類似之處,雖無五彩絢爛的顏色,但卻能表達出墨分五色的青花獨特質感。中國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在生活領域與藝術領域均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歐洲各國。
西方制瓷業受到中國的影響,在研究中國制瓷業數年后西方仿制出與我國瓷器外觀類似的仿制瓷,展現出外銷瓷的新特色。中國瓷器逐步滲入歐洲人的生活中,隨之流行過去的是中國的茶文化。在歐洲,飲茶成為新的時尚。藝術瓷也在歐洲的上層社會成為裝飾品,作為身份的象征點綴和美化空間。克拉克瓷藝術體現出不同文化的融合,呈現中西合璧的特色,如一些瓷器把西方生活場景和中國傳統圖案繪制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
直至今日,中國外銷瓷在世界各國博物館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們以新穎的視覺效果,繁復的裝飾以及極具美感的造型吸引著各國觀賞者的目光。在外國人眼中,外銷瓷優雅且實用,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成為時代特殊的審美意趣。在各類外銷瓷裝飾中,人們可以自由表達想象力與情感訴求,出現在畫面中國的各類素材也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同時,外銷瓷也加速了早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