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焦作工貿職業學院,河南 焦作 454150)
(一)高等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1.高職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對職業人才素質的需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創新,它可以為企業培養更多實用性、創造性的人才,能夠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數量優勢轉變為人才質量優勢。
2.高職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以河南為例,省內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新設備、新工藝的采用,將社會勞動逐步走向智力化。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成為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為推動河南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高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能做出重要貢獻。
(二)地方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的促進作用
1.地方經濟發展為高職教育提供了經費支持和保障
一般來說,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地方財政收入越多,對高職教育的投資就可能越大。隨著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就可通過向企業轉讓科技成果、接受企業委托的橫向課題、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與企業聯合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等方式,獲得企業的經費支持,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
2.地方經濟發展增強了對高職畢業生的吸納能力
地方經濟建設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效結合不僅能夠加快地方經濟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轉變,而且能夠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于此同時,也提升了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活力和效能。
新世紀以來,高職教育隨著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正確對待存在的問題:
1、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地方需求有脫節
高職畢業生就業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專業設置是否合理、結構是否優化,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未能把握住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導向,不能適應當地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盲目性、拼湊性和功利性。
2、高等職業院校沒能參與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女警官戴上警帽,傾身何良諸,低聲道:“別指望再摸到好牌,要把手中的牌打好。”見何良諸迷惑不解,她說:“我沒有見過你。”女警官站起身,一只手撫住臀部,上身后仰,凝視何良諸,又垂下濃密的眼睫毛,推開椅子,扭身走了。
從根本上說,高職院校和企業沒有形成一種長期、良性、互惠互利的機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二是學校缺少理論扎實且實踐豐富的高級技工人才,三是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脫軌。
3、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近幾年,河南省不少高職院校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為高職人才培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多數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還處于起步階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機制,存在諸多待解決的問題。
1.政府要增強對高職教育的主導權和重視程度
政府在推動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必須相互協作,共同構建,互為依托。這樣,教育才能大而強,人力資源和資本才能順利轉化。政府要重視對高職教育的專項投入和政策傾斜,增強高職教育對社會的吸引力。其次,政府應重視人才流動管理機制,引導構建“學校主體、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辦學和保障機制。
2.推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調整專業設置
學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推薦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實行“訂單培養”,構建校企共同參與培養的綜合模式。同時,高職院校應及時增設當前經濟發展急需的新興專業,優化建設特色專業,靈活調整其他專業。總之,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專業設置,堅持以人為本,面向社會,立足高職,辦出特色。
合理利用學校資源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關鍵,也是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推動產學研深入發展的需要。學校應著力提高教師科研師資隊伍,培養高水平專業技術人員,在理論創新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加強學科帶頭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水平。同時建立健全教師的表彰獎勵考核機制,激勵教師整體隊伍水平的提高。
4、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建立合作育人新模式
產學合作是學校長期發展的基礎,也是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動力,更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校企雙方的管理協調、服務機構,形成高職院校與企業良性互動機制,發揮合作育人功能,將企業、職業融入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就能感受職業文化,培養職業意識,形成良好職業素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又能及時的調整培養策略,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獲得高職教育和地方經濟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