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動態評價(dynamic assessment)基于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中的“最近發展區”。該理論認為,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與在有經驗的成年人指引下或與能力高的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時所體現出的潛在水平之間的差距, 這個差距被稱為該個體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動態評價在動態交互過程中,通過學生和中介者教師之間的互動探索出學生的ZPD, 預測個體的學習潛能;通過相應介入活動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架”(scaffolding)輔助學生形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其獨立的認知能力發展。
動態評價模式大致可分為介入式和互動式兩類。介入式 DA關注評價的“量化”指標、學習的速度和學習者迅速有效地達到事前規定的學習目標所需要的幫助的量。交互式 DA 更側重對學生心理潛能發展的質性評價。測驗者和測驗者的關系被共同合作的師生關系所取代——通過中介者帶有明確意圖的互動,隨時對學習者的行為作出反應,并重點關注其認知結構的轉化,而非其現有行為表現的水平高低。此模式可清晰診斷學習者的行為表現及思考過程,幫助學生者學習潛能的發展。學習者增長了經驗,領悟規則,將所學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內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2011年起至今,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成為國內外教育者關注的熱點。翻轉課堂將傳統課堂模式進行了顛倒: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后完成;知識深化則在課堂中經老師的幫助與同學的協助來完成,從而形成了“翻轉課堂”。但作為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適應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體系還沒有得以建構,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知識內化的全過程看,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處于“不可控”狀態,無法觀察到學生在自主知識學習過程中是否存在差異或問題,無法保證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不出現問題,這樣在翻轉課堂的“知識傳授”階段就會存在較大“風險”,知識根基不穩,那么后續的“知識深化”更無從談起。對自覺性較差的學生,若課前不觀看錄像或自學不認真,該學生將有可能在這種學習模式中迷失。
2.從課堂教學策略上看,翻轉課堂試圖針對“普通學生”和“優生”實現分層教學。這種分層似乎無可厚非,但我們對于學生的優劣判斷是基于傳統靜態評價標準而得出的,而事實上,動態評價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ZPD都不盡相同,即便是兩個目前現有水平相當的學生,他們都很有可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發展潛力,因此如僅憑學生現有發展水平而不考慮其潛在發展能力,就將學生武斷地劃分到差等生的行列中,對其采用不合適的教學方法,只會造成“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的局面。
3.從教師的角色與功能角度看,只關注在一個孤立的時間點上學習者呈現出的能力和水平,它只了解學生“所能為者”,而不了解學生“可能為者”——未探索和提供關于學生潛在(潛能)發展信息,即“最近發展區”,因此就無法根據學生的潛在能力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無法為學習者提供適合其發展的“腳手架”,那么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也就無從談起。
4.從評價本身的目的上來看,應當運用多元化評價手段,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作出相應反饋,在過程中及時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能實現自身潛能的最大化發展。而非在問題已經固化、學生的能力水平已經呈現出明顯差異并且“積重難返”的時候,再來使用所謂的多元化評價對學生進行“標記”,這種評價方式除了能夠用于“挑選”人才之外,并不能起到“塑造”人才的積極作用。這是傳統的靜態評價的弊端所在,也是動態評價的機遇所在。
1.將動態評價與翻轉教學融為一體,良性循環。運用動態評價方式對學生的ZPD進行預測,評估學習潛能,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自定義課程內容。在自主學習后,及時進行相應梯度型反饋測試——在對基礎概念掌握程度進行檢測并促其達標之后,適當增加難度,對“運用、分析、創造”等高層次能力進行檢測,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確定課堂介入的內容和形式、策略和方法,搭建“腳手架”,在互動和協助中,完成學習內容的深化。最后對其進行再評價,預測其下一步的ZPD,確立新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教學和評價不斷循環形成學生個體獨有的“成長軌跡”。
2.對評價體系進行漸進式序列化交互設計。綜合運用介入式DA模式和互動式DA模式,綜合二者優勢,第一,以介入式DA的程序性設計為基,教學與評價按照既定的事先確立的步驟進行,對學習的過程和走向進行全局性把控;第二,在教師的介入過程中,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開放式互動交流,減輕學生的學習焦慮。前者對學生起到“約束”的控制作用,后者起“獎勵”作用,二者有機結合構建動態評價體系。
3.建立和完善一體化在線系統。該系統應當包括教學視頻發布系統、在線測評系統、數據分析與統計系統、遠程支持和服務系統、管理系統等。除了常規的功能設置之外,系統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毫無人情味可言的機器,在web2.0時代還應全方位著重提升系統使用的交互性和體驗感,使學生不僅便于使用而且樂于使用。
雖然動態評價和翻轉課堂有很多天然的聯系,但二者的結合也面臨諸多挑戰:在線評價系統的建立、完善和廣泛實施,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還有翻轉課堂本身的多樣化教學課程的研發。本文只是從評價手段入手,嘗試將二者的結合從理論上尋找可行的支撐點,在后續研究中會在評價體系建構方面進行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