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嶸(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
扉頁設計是書籍整體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由于對字體、版式、色彩、圖形、結構、材料的處理,呈現出書籍的風格。同時扉頁服務于正文和外觀,是書籍裝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正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多媒體時代,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材質的應用和研究將成為書籍設計中創意的延續和發展。而扉頁的材質怎樣選擇,怎樣設計,已經不僅僅是工藝美術中的“美化”或者“實用”了,它是一本書的文化創造活動,溝通了封面與書籍內部,追求了文化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提升了書籍的整體美感。
設計是一種綜合的思考行為,扉頁設計亦是如此。設計師不僅需要考慮扉頁的顏色運用、字體設計、版式設計、圖形、資料的挑選等方面,同時對材質的選擇也是書籍設計中的重要因素。
材質,簡單地理解就是材料的質地以及它的觸感,是我們視覺所感受到的一種外觀現象。材質也是書籍設計的重要表現形式,選擇不同的材質會產生不同的設計效果,從而傳達不同的書籍內涵。
扉頁作為一本書特別的一個部分,它不僅是書籍翻開后的第一張“臉”,同時也是讀者自己的小天地。往往愛書之人對自己喜愛的書會倍加珍惜,常喜歡在扉頁中寫些感受或者箴言之類的警句,所以扉頁的材質特殊也會吸引讀者的興趣。
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的每一個書籍設計都很注重材質的選擇。他認為一個好的書籍設計作品應先以感性創造過程為初級的藝術創作之路,再加以信息積累、整體構成和工藝技術為內容的工學之路。《朱熹榜書千字文》是呂敬人先生的作品,在設計師模板的肌理效果處理別具一格。封函的設計將一千個文字反刻在桐樹質地的木板上,全函以皮帶串聯,如意木扣合,構成了造型別致的書籍形態。
肌理可分為自然形態的肌理和人工形態的肌理,而肌理的不同也會給人不同的感覺。自然形態的肌理來源于自然的紋理質地,所以更天然,給人一種親近大自然的美感。人工形態的肌理是通過機器加工產生的,比如塑料、合成金屬、人造皮革等等,給人感覺大多是精密、理性、穩定的心理感受。在扉頁中適當的運用肌理效果,在書籍整體設計中會給讀者帶來全新的感受,起到特殊的效果。
由紙張裝訂而成的書籍有著純藝術的鑒賞之美,更具有閱讀使用過程中享受到的視、觸、聽、嗅、味,五感交融之美。而氣味刺激能夠引起受眾心理和行為上的反應和變化,嗅覺是最能引起人們“通感聯想”的元素之一。所以將氣味浸于材質中可以影響讀者的情感和心理,讓讀者可以有一種新的體驗過程。同時,氣味的選擇也需要與內容緊密結合,選擇嗅覺和視覺的體驗方式將氣味作為一種設計元素更好地配合視覺完成內容的表達。
合理適當的將氣味運用到扉頁設計中可以更好地表達主題,增強書籍的立體表現力,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美的享受。
書籍中扉頁的內容也在不斷發展,有的還附著一些裝飾性的圖案,有的是與書籍內容相關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圖設計等等,這些無疑都是扉頁對書籍整體的貢獻。
當我們面對斑斕色彩時,色彩作為一種刺激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和聯想:興奮、冷靜、憂郁、樸素、華麗等等,色彩語言可以為扉頁的設計服務。色彩語言可以使扉頁發揮感染力,更好的連接封面與書籍內部。
扉頁中的字體設計就像聲音一樣,字體的大小、粗細、形狀、顏色都像各種各樣的音色。它們有著鮮明的個性,有著不同的氣質與風格,仿佛在表達每本書都有著自己的性格。
版式是在書籍設計中無處不在的,而在扉頁的版式設計中主要由版面的面積、比例、疏密、位置來體現構圖。每個元素的改變都會改變整體的風格,但是不論是布局井然、錯落有致的穩重設計,還是大膽延伸、強化沖擊力來表現現代氣息,都要服務于書籍整體風格。
國內的書籍設計在制版印刷工藝和制作紙張材料先進一些,而國外的設計追求的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通常他們的造型手法都很新穎,視覺空間也表現了沖擊力,他們認為這樣更加可以加快信息表達的傳遞。
扉頁設計是裝幀設計的一部分,我國現今的扉頁設計通常是從封面以及書籍內部提取的主要內容和風格在扉頁上進行突出和強調,更多的是整體統一性。而與之相反,西方國家的扉頁設計有的把扉頁內容和目錄合并,有的扉頁設計的很簡練卻很有視覺效果,他們的設計大多是從書籍主題提取中心元素,然后就此聯想創新,突出的是沖擊力和傳播性的個性化效果。而在日本、韓國國家的扉頁設計一般趨于樸素、自然、簡練。由于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差異,東西方的扉頁設計分別代表著感性的素雅與理性的沖擊力。
在現代信息全球化的推動下,大量新的技術、材料、思路都不斷涌入中國,使我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對書籍使用也有了更高的層次要求,書籍裝幀設計面臨著新的挑戰。而封面、扉頁和插圖設計是書籍裝幀設計中三大主題設計要素,扉頁設計是書籍裝幀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書籍裝幀設計發展的動力之一。
在繼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作為書籍設計師應當借鑒國外優秀的設計想法,來設計出更多、更精美的書籍來吸引讀者,來提高書籍自身的價值以及收藏價值,將書籍裝幀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在經濟時代中,將文化的作用日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