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鑫鑫(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黃河流域是中國小麥最大的產地,自人類文明伊始,這里就是最大的農業產區。從考古資料發現,在黃河流域的部分遺址中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了小麥所遺留的痕跡;另從文獻記載可知,在東漢晚期,小麥已被普便作為主要糧食被廣泛種植,主要原因是這里有適宜時間的光照、較大的溫差、季節更替明顯等特點。
黃河流域因自古就有廣泛的小麥種植使得麥編技藝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據說東漢帝王劉秀被王莽追殺時因藏身麥田地中才得以幸存,劉秀在做帝王之后,視小麥為吉祥物,民間至此開始以麥稈作為納福的物質載體,并將麥稈編織成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掛在家中以求平安、吉祥。傳說的真假無從考證,但小麥被視為主糧且麥稈被視為吉祥物這是無可置疑的。歷代都把麥稈作為工藝的主要原材料,如唐宋時期,甚至成為當時的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裝飾材料,這點可以在《清明上河圖》中看到,但是以麥稈為材料的手工藝裝飾品一直在民間的廣泛流行使用是與其所象征的吉祥寓意分不開的。
用麥稈材料做成的裝飾畫是制作精致、藝術價值高的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珍貴遺產。[1]傳統的麥編工藝品大致分為具有實用功能的工具類、觀賞類和藝術欣賞類幾大類別。如今其產品展現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其特點首先是自然的再現,麥稈材料來自民間,散發著質樸的鄉土氣息,工藝品的圖案和紋樣也基本源自于民間,圖案種類大多是花卉、動物題材。再是麥編工藝品雖然改變了麥稈材料的原有形態,但其紋理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麥稈通過交錯的、經緯交叉的編織使工藝品更具層次感。麥稈材料本身色澤光亮、表面紋理變化精微,加上手工藝人的技術,紋理層次感更富美感。
提到麥稈手工藝品不得不說麥稈畫。麥稈畫最早也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起初是朝廷工藝品,如今主要有哈爾濱、潮州、河南濮陽、江蘇太倉等主要產地。濮陽清豐的麥稈畫已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國際,民間藝人利用麥稈質薄柔韌、光亮如金的特點制作出美輪美奐的藝術畫面,讓國內外觀者不禁驚嘆。[2]麥稈畫是土生土長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由于中國民間美術有其獨特的特征,而且勞動人民并未意識到麥稈畫所展現的藝術價值,所以歷史上留存下來的作品極少,雖如此,麥稈編織畫這一工種并未消失,探其原因,更多的是中國古代家族式的手工藝傳承方式和勞動人民對其不斷創新的結果。對比麥稈畫題材和中國民間藝術剪紙題材可以發現,兩者題材基本相同,都是手工藝人把自己對生命的崇拜和對吉祥的追求等運用到手工藝術品中。
古代麥稈工藝品品種繁多,但藝術性強又傳承至今的只有麥稈畫,其原因有:第一,麥稈材料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其中包括天然的材質美,肌理美、造型美;第二,隨著科技的發展,綠色環保工藝品成為消費者的消費首選,并且麥稈材料價格低廉,這為麥稈材料的綜合運用提供了發展機會;第三是麥稈材料的不斷創新,手工藝人結合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也頗具地域特色,擁有一定的欣賞性、收藏價值和贈送價值;第四,近年來室內設計發展迅速,麥稈畫作為一種裝飾畫為人們的室內環境增光異彩,可烘托室內氛圍,實現了環境與個人的統一。
白俄羅斯與中國中原的麥編工藝起源大致相同,18-19世紀為其麥編工藝的迅速發展時期。最初也是以生活用具為主,直到20世紀初,白俄羅斯出現一批主要從事麥編工藝工作的藝人和大師把古老的手工藝傳統與現代創意相融合,轉變傳統的造型和表達方式,其藝術特征同樣擁有自然美、文化內涵、造型美等特征。這些工藝裝飾品大多取材于自然界中的生命形式,運用藝術手法適當夸張、變形,他們根據雞、羊、馬、鳥等動物原型加以自我的想象與變化,讓這些可愛的麥編工藝品造型上繁簡合一,惟妙惟肖。[3]不僅寄托了對質樸、靈動等藝術特征手工藝品的追求,也體現大眾對于高品質生活的美好追求。在白俄羅斯,麥編工藝甚至是國家教育培養中的必修課程,這也為麥編手工藝的傳承奠定了基礎。
如今纖維藝術充滿了周邊環境,這些纖維作品有一定的裝飾功能,麥稈的運用就是實現纖維藝術的一種方式。在空間間隔方面,相比混凝土墻和磚墻而言,麥稈編織纖維墻在室內的空間間隔方面顯示出靈動、開放、又不失神秘的美感,這與中國園林中的鏤空窗或者傳統室內的鏤空隔斷有異曲同工之處,在空間氛圍的營造方面顯示出其特有的優勢,其編織組合方式可增加室內的透光,使人們和外界不再相隔兩方;在商業空間中,主題性越強、尤其是頗具地域特色的空間更具吸引力,麥編品在許多商業空間中都可加以利用,無論是酒店、茶室還是其他的休閑場所,以麥稈為材料的各種燈具、家具、用具、裝飾品等給人的溫暖感都可被充分利用;在嚴肅的工作空間中,人們受到工作壓力、快節奏工作環境的緊迫感,使用麥編工藝品不僅從心理方面降低了人們的緊張程度,還可以建造更和諧、更人性化的工作空間氛圍。當今裝飾品類中可以發現,以麥稈為材料的產品仍停留在生活用品、紀念品和小玩具類,技術含量并不高。
麥編手工藝品長期以生活用品為主,更加注重其實用功能,并未重視造型的審美性,隨后衍生出玩具和裝飾衍生品,但這些衍生品毫無趣味性可言。一個生動、活潑的造型設計對裝飾品設計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應有的趣味性,顯然與當今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不符。設計師還可以根據地域文化、尋找當地特色元素,結合實用功能和麥稈材料進行再次設計,以此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其次,當今麥稈材料與其他材料的結合較為單一,設計師可把麥稈材料和玻璃、木材、金屬等材料結合運用,創造出給受眾新視覺感受的工藝裝飾產品。重要的是現代人更加趨向于娛樂休閑的生活方式,這需要設計師加入更多的現代元素以迎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才能使手工藝裝飾品具有商業價值而又不失文化內涵。
手工藝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進入21世紀,工業化批量產品使得人們的生活同類化,現代人是充滿個性的一代人,如何把傳統手工藝與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相結合是當下裝飾品從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從麥稈材料裝飾品的現狀看,其發展的主要問題在于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缺乏品牌的宣傳、文化價值普遍偏低、缺乏創新意識、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等幾個主要方面。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完美結合需要設計師不斷汲取前人造物理念并且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創造出適應現代市場的優秀設計作品,只有消費者真正接納了產品,我們才算是做到了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揚。