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蘭帥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在中小學生素質教育中,合唱藝術同其他藝術教育手段一樣發揮著重要的美育性功能。通過合唱訓練,可以有效的強化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對于培養中小學尊重他人、熱愛集體的良好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從合唱藝術的表現手段和形式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合唱藝術不僅僅是一個人在表演,更多的時候需要集體的配合,這樣才能夠在合唱的練習中不斷的提高中小學的藝術修養,讓中小學生不僅僅能夠從參與合唱比賽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更能夠在參與其中的過程中,讓中小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提高其個人品質。讓其在合唱藝術的感染下,提高其藝術修養的過程中,也能夠在相互的學習中,從小養好團結協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合唱對于提高其成員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具體的方面:首先,合唱成員在參與合唱訓練的過程中,要想提高合唱隊伍的整體演唱技巧和水平,強化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說,成員在參與合唱比賽的過程中,可以在頻繁的溝通、交流中密切合唱團隊成員之間的友誼;另外一方面,中小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音樂合唱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對于提高中小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提高中小學生運用音樂進行情感表達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進行作品分析和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合唱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與美術教育、音樂教育等相比,具有更高的美育性功能。主要表現在:首先是,對于提高中小學生藝術修養的功能。對于合唱訓練來說,中小學生在參與合唱訓練或者表演的過程中,需要對不同的合唱音樂作品進行感知,對于提高中小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比如說:在進行合唱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學生對不同聲樂作品的不同聲部進行演繹,相對于普通的聲樂演唱來說,還需要我們學生掌握好與其他聲部演唱者之間協調合作的能力,可以從多方面提高中小學的音樂藝術修養水平。其次,對于提高中小學生素質修養的作用。合唱訓練相對于其他藝術課程來說,在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更好的培養中小學生素質修養的作用。因為合唱藝術是講究集體性團結能力的藝術,在訓練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提高中小學生對合唱技巧、合唱技能的掌握能力和水平,對于提高中小學生吃苦耐勞、堅韌的意志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多方面、多層次的角度,提高中小學音樂素質水平。
教育性功能是合唱藝術的基本功能。合唱相對于其他音樂項目來說,更加講究綜合性,從音樂課程教學的角度出發,合唱教學發揮著良好的教育性功能。對于合唱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教育性功能主要表現在:首先,在參加合唱比賽的過程中,中小學生不僅僅可以從其中可以學習到基本的音樂演唱技巧,也能夠從中更加全面的學習到演唱過程中所需要的方法、技巧以及修養氣質,發揮著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教育性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中小學生對音樂課堂的整體認知,提高中小學素質教育音樂教學改革中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和實效性;其次,合唱教學相對于其他音樂教學來說,不僅僅需要讓學生掌握自己擅長的聲部,也需要學生對自己不擅長的聲部進行演繹,更加強調從綜合性的角度來提高中小學生的音樂教育素質水平,發揮著良好的教育性功能和價值。
在進行合唱排練之前,對于合唱表演者來說,首先就必須強化自己對合唱作品的整體感知。需要在合唱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分析,進而全面的對歌唱作品進行演繹或者是對合唱進行二度創作。當中小學生進行合唱演繹的時候,首先需要著手對合唱音樂作品相關背景信息的搜索,包括對合唱作品的作者、創作時間、創作背景、主要內容、主要思想等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的對這些信息進行把握,才能有助于合唱者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合唱作品的情感風格,才能更好的指導中小學生進行歌曲的演繹。當然,“一千本書,就有一千個哈雷姆特”一部合唱作品因為情感表達以及意象的變化,不同的表演者會對歌唱作品產生千差萬別的理解。一名優異的合唱表演者可以對作品的情感、作品的風格、作品的曲式結構、作品的思想訴求進行正確的把握。
音樂教學中的歌唱教學所涉及到的音準練習不僅是歌唱教學的核心,更是唱好歌曲的關鍵。把握好音準,可以使得聲音宛如天籟之音,令人心動;而掌握不好音準,則會使得聲音跑腔,令人感到乏味。可是該如何提高中小學生在合唱過程中音準呢?因此教師在音樂歌唱教學中的實踐學習中就非常認真地思考了這一問題,并且有意識的強化了中小學生的力度、音區、長音、音律以及合唱的訓練。強化學生歌唱這方面的訓練是一段非常漫長的過程,不僅僅說是單純的考驗了學生的天賦能力,更是考驗學生持久性的堅持力。學生需要在持續不斷的練習和體會中才能掌握好基本的音準把握能力。
我們應該將課堂作為滲透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開展中小生合唱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提高合唱滲入素質教育的實效性,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首先是,小組分工的方式。在進行合唱排練的過程中,我將合唱隊伍按照低聲部、中聲部以及高聲部的差異性進行分組,讓他們分組練習,在小組的相互團結寫作的過程中,提高了中小學生之間的團結協助能力;其次是,在合唱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我安排了學生對合唱作品的討論環節,讓小學生在對作品感知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力。
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我在開展合唱訓練的過程中,巧妙的將合唱訓練與游戲結合起來。比如說:在小學音樂課本的《數鴨子》這一課時,我在課堂中恰當的運用投影儀動畫或者其他的多媒體形式,就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歡快流暢的鋼琴演奏示范或者動畫的視覺沖擊來表現孩子在橋邊數鴨子的的喜悅、驚奇之情,進一步的鞏固了學生對歌曲音樂形象的記憶。在音樂課本的《小蝸牛》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室外,找幾只蝸牛,使其在樹上慢慢的爬行。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畫面,使得學生大大增加了課堂音樂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們真正體會到音樂課堂“從觀中學,從樂中學”的美好,對于培養學生音樂創造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社會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