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宗教作為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對藝術的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宗教如此深入廣泛地影響藝術的原因首先在于宗教是一種具有世界觀、人生觀意義的社會意識形態,歷史上宗教意識形態曾占有統治性的地位;同時,宗教的許多活動離不開藝術,需要利用藝術作為表現形式,許多藝術形式也就在宗教活動中得到發展;此外,各種宗教的傳播也必然導致各地區各民族藝術的交流,從而促進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宗教在歷史上也起過阻礙藝術發展的作用,如伊斯蘭教禁止在雕刻繪畫中表現動物,造成造型藝術的落后;十字軍東侵使阿拉伯國家的藝術受到野蠻的摧殘。
宗教與藝術關系問題,是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人們對藝術與宗教的關系,多持否定態度,甚至把宗教和藝術看成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意識形態,否定它們之間存在任何聯系。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如果把宗教與藝術,放到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難發現,宗教和藝術之間,具有許多內在的同一性。宗教藝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品種,即是它們聯姻的產物。探討宗教和藝術的關系,不僅可以正確認識宗教藝術遺產和現今的宗教藝術,對探討宗教和藝術這兩種意識形態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本文認為,宗教與藝術的內在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與宗教,在起源中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今天看來屬于藝術活動的許多東西,如歌舞、繪畫、雕塑、建筑等,在當時卻主要是一種巫術活動或宗教活動,而不是單純的審美活動。原始人對巫術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
洞穴壁畫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藝術,其內容大多為動物形象。這些壁畫,或者畫在懸崖峭壁的凹處,或者畫在巖石的縫隙中。在人的足跡難以達到的地方作畫,顯然不是為了審美目的,而是原始人巫術觀念所致。其創作的心理動機,如魯迅先生所說:原始人“畫一只牛,是有緣故的,為的是關于野牛,或者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也就是說,原始人作畫,帶有一定的實用或功利目的,他們描繪動物,是用某種巫術“禁咒”野獸,以求狩獵成功的實踐活動。
原始舞蹈的產生,也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聯系,它是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和表達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揭示了原始歌舞與原始宗教之間的關系。原始宗教活動,特別是敬神、娛神的圖騰崇拜活動,因伴有歌唱和舞蹈,對歌舞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我國,考古學家從甲骨卜辭里巫與舞同字同形的分析中,也得出歌舞起源于巫術的結論。
原始繪畫和造型藝術的產生,與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觀念直接相聯。生殖崇拜是原始繪畫和造型藝術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源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序言》中明確提出:“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須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由于人類自身的生殖生產,是制約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殖崇拜則成為原始藝術的母題。原始巫術、原始宗教對原始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動作用,成為藝術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動源,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反映現實生活上看,宗教和藝術都來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以想象、幻想的方式表現出來,具有超俗、夸張的成分。宗教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建立了龐大的神靈系統,整個過程無不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通過想象和幻想表現超出現實生活的藝術的真實性。在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中不乏此類作品,例如1理7世紀西班牙畫家藉里柯的作品《埃普松賽馬》中描繪了馬的奔跑狀,這種奔跑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曾出現的,但是觀賞者卻認為這樣的表現方式才是合與情理的。盡管宗教和藝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宗教否定現實世界、建立起超人間的彼岸世界,藝術追求美于現實世界的理想世界,其意在于升華現實世界,但是二者同樣都運用了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并且成為它們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宗教與藝術關系密切,具有內在的聯系,并且相互影響。從起源上看,它們相互交融,難分彼此。在后來的發展中,宗教又強烈需求以藝術形式來傳達宗教教義。在此過程中,藝術得到擴充和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影響力的藝術作品。宗教對藝術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有關宗教題材和內容的藝術中,更深刻地影響了藝術家的審美觀念。中國文人畫在宋元時期的興盛,與這個時期儒、佛、道三教在理論上進一步的交流貫通不無關系,中國文人所追求的高潔、寧靜、幽遠等意趣,深受禪宗和道教的影響。畫家的作品即使沒有表現宗教內容,但山水畫的情趣和意境中也滲透了禪和道的精神。
藝術在宗教傳達中具有重要作用,宗教的精神、理想及教義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藝術的形式進行傳達。宗教的神圣性和神秘性是很難陳述清楚的。其宗教感情也不易用理智的語言加以形容,所以需由可感形象去體現。宗教如若沒有藝術的表達,僅靠理論說教,很難充分地表達宗教思想,不能感動人,不能使民眾與宗教思想產生情感共鳴。宗教是群體的社會行為,它有相應的宗教組織和制度,用以規范眾多信眾的宗教活動,推動宗教的各項事業,宗教教義要使一般民眾易于接受,必須加以具象化、物態化為可感形象。這一點在早期文字沒有普及的情況下極為突出,大多數人無法從閱讀經典中獲取知識,而簡明易懂、形象鮮明的藝術表達,是在民眾中普及宗教思想的絕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