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杜天宇(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2018年2月4日,發布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藝術活化鄉村”、“特色小鎮”、“藝術還鄉”、“藝術改造鄉村”等一系列名詞,逐步走進我們的視野。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鄉村問題。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藝術從業者對于如何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對于新一輪的鄉村建設提出多維度的解決方式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亟需要加強研究。
從國內權威學術網站知網進行搜索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共有4420篇文獻,主要發表在2018年共有3573篇;在2017年發表846篇;2017年之前沒有文獻發表。關鍵詞特色小鎮共有8522篇文獻,這一關鍵詞在2005年-2018年陸續都有文獻發表,發表最多在2017年共4747篇文獻發表,其次在2016年共有1763篇。關鍵詞:藝術活化鄉村,共有兩篇文獻發表分別為2018年與2017年。從前兩個關鍵詞分析,鄉村的復興是近年來各個領域研究的熱點,但是出于初級階段,未形成規模標準,而從藝術的角度切入思考,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僅僅的兩篇文章。如果僅僅搜索藝術與鄉村也只有323條文獻;這充分說明這一塊的研究仍處于一片藍海;十分有研究的學術意義。
全球視域中看“鄉村復興”其實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全球經濟復蘇和西方國家城市化高速建設就已經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過這一類問題,導致鄉村發展滯后,城鄉發展不平衡。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實現經濟大發展,經濟實現彎道超車,一系列經濟發展的弊病慢慢的顯露出來,特別是隨著“北上廣深”大城市集群的完善,中國人意識中對鄉村人具有留戀。但鄉村也在經濟增長后形成不同形式的鄉村;大致分為拆遷城中村、老年留守郊區村及亂蓋未統一規劃的村幾種類型。 “鄉村復興”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概念,由于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鄉村復興的理解也是各有側重。具體而言,就是對待鄉村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和民主制度建設等問題上,不同的階段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不同地區改革側重點不同。
國內學者圍繞“藝術活化鄉村”進行了許多實踐與探索,早在20世紀 30年代,以梁漱溟先生、費孝通先生等為代表的知識精英,在國家危難之時擔負起中國民族之責任,深入各地調研、挖掘傳統資源,展開了一系列的鄉村建設改革運動。
在安徽省碧山村,策展人歐寧和左靖主導的對當地鄉村進行藝術改造的碧山共同體計劃。2011年的首屆碧山豐年祭,是以藝術節的形式進行,一些在當代藝術文化領域知名的藝術家進行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鄉土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挖掘,進行一系列的時間,組成了一場相當符合當代藝術三年展藝術節,藝術家將當地民居進行改造,根據當地特色設計當地的路燈,改造小學,組織集市活動等,吸引了世界各地藝術文化界人士來到這個名不經傳的小鄉村。
以渠巖為首的藝術家長期扎根山西許村,不僅創作了一系列與鄉村有關的藝術品,同時還直接帶動了當地農村的經濟。2015年 8月,許村舉辦了第三屆國際藝術節。這一屆藝術節的主題是“鄉繪”,邀請藝術家們在許村公共區域的墻面上直接進行繪畫創作,用藝術賦予破敗的墻面以新的生命力。以中國鄉村傳統的東西為媒介,用藝術的表現手法賦予它新的生命,“將鄉村的傳統進行當代化的強化,給予村民對本土文化和歷史的自信心”。
以及在山東淄博市沂源縣,以董方軍為首的慈善企業家正在進行的項目“龍子裕鄉村復興”項目將以直島和越后的藝術活化鄉村案例為示范,以龍子峪村作為福武中心的第一個項目落地試點村,結合山東鄉村原有的文化、生活方式,提煉出最能的代表的元素進行創作,進行藝術重塑與鄉土的綜合復興。在福武總一郎先生和北川富朗先生現有的理念和經驗,綜合安藤忠雄的設計理念,進行中國村鎮本土化的實踐。
綜合國內外藝術對于鄉村振興的系列實踐與研究,大體從一下幾個方面為切入點介入研究。其一、從鄉村建筑保護為切入點,進行傳統古建筑保護的同時,進行新一輪的鄉村建設;其二、從旅游資源為切入點,進行鄉村旅游建設,在充分利用好鄉村的“青山、綠水”寶貴資源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其三、是以藝術展及藝術的角度進行鄉村實踐,以當地藝術類院校為先鋒隊,對鄉村進行藝術改造。
如今互聯網呈爆發式發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們能否根植于互聯網思維、設計思維、養成思維打造一個新型農村呢?而不僅僅通過藝術的形式改造;農產品通過互聯網直銷,新農村合作社保證質量;通過建設新農村合作社來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高了,再加以正確引導注入鄉村文化、藝術特征讓村民自發的建設自己的新農村。
中國地域經緯跨度極大造成了中國各地區文化紛繁復雜的個性,“中國各地區文化”與“現代鄉村生活”共同的交集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個性,正如余英時書中所說:這種個性是有生命的東西,表現在該文化涵育下的絕大多數個人的思想行為之中,也表現在他們的集體生活之中。所謂個性就是某一具體文化與世界其他個別文化相對照而言的,若就該文化本身來書,則個性反而變成通性了。”藝術活化鄉村這一套體系應是根植于各地的特色進行,雖然一些試點地區已經初步成功,但是這種模式并不是一昧的照搬,沒有當地文化擔當核心支柱,特色鄉村也只是虛有其表、面子工程。在不同的地區條件下,如何盡可能地發揮藝術在鄉村的建構作用,激發村民的情感認同,從而真正實現特色小鎮,特色鄉村。為我們的鄉村振興戰略找到一條可以走向未來百年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