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環(聊城美術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我國春節有張貼對子和貼門神的習俗;這就是在我國民間美術中最為普及的藝術門類一民間木板年兩。
古書里記載黃帝曾在門戶上畫神茶郁壘二神像用以驅除鬼怪,最早在漢代年畫就以“守門將軍”的門神形式出現了,這個神話或許是最早門神畫的來歷。據傳說在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命令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去畫鐘馗奇異的相貌,并分別在木板上摹刻出來,由唐玄宗分賞給滿朝大臣,懸掛在各家的門前用以辟鬼。試想今天我們所說的門神、年畫,應該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大部分都是木刻版,分色套印的。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木版年畫應該是出現于唐,普及于宋。
各地的木板年畫工藝有相似之處,基本采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木,棗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并印在我國特有的宜紙上,由于宣紙吸水性強,色彩原料也屬偏水性的,一張年畫的印制,需要分層換版反復印制,才成為彩色年畫。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位于黃河下游的魯西平原,京杭大運河像一條游龍穿越境內,因得運河舟楫之利,明清時期聊城商賈云集百業興隆,被譽為“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肘腑”。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化的興盛。東昌府木版年畫在這塊沃土上應運而生。多少年來,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群眾。它取材于民間生活,而又不拘泥于現實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表達的內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地夸張。它生動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現實生活的需求、向往和當時的社會風俗。
就藝術成就而言,東昌府木版年畫的成就應當首先歸功于刻版藝人。聊城在明清之際刻書業盛行,“海源閣” 藏書的一部分是聊城本地刻版的,刻版藝人從為書籍雕刻插圖開始,擴展到年畫的創作,造就了一批刻工能手。東昌府的民間藝人有著獨特的審美意向,木版年畫作品生動簡潔,注重刀感,沒有繪制,沒有暈染,具有原生態的特點,與楊家埠木版年畫共同代表著山東年畫的東西兩大系統。
東昌府木版年畫從取材上講,其范圍非常廣泛。大致分為四大類,一類是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和歷史人物,如“天仙配”“武松打虎”“鐘馗”等,二類是求福鈉祥傳統題材如“雙喜臨門”“五子登科”“文武財神”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第三類是有關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如“耕織圖”“小漁家樂”等,四是各類戲曲的故事題材。其中,東昌木版年畫的“門神”的選材又是其一大特色,包括了“上送下財”“麒麟送子”“趙云”“天神”“地神”“灶神”“大全神”“車神”“井神”等。將年畫、門神畫二者融為一體,形成了東昌府木版年畫獨有的藝術風格。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刻板工藝具有顯著的地域特點,在全國木版年畫行業獨樹一幟。雕刻木版所選用的板材多為棠梨術與梨本,木質細膩,光滑,不容易變形,構圖簡潔,人物突出,刻畫夸張。刻版的時候要掌握運刀技巧,使刀跡自然生動,弧線與直線并用,轉折選型用刀大膽,歸納、概括形成直角、三角形體,產生的節奏和韻味,頗具現代感。印版分為大號、中號,小號三種,大號版長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中號版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小號版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還有十幾厘米的神碼。現在的印版一套大多數是三塊板反正面(六面)組成,也有四塊一套的。
東昌府木板年畫的印刷工藝方面,在明清乃至民國采用的是我國傳統印刷方法,即“木版水印”或“印花套板”。印制年畫的用紙也非常有講究,多用傳統的生宣紙,所用的圓錐形色刷,是用當地野生植物頂端的茸毛和棕捆扎而成,老藝人們把色刷叫做趟子。在印畫時采用“雙拉”技藝,這一點在全國的木版年畫的印畫上也是不多見的。
當代,由于年畫的需求量的減少,基本改用普通印制方法,印刷年畫時要先將每幅年畫的墨線和套色版準各齊全后,開始將二百張紙壓在刷印畫案的固定位置,再把畫版仰放在紙的左邊,用于翻紙,蒙在涂勻顏料的畫板上,右手用板刷刷畫版上面的紙,如此一張一張在同定位置上,將紙刷完,然后再換另一顏色版,依樣刷完紙后再換一版,直到全部完成一幅畫后為止。印制年畫時,年畫200張為一塊,印刷時應先印墨線,依次黃色,再藍,紫、橙、大紅色,有的最后再套印金粉。印制時用力重則容易爛,用力輕則不瓷實,所以,用力的大小,藝人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后熟能生巧,細心揣摩才能掌握。年畫印好后還需停幾個小時使顏色吃入紙內,如此經過多道工序,最后印制出的年畫,色彩鮮艷,日久不褪色。
東昌府木版年畫歷來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畫,全部用木版分色套印,可用紅、黃、灰、青、黑5種基本色,最多的為七色八版。整個畫面五彩繽紛,裝飾性強。人物面部不著色,使其形象史加突出醒目。
東昌府木版年畫基本上屬于農民自己的藝術。畫中形象質樸、自然、簡練單純,比較直白地表達農民樸實的主觀愿望。很多畫面都有情節性、裝飾性、趣味性,色彩鮮艷強烈。這樣的表現方法既適合于廣大農民、市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
東昌府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既傳承中國傳統木板年間的精髓又具有其代表地城特色的藝術特點,它的保護與發展將推動文化發展與繁榮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木版年畫已經成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中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在對于人類遺產保護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首先是木板年畫生存境遇不容樂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危機,盡管國家對其搶救工作非常重視,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力度還不夠,還有很多具體問題亟待解決。其次是木版年畫作為瀕危文化遺產,國家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理論研究工作相對滯后,亟待完善。第三是木版年畫的文化藝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它所特有的藝術語言,能夠清晰地展現出古代農耕時期大眾的心理活動;能夠本真的塑造和刻畫出大眾的心靈寄托;能夠生動地描寫和表現出自古以來我國民間文化生活的美好景象。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加快實施對這以寶貴財富傳承和保護的措施,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